抗日战争中的回族
分享到:
2010-08-22 01:07:40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三)回族人民的抗战歌曲

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波涌兴起,抗战情绪日益高涨之际,一些回族同胞纷纷谱写抗战歌曲,以唤起回族群众的抗战斗志和勇气,激励抗日将上奋勇杀敌。这些歌曲也充分表达了回族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日、卫国保家和在民族感情等方面的精神风貌。从歌词内容划分,当时流行的回族抗战歌曲大约有四类。第一,回民支队等抗日武装号召回胞拥护共产党,组织回民武装,争取民族解放的歌曲。如《回民支队队歌》:

我们是三纵队的突击军,什么地方敌人疯狂,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

在石德路旁,在大清河北;在子牙河东,到处打击敌人,到处都取得胜利。

在石德路旁,粉碎了敌人五十二天大扫荡。到处布满了敌人,到处闪耀着我们刺刀的光。街头巷尾田野间,青纱帐里,都是我们的宿营地。

敌人来进攻,我们就机动的转移。

避实击虚,敌人退去,我们就伏击、袭击向敌人的点线冲袭。我们没有懈怠,没有悲观失望。

在敌人疯狂返(反]复的拉网扫荡里,骄健地飘荡在我们铁的党军的旗帜。在大清河北,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的推磨合击。

我们像海军飘上了白洋淀。

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


这首由冀中回民支队抗战剧社的黄仁、白烽、李憨等同志集体创作的队歌,生动地反映了他们英勇抗敌的战斗历程,以激融支队将士们更加勇敢地与日寇血战到底!

再如《回民支队大合唱》:

抗日火焰燃烧在大平原,伊斯兰的教胞们挥起战斗的臂膀,在共产党的爱护培养下,组织起自己的武装,高举起鲜明的少数民族的旗帜,发挥勇敢善战的优良传统,我们誓死为回民自由、中华民族的解放,永远跟着共产党!直到最后的胜利,直到敌人的灭亡。

抗战期间,日寇曾在京、津、鲁等占领区成立伪伊斯兰教组织,操纵极少数回族卖国分子制造民族分裂,以图分化中国。这首歌曲清楚地表明在占领区的广大回胞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不愿做亡国奴,也不为敌人的威逼利诱所千百只帆船鼓荡着波浪前进!波浪激荡着我们的血流,

我们沉着勇敢,鼓舞着我们前进!在子牙河东,

我们像神话里的英雄,出没在沧石路旁,

打得鬼子的汽车翻身见阎王。我们是三纵队的突击军,

什么地方敌人疯狂.

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


这首由冀中回民支队抗战剧社的黄仁、白烽、李鞋等同志集体创作的队歌,生动地反映了他们英勇抗敌的战斗历程,以激励支队将士们更加勇敢地与日寇血战到底!再如《回民支队大合唱》:

抗日火焰燃烧在大平原,伊斯兰的教胞们挥起战斗的臂膀,在共产党的爱护培养下,组织起自己的武装,高举起鲜明的少数民族的旗帜,发挥勇敢善战的优良传统,我们誓死为回民自由、中华民族的解放,永远跟着共产党!直到最后的胜利,直到敌人的灭亡。

抗战期问,日寇曾在京、津、鲁等占领区成立伪伊斯兰教组织,操纵极少数回族卖国分子制造民族分裂,以图分化中国。这首歌曲清楚地表明在占领区的广大回胞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不愿做亡国奴,也不为敌人的威逼利诱所瞵积极武装起来为全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到底的坚强态度。

第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呼吁和激励穆斯林奋’起抗战。1938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创作的《中国穆士林抗敌曲》等歌曲,是抗战期间在穆斯林群众广为流传、很有影响的抗战歌曲:

中国穆斯林抗敌曲


起来吧!中国的穆斯林,捧起我们的古兰,追从我们的至圣,打起正义的大旗,光大卫道的精神,认清我们的敌人--日本。他装起伪善的面貌,他欺骗全世界的教亲,要把世界一网打尽,我们决不受他们的蒙混。穆斯林!前进!前进!

