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世人遗忘的穆斯林朝觐之路
分享到:
2011-07-09 13:24:39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阿布巴嘎尔的外公,曾经就是一位管理日喀则教务的“大头人”。在阿布巴嘎尔的童年记忆里,外公是一位留着长长的白胡子、和蔼可亲的老人,不仅在穆斯林社区内受人尊敬,就连日喀则本地的藏族居民见到他,也都表现出尊敬的神情。藏族百姓对这位“头人”的称谓一般有两种,一是“卡切本波”,意为“穆斯林的大官”;二是“玛玛萨伊”,印度语中“先生”的意思。

     两个民族,两种宗教,相互尊重与包容

     在大量内地穆斯林涌入日喀则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围绕清真寺的小社区涵盖了本地藏族对于穆斯林的全部认知。据日喀则清真寺的阿訇阿都热玛回忆,1960年,日喀则市区共有120户来自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家庭,藏族人称其为“博卡切”,也即通俗意义上的“藏回”。另有几户来自内地的穆斯林,藏族人称其为“甲卡切”,字面的意思是“汉回”。阿都热玛回忆说,童年时他与日喀则本地的藏族伙伴玩耍,并没有所谓“民族”的概念,双方去扎什伦布寺以及清真寺“互访”,家长们也司空见惯,从不干涉。

     对于日喀则的藏族居民而言,这些来自异域的“藏回”说藏话、穿藏装、吃糌粑、喝酥油茶,早已完成了“本土化”的进程。唯一的不同似乎就是宗教,更多的日喀则居民已经习惯了类似的场景:伴随阿訇富有磁性的召唤声,身边的穆斯林放下手中的活计,整理着装,匆忙向清真寺汇集,一天5次,风雨无阻。阿布巴嘎尔年轻时热衷于在年楚河边“过林卡”(相当于内地所称的郊游或野炊),每当临近做礼拜的时间,他就会赶紧回城。阿布巴嘎尔说,“穆斯林对待宗教的仪轨更为虔诚,也许正是这一点,赢得了藏族人的尊敬。”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一条 世人 遗忘

上一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之“骆驼寺”的千年传说
下一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历史、价值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