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荫下的一抹清凉
分享到:
2010-01-20 19:46:1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刊发作品中,单永珍的《河西,河西》《青海:风吹天堂》、泾河的《我有一匹黑马叫闪电》《草芥》、马晓麟的《麦子与大寺》、保剑君的《高处的村庄》、梦西的《宁夏写意》等组诗,笼罩着浓郁的麦草之香、土地之香,体现了宁夏诗群的不俗实力。马克的《啊,五星红旗》以荡气回肠之势颂咏了红色主旋。80后诗人任建强的《塞北的雨》、马关勋的《站在高高的山巅》、马国平的《漂在哈尔滨》等诗作,显示出新锐的洞察力。从容、李春俊、马存梅、马超、海默、查文瑾、民冰等亦有诗作发表。知名民刊《独立》诗丛第15卷以“回族现代诗群”专栏,刊发单永珍、马占祥、孙谦、安然、海麦的多组诗作,其中以孙谦的宗教长诗《穆斯林词》分量最重,该作赋予经堂语汇以诗性关怀,充满伊斯兰文化的端庄凝重之美。此外,孙谦的“柔巴依”系列、安然的巴勒斯坦主题和西域主题诗歌,也在网络拥有固定读者群;西马、红树林、逝风无痕、深谷幽兰、刘青之、子路等网络诗人也较活跃。概而观之,本年度的回族诗坛在年龄梯度上呈现这样的格局:中老年诗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以单永珍、沙戈、泾河、马占祥为代表的70后诗人日趋沉稳,构成回族诗歌主体阵容,并基本具备与主流诗坛抗衡的实力;80后诗人和网络青年诗人则尚显稚嫩,未能形成群落,甚至有断层危机。形象地说,就是“中间重,两头轻”,整体上处于黎明前的等待时期,爆发潜力仍然很大。
报告文学:为回族文化写史立传

         梳理回族作家的报告文学创作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刘云山同志在看望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高研班学员时的讲话,他希望少数民族作家“始终牢记中华文化之根,以礼敬自豪的态度、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创造,生动反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浓墨重彩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描绘色彩斑斓的民族生活和源远流长的民族风情,传承多民族大家庭团结和谐的文化基因”⑤。报告文学正是担当这一文化使命的优势体裁。锁昕翔的《纳训评传》记录了《一千零一夜》译者纳训先生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高度赞扬了他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客观而详细地评述了他在阿拉伯文化、文学译介方面的巨大贡献。马兰的《守望故土》以饱满的激情讴歌了山西长治回族穆斯林六百年来的基业。海默的《老脚印》记录了回、维吾尔、哈萨克等十个穆斯林民族的老人质朴而殷实的人生轨迹。老作家马步斗的《孝道如山》描写了西部企业家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感人事迹。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回族文化研究中心、《回族文学》杂志社共同选编的《百年回族》一书,收录了表现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回族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报告文学36篇,是一部中国回族精英传。除成书之外,《回族文学》在传统特色栏目“岁月钩沉”、“回族人物”散发的一批报告文学,相继介绍了现当代杰出回族人士,如文化泰斗纳忠、虎嵩山,革命人士郭隆真、张洪仪、黄镇磐,文体名流孙敖、曹磊等。回族作家的报告文学弱势相对明显,主要表现在视点分散,气象不够开阔。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在固守与自新中跌宕沉浮的回族文化呼唤更加大气厚重的压阵之作。

        评论:网络催生民间力量崛起

        本年度的回族文学研究平稳推进,并无大的波澜。老一代评论家白崇人、李鸿然、杨怀中仍然密切关注国内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回族文学的发展态势,并结合躬耕一生的研究经验,赋予评论成果以珍贵的历史记忆和多层次的纵深维度。中青年评论家郎伟、王锋等密切关注回族作家创作,尤以宁夏文学研究最为权威。郎伟对于宁夏少数民族作家群的分析与梳理,清晰明澈,其中为《民族文学》“宁夏专辑”所作卷首语《孤独的写作与丰满的文学》,寓理于情,写出了“石舒清们”的风神与静气。马季的网络文学和长篇小说研究在业内颇有生气,是一位回族标识逐渐清晰的优秀青年评论家。石舒清、阿慧等作家的创作谈娓娓道来,闪烁着慧启心智的光芒。杨文笔、石彦伟等80后评论者亦有试飞之作。值得关注的事件是,在互联网领域,回族知识阶层的有识之士正在唤起一轮全民阅读热潮,清真书局与中穆网联合举办第五届“望新月”斋月读书活动,以网友捐款捐书、读者免费取书评书、穆斯林社群评奖为方式,以“播下一个民族读书的种子,搭起一个民族思考的平台”为宗旨,受到广泛关注,促生书评129篇,且不乏专业风范之作。这一网络文学现象显示了民间评论者介入文化观察领域的可贵探索和无限潜力。主流立场与民间视角的补偿与呼应,势必促进回族文学创作的多元平衡与人民立场的坚守。

          2009年的回族文学,数量可观,质量稳中求进,总体上呈看好态势,但除主将张承志,先锋李进祥、马占祥等少数几位取得明显突破外,多数作家仍处于平稳的攀爬状态。坚守固然可贵,但以更真挚的正义感、更辽阔的视野、更优美的艺术性,去直面风头浪尖的大洗礼,勇敢坚韧地发声,才更加值得期许。“文章合为时而著”,应该坦承,在祖国的勃兴、时代的变革、世界舞台风起云涌等重大事项的拷问面前,我们的多数回族作家,还显得过于保守和沉寂了一些。在文学正在迎来建国以来最好发展机遇期的当下,我们的回族作家,还没有开足向一流大刊、一流出版社、一流文学网络全面冲刺的马力。传统型文学的优势固然需要维系,而适应时代潮流的市场化文学和网络文学,在转型时期更应学会在阵痛中生发锐气。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回族作家,能够多用一点心力,多一点担当精神,加盟到回族文学的多元蓬勃和全面振兴的事业中来。限于篇幅和能力,这里对一年来回族文学(主要是创作情况)所进行的分门别类、以点带面的梳理与点评,难免有遗珠之憾和主观之谬,望读者谅察。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浓荫

上一篇:新月(短篇小说)
下一篇:心灵的最高洗礼——我的2006年朝觐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