(二)

起来吧!中国的穆斯林,举起我们的宝剑,发出我们的吼声,贯彻爱国的信德,负起保族的使命,认清我们的敌人--日本。他施放无情的炮火,他残杀我们的国民,要把中华一口吞并,我们决不受他的侵凌。穆斯林!前进!前进!

这首歌由回族音乐家马丝自谱曲。歌曲告诫中国的穆斯林,要"认清我们的敌人--日本",它装起伪善的面貌,欺骗全世界的教亲,残杀我们的国民,要把中华一口吞并。鼓动中国穆斯林一致行动起来,英勇抗击敌人的侵略。

《中国回族抗战歌》进一步具体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国土上犯下的罪行,以慷慨的语言,悲壮的曲调激起人民抗日的决心。

中国回族抗战歌

敌虏饮马黄河水,神圣抗战起怒涛;回民自有真肝胆,偷生为耻战为高!礼拜寺今成焦土,无辜妇孺染血膏。悲哉教胞五千万,蒙辱含羞在今朝。文秀遗风今尚在,彦虎烈气犹未挠。杀乎杀乎杀止乎,争取正义赖宝刀。宗教示我舍西德,何惜流血头颅抛。倭寇破灭腾欢日,回族男儿解战袍!这首歌曲由回族青年薛文波作词,著名回族新闻工作者王孟扬作曲。歌曲展示了在敌人占我国土、杀我同胞、毁我清真寺的暴行面前,回族同胞不甘受辱的铮铮铁骨,"回民自有真肝胆,偷生为耻战为高!" 这是中国回族同胞面对日寇的侵凌而发出的怒吼!他们要以民族英雄杜文秀、白彦虎为榜样,拿起正义的宝刀,为捍卫祖国同敌人下日战到底!

西北大后方是我国穆斯林聚居之地,在民族危亡之际,广大穆斯林积极行动起来,或参军上前线直接抗击日寇,或开展募捐、救亡等后援工作。一首用维吾尔文写成的《中国穆斯林进行曲》,不仅"被西北的回民青年们,差不多都慷慨地歌咏着",而且被译为汉文,广泛传唱于内地


中国穆斯林进行曲

我们是青年人,中国的青年人,青年要领导大众,向前迈进,我们爱教,更爱祖国,青年的穆斯林勇敢前进。侵略者进攻把它打回去,侵略者进攻大家都来拚!用我们的热血发扬穆圣精神,用我们的热血教训敌人!我们是青年人,中国的青年人。青年要领导着大众向前进。用我们热血捍卫祖国,青年的穆斯林勇敢前进!

这首进行曲是西北回胞和全国回族青年坚决勇抗敌寇的宣言,也唱出了全国各族青年抗敌救国的心声。

第三,反映回族穆斯林保教必先保国的朴素思想的歌曲。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争教必先争国","保国亦是保教",成了日益觉醒的回族人民的民族共识。有着崇高信仰和强大凝聚力的中国回回民族,在国破家亡的时刻,他们把《古兰经》中维护正义、反对侵略、倡导和平的内容与宣传抗战、反击日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有机结合,以圣战的精神保家卫国,护国护教。由王梦扬作词、陈洪原谱曲的《迈进》和王梦扬词、黄自原谱曲的《兴教歌》,充分反映了回族人民爱国护教、反抗侵略的精神。

迈进

全中国的穆斯林,大家要奋起负起抗战建国的使命。我爱我宗教,更爱我祖国,国若灭亡教安能独存。亲爱的同胞们,大家莫迟疑,快向胜利道路上迈进。全中国的穆斯林,大家要奋起抵抗日本军阀的侵凌。我爱我宗教,更爱我祖国。国若灭亡,教安能存。亲爱的同胞们!大家莫迟疑,快向胜利道路上迈进。

兴教歌

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伟哉吾教光华尽焕!

