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作家马明康
分享到:
2010-07-04 16:43:32 【来源:中国沙甸】 点击:

在当代沙甸知名的文化人中,回族作家马明康是其中之一。

  马明康1944年8月生于沙甸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外公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望的阿訇。外公于30年代中期为沙甸清真寺执教阿訇,后为清真寺管事直至1961年归真。父亲曾为草坝,个旧清真寺教长,1958年因错划为右派被遣送回沙甸,1981年后为沙甸大清真寺阿訇;至1997年归真。

  马明康自幼跟随外公和父亲学经,8岁后入沙甸鱼峰小学读书,成绩优良,作文尤为见长,但小学毕业时因社会关系未能进入普中,后考入鸡街农业中学,因办墙报出色,一位女教师发现了他的文艺天赋,引导他爱上了文学。

  1961年底学校停办,马明康回乡务农。然而,他的每一个夜晚,几乎都是在煤油灯下、书本的字里行间度过的。此后的十多年间,他几乎读完了鸡街图书馆里所有的文学书籍,其中,除了有幸读了除曹雪芹、鲁迅、矛盾、巴金、沈从文等部分中国名家著作之外的苏联及欧洲一些作家的、诸如:阿•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毛姆,契可夫,肖洛霍夫,茨威格,艾特马托夫的作品。他尤其对艾特马托夫的作品情有独衷,甚至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由于文学特长,马明康曾做过宣传队的编剧,60年代中期参加过沙甸村史编写组,任过生产队会计,当过石匠,白铁匠和犁田人,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与追求。他自学了《文学概论》;巴人先生的《文学论稿》、《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及一些文学理论著作。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记日记和做读书笔记。当笔者问道:“那时候你是否已在做着作家梦了?”他说:“有点,但感到十分渺茫,只是觉得,一坐到文学这株大树下就能得到清爽凉快,所以总是离不开文学。”是啊,在生活中,他曾经历过磨难、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对文学锲而不舍,吸吮着文学的精神营养走过来了。

  1980年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他被召为沙甸区委宣传干部,这时,我国文学在经历了“文革”浩劫之后已经复苏,进入了新的、空前繁荣时期,多年的生活积累;对文学的酷爱以及时代的感召,使马明康进入文学创作似乎已为必然。在《个旧文艺》复刊后的1982年,他的小说《行情》发表后,以农民在时代变革中观念裂变的真实而深刻的生活图景,使小说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当年由《民族文学.》转载后,获1983年云南省优秀小说奖。之后,他又发表了《旱天雷》《夫妻之间》《剑麻女》《小河里的月亮》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1986年他深入生活,开始了长篇小说创作,并于1987年写出了反映十二位失去丈夫、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回族妇女命运的长篇小说《十二寡妇》,小说30余万字,1989年问世后,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届的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全景式描写,真正反映回族生活的力作。作品在云南省政府首届文艺评奖中获二等奖,这期间他还创作了《洋房人家》《沙甸女老板》《荒土》等中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多篇,其中《沙甸女老板》在1988年《中国潮》百家期刊征文中获奖。

  1990年马明康调个旧市文联为专业作家,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后并选为云南省作协理事、常务理事。92年后,他以民国时期滇南一个回族村庄为背景,写出反映乱世中,回族人民生活斗争的长篇小说《山吟》,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历史,较为准确的把握了主人公的性格心理,真实地展现了回族人民勤劳善良、忠勇正直,坚忍不拔的精神,作品35万字,于1994年出版。这段时间他还创作发表了《洋房下的牧歌》、《山后也是山》、《流云不是梦》《神奇的白马》、《芳土墨迹》等中篇小说多部。

  1997 年马明康调红河州文联,任《红河文学》副主编、红河州作家协会主席,他在编好刊物做好协会工作的同时,经常深入生活,又以蒙自附近,几座中原传统文化较为浓厚的村庄为背景,写出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长篇小说《阳冲纪事》,小说出版后引起了云南文坛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近年来云南较好的长篇小说之一。

  国庆50周年前夕,他参加了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新闻出版局,省文联发起的国庆征文活动,到矿山深入生活三个月,在半年的时间里,写出了反映矿山改革攻坚的35万字的长篇小说《火色山脊》,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成为了云南省国庆50周年的献礼作品,作品在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评奖中获奖。退休后,他又写出反映60年代回乡知青的长篇小说《画在泥腿上的太阳》。

  马明康被认为是我省较为多产的作家之一,而且尚长长篇小说的创作,是目前红河州著有长篇小说5部、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篇(部)、散文、报告文学多篇,发表作品数量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省内外及民族文学界都有较大影响,有的作品甚至影响到国外。

来源:中国沙甸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作家 马明康

上一篇:回族英才—中国杰出记者穆青
下一篇:斯人已去,丰碑不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