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英才—中国杰出记者穆青
分享到:
2010-06-29 10:40:48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穆青,男,回族,生于1921年。祖籍河南杞县,出生在安徽蚌埠。曾祖父是阿訇,二叔及其祖父也是阿匐,穆青就出生在这么一个宗教气氛很浓的家庭里。小时候,随祖父学习古文,主要是读《四书》,10岁时祖父亡故,到杞县县城正式上小学,以后又在这个县的大同中学读书。由于这个学校是中共地下党的机关,参加革命的同学很多。1937年穆青就是从这里参加八路军的。开始在山西临汾的一个学兵队学习了几个月,以后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二0师,是贺龙的部队。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搞过民运工作和敌军工作,也编过报纸杂志,演过戏。1940年下半年被调回延安,参加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办的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了半年,以后又转到“鲁艺”学习,与贺敬之、冯牧是同班同学。



    
1942年9月到《解放日报》当记者、编辑,从此开始了新闻写作的生涯。1945年日本投降,穆青被派往东北参加创办《东北日报》。L949年北京解放后被调回北京之后又随军南下,是新华社特派记者。1951年调任上海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副社长、社长等职。华东局撤销后,又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1958年调回总社任国内部主任。1959年被任命为新华社副社长。“文革”初期和1976年上半年因反对“四人帮”被打倒过两次。粉碎“四人帮”后正式恢复了工作并被任命为新华社社长至今。穆青从小爱好文艺。他回顾自己的历史时说:“接近革命也是先从接近文艺、接近文艺书籍开始的。那时候,左翼文艺和鲁迅、茅盾、郭沫若的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另外,姚雪垠先生对我的影响也很大。”穆青认为写作“文学味道比较浓的人物通讯、特写等,产生的力量是无法估计的。群众欢迎和拥护这样的东西,我们就应当掌握和使用。”他对不承认报告文学作品是文艺作品和报告文学可以虚构不必局限于写真人真事的看法均表示“不能苟同”。他自己在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的采写上取得了尤为突出的成果。代表作有:《雁翎队》(《解放日报》1943年8月22日)、《新劳动态度的模范》(《东北日报》1947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与冯健、周原合作,1966年)、《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与陆拂为、廖由滨合作,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1979年3月)等。穆青的报告文学站在时代的高度识别典型和报道典型,注重发掘和展现时代精神,并具体地体现真实生活,对我国的报告文学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焦裕禄》在1966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被选入中学课本,被评为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穆青的报告文学作品还有的是表现历史题材的。如《东北抗日联军历史》,先发表在《东北日报》上,后来又出了小册子,《解放日报》也予以摘要发表并加了评论。审判“四人帮”时,他又写了《历史的审判》,在知识分子中反响较大。他随军南下时写的通讯,大都收在《湘中的红旗》和《南征散集》中。穆青在写作上的另一突出成就表现在他创作了一批反映国际题材的散文、游记。他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到过50多个国家。他认为这些国家“都有很多可写的东西,我还是想努力把它写出来。”由于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探索精神,他写了《在斜塔下》、《法蒂玛》、《水城威尼斯》等作品,大多收在《意大利散记》、《维也纳的旋律》这两本集子中。穆青的这批散文,内容独特,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为中外文化交流写下了优美的篇章。


      穆青担负着繁忙的新闻领导工作,他的写作成就反映了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他总结道:“回顾我这一生,我不是才华横溢出语惊人的人,也不善交际,我也没有不眠不休,争分夺秒。哎,有许多时间浪费了。……在这40年里,我不过是一步一步走着,没有停下来,如此而已。”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穆青 中国

上一篇:林松教授
下一篇:回族作家马明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