勿自暴自弃勿畏难苟安,彰明正义匡济时艰。卫国保族缅怀诸先烈,廉顽振懦所望于时贤。同心同德启后绍先,昌我宗教伊斯兰。

同心同德启后绍先,昌我宗教伊斯兰。

这些歌曲虽有明显的宗教意识,但抗战卫国的精神闪耀着民族觉醒的华光!正是回族大众视国家利益、民族存亡为至上,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独立和安宁,才能有宗教生存的空间和自由。所以,要想保教兴教,必先救国保国。这种朴素的民族情感,激励中国广大穆斯林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与全国人民一道投身于民族抗战的洪流之中。

第四,回族人民抗日救国的战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后,又将魔爪伸向西北,在占领包头后又向西深入到乌拉山下。当地回蒙汉同胞积极行动起来,发起绥西抗战,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为了歌颂这一壮举,激励广大回胞及全国民众的斗志,王梦扬根据俄罗斯哥萨克民歌曲调,填写成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乌拉山前》歌。

乌拉山前

乌拉山前,好片广场,西北门户切莫轻放。愿我同胞,奋起勇壮,驱走恶虎狼。

乌拉山前,好片广场,小小敌寇冒险硬闯。愿我同胞,奋起勇壮,杀尽矮强梁。

此外,各回族团体、学校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队,慰问演出,用抗日歌曲感染和鼓动回胞与国人。如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组织的"回声合唱团"以"业余时间,训练歌咏艺术,唤起回教民众,参加救亡工作"。类似这样的宣传活动,在各地是非常普遍的。

回族同胞抗战期问创作的这些抗战歌曲,通过《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的介绍登载和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及各分会组织的宣传团、文艺队的演唱,在回族群众特别是回族青年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它艺术地表达了广大回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心声.也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分裂中国的险恶用心,让那些认贼作父的回族卖困者陷入孤立。这些歌曲也体现了回族人民与我国各民族的血肉联系以及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奋斗的强烈愿望。这些富有时代气息和强烈中华民族观念的歌曲,又是回族在民族发展道路上告别古典走向现代进程中,在心理认识和精神追求上民族思想升华进步的标志。


二、抗战时期的回族教育
  
   近代回族教育始于清末,辛亥革命后发展较快,到30年代,不仅回族聚居区兴办的回民小学迅速增多,回民中等教育也初具规模。尽管经受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回民教育在艰难中惨淡经营,仍然取得可喜的成就,为社会、为本民族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为改变回族落后面貌、也为后来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l5年,是回族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抗战时期回族教育的基本情况

自辛亥革命以来,回族中的进步人士一直为回族教育的发展苦苦探索。在近代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潮影响下,回族中一些有识之士和宗教界人士认识到,要振兴回族,必须从教育入手,于是纷纷为办学兴教奔走,一批新式的回民小学、中学(包括师范学校)兴办起来。到l931年为止,已兴办的回民学校遍及全国的回民聚居地区,"中学数十所,小学数百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回民子弟受教育的比例"。有名的如:武昌清真小学、兰州清华小学、甘肃临夏的云亭小学、云南沙甸的鱼峰小学、湖南邵阳的"清真偕进小学"、西宁东关同仁小学、安徽蚌埠的成达小学、昆明的明德学校、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北京牛街的"回文师范学堂"、设立于济南、1929年迁入北平的成达师范学校、四川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北平清真中学(后更名"西北公学")、西宁第一附中、杭州穆兴中学、宁夏蒙回师范学校、晋城崇实中学、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常德伊斯兰中学等等。

自"九芬话?日本侵华直至抗战胜利,中华民族处于危机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已经初见成效的回族教育事业受到摧残,由于战争破坏,或因经费紧张,许多回族学校停办。回族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回族文化教育较为落后,近代回民新式教育的兴办已属不易,日寇侵华,民族危机,对回族教育事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为了民族解放和自身的强大,回族人民积极进取,在艰难环境中开拓进取,在有限的条件下,坚持发展回族教育,兴办回族学校,努力培养人才,仍有佳绩可述。

30年代以来,回族教育的明显特点,一是回族中小学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不仅私立学校保持增长势头,公立学校也逐渐增加;二是回族教育机构如"回族教育促进会"在宁、青、新等省份成立,回族教育团体的设立,在提倡教育,兴办学校,提高回族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三是一些回族学校在有教育方针,有明确培养目标,有经费保障,有严格管理的前提下良性发展。回族教育的总体情形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不断寻求发展。不少回民中小学因经费困难或生源不足而停办,又有不少学校在回民聚居区兴起。

回族教育促进会的成立,始于青海。早在1922年,青海知识分子邵鸿恩、田生芳、朱富贵、冶生录、苏北泉等人发起成立"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由时任蒙番宣慰使兼甘边宁海镇守使的马麒兼任教育促进会的会长,马骏为副会长。"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成立后,根据会章所定的宗旨,一方面充实和扩大西宁同仁学校;另一方面在回族居住比较集中的碾伯、巴燕戎格、大通、湟源、贵德、循化及西宁等地设立清真小学七所"。l929年,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更名为"青海省回教教育促进会",冶生录任会长。l931年,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改组,马步芳兼任会长。不久,会长制改为委员长制,名称改为"青海省回教促进会",在湟中的鲁沙尔和上五庄、贵德、化隆、大通、门源、民和、循化、互助、乐都、同仁等地成立分会,共计l3处。"回教促进会自成立至l932年,在西宁设立了中学l所,附设小学2所,各县分会也分别设立了97所小学"。"到1945年,青海省回教教育促进会l5个分会所设完全小学达85所,初小245所,在校学生总数达1.1万余名"。l933年,青海还成立了"青海省回教青年会"、"青海省回教教育研究会",配合促进会活动,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在40年代,甘肃、陕西、宁夏、新疆各回族居住地区都效法青海,相继成立回教教育促进会。例如,新疆迪化回族中的知名人士于镇国、兰彦寿等人发起筹备,于l934年8月成立的"新疆回族文化促进总会",是在当时省政府"发展文化、提倡教育"的措施引导下产生的文化教育团体,回文会建立后,致力于促进回族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tt回族知识分子,团结了一批回族爱国进步人士。回文会积极筹措经费,开办学校,尤其是在城市回民中开展扫盲教育,创办妇女初级职业学校,难能可贵。
从30年代初至抗战结束,回族中学办学情况如下:

继成达师范学校、宁夏蒙回师范学校、北平西北公学、上海伊斯兰学校、万县伊斯兰学校、昆明明德中学之后,1935年,青海回教促进会成立高级中学,l936年更名为西宁中学,设初中l4班,高中3班,附设简易师范l班,学生人数达1200余名,学校还发行刊物《星月》。l940年,西宁中学正式改为昆仑中学,并扩建校舍,增设班次,加强师范、幼儿教育,创办女子教育等等。昆仑中学占地数百亩,学生人数达2000余人,学校设备齐全,为其它省立中学所不及。此外,1932年马邻翼在邵阳举办偕进中学;l935年,杨新民、陈永祥、赵振武、马松亭、王梦扬在北平兴办新月女子中学;1938年,孙绳武、马焕文、拜伟、丁正熙在兰州办西北中学;1938年,成都创办成都西北中学;达浦生于1938年创办平凉伊斯兰师范学校;1938年马鸿逵在临夏办云亭中学;l939年吴鸿业在兰州办知行中学(只办了一年);1940年白耀明、张子仁在云南创办沙甸养正学校;1943年郭宜甫、张铸千、陈再坪在开封办开封养正初级中学;1943年自耀明在云南沙甸办鱼峰中学;1943年,巍山开办兴建中学(解放后改为巍山二中)。另外,还有"五区联立中学"、"力行中学"等,均为三四十年代的新式回民中学。以上所列,只是回族中学中主要的几所,具有代表性。
回族三四十年代兴办小学数百所,就以甘肃和宁夏两省为例,甘肃省官办回民教育自1935年后进入高潮,"那时中央已深切感到这部分边疆民族对于国防上的重要性,于是决计划拨经费在甘青绥宁各省兴办边疆教育,本省(甘肃)得到了三万元的经费,计划设立十处六级边教小学,一个回族师范班和若干处短训学校,这是发端,等到二十六年全面抗战揭开,当局为了配合事实的需要,便积极地大量增设起来"。具体如l935年甘肃添设的六级小学校分别为:皋兰县金城关小学、临夏袍罕小学、清水县张家川小学、化平县北关小学、固原县大湾镇小学、海原县城东小学、宁定县南街小学。1938年添设的完全小学有:省立兰州东关小学、省立兰州新关小学。l939年,在宁定、固原、海原、清水、和政、化平、平凉、隆德、会宁、微县、天水、崇信、庄浪、静宁、秦安、华亭、靖远、酒泉、临潭、临夏、张掖、泾川、定西、武威、玉门、庆阳、陇西、玉门、西和、成县共设小学64处。此外,1939年还筹设回教生活小学4处,分别为:省立固原陶家堡生活小学,省立海原小坡生活小学,省立隆德西吉滩生活小学,省立化平黄花川生活小学。以上学校,除后4所生活小学是慈善团体捐募筹办外,其余均为中央辅助边疆教育经费办理。整体来说,甘肃回族教育较有成效。宁夏的初等教育,在马鸿逵统治的17年大约有如下变化:1933年全宁夏有小学189所,学生人数9221人,到1949年小学有439所,学生人数45105人。总体说来,三四十年代宁夏教育事业较前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落后局面,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规模不大,师资严重缺乏。
除兴办学校外,回族有识之士还注意到加强中外联系和交流的重要性,从20年代开始,就兴起到伊斯兰教国家留学的风气,如王静斋于1921年偕弟子马宏道等人去埃及、土耳其留学。学校正式派遣回族留学生始于l931年,上海回文师范学校派马坚、昆明明德中学派张有成、纳忠、林仲明去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深造。1932年以后,北平成达师范的王世明、韩宏魁、金殿贵、张秉铎、马金鹏;明德中学的马俊武、纳训、林兴华;上海回文师范的金子常、定中明、胡思钧、林凤梧、马有连赴埃及留学。这些工作的实现,多有赖于中国回教学会、回族俱进会、回教教育促进会等回族社团的组织和资助。派回族青年去国外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既加强了与国外穆斯林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培养了一代阿拉伯语、文学、史学专家。如王静斋、马坚、纳忠、纳训成为一代学者、翻译家或史学家。

抗战爆发后,内地许多学校转移到后方,如西南联大、中法大学、华中大学等迁往云南,对云南的文化教育起了巨大促进作用,回族人民同样受益。

尽管如此,回族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是较落后的,首先是学校的规模和经费有限,回族子弟的受教育面有限,尤其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其次,学校门类单一,除了以宗教教育为主的中小学,就是普通的如西北公学、偕进中学等学校,课程设置、管理方式、师资配备等往往不能满足新式教育之需要。再次,学校经费靠军政要人或社会名流、富商支持,往往容易陷于困境,办学资金得不到保证,教师的缺乏也是普遍的问题。抗战时期,同族教育更显得困难重重.
抗战时期影响回族教育发展的因素,除了客观的如战争破坏,资金不足,师资短缺外,还有主观因素:国民党壹党专政下的教育方针和措施具有片面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最明显的几点是:国民党地方各级政府贯彻执行"党化教育"和三民主义主义教育方针,培养奉行蒋介石政策的信徒,灌输积极反共反人民的错误思想,禁锢和打击进步言论。在马鸿逵和马步芳统治的宁夏、青海,实行对教师学生的严密监视,学校中设有训育主任,一般由经过审查的国民党党员充当,他们的任务是:时时和学生接近,校正其思想、言论和行为,调查学生平时所阅刊物和发表的言论,以及交友种类和行为等。教育管理中,运用体罚、禁闭等粗野手段,使文明教育方式变得不近人情,这些都是影响回民教育推广的因素。
以上所述,是l931年"九芬话?之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l5年间,回族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在回族学校教育中,有一些回族中学(包括师范)相当出色,需作进一步的叙述。在三四十年代,还涌现出不少回族教育家,他们为回族教育做出了贡献。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回族

上一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历史、价值及其特征
下一篇: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