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世人遗忘的穆斯林朝觐之路
分享到:
2011-07-09 13:24:39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民主改革以后,阿布巴嘎尔一家开始以加工面条为生。每到斋月,因为天亮以后封斋,因此开门营业的时间相对晚一些。有时,性急的顾客来敲门,总会被周边的藏族邻居制止:“让他们多睡一会,这个月是他们的斋月。”而每到天黑,热情的邻居们又拿来鸡蛋和奶渣,送给他们吃,并特意说明“是干净的”。尤其令阿布巴嘎尔一家感动的是,斋月后的开斋节,经常会有认识或不认识的藏族朋友牵来一只羊:“你们一个月不吃肉,这个羊送给你们宰,比我们带着去转寺庙,功德多很多。”

     阿布巴嘎尔至今不忘外公教诲他的话:尊重他者是穆斯林的圣训之一,尤其是身处他乡时,更要时时谨记。身为穆斯林社区的领袖,阿布巴嘎尔的外公不会忽视身边每一个细节。例如宰牲,藏族的习惯是直取内脏,而穆斯林的习惯是先行放血。为此,这位老人再三告诫当地的穆斯林,宰牲不可当众进行,而且必须事先挖个洞,将牲血引入其中,以免四处横溢。另一方面,他也积极为身边的藏族同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阿布巴嘎尔还记得幼年时,有些患眼疾的藏族居民,经常跑到家里向外公讨要蘸有藏红花泡制的药水的“拉堆”(即做礼拜时戴的白色头巾),外公总是慷慨赠予。

     在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温情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两个民族之间、两种宗教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

     上世纪60年代,随着甄别国籍工作的开展,日喀则的绝大部分穆斯林选择了印度国籍,有些返回祖先们居住的地方——克什米尔,只有阿布巴嘎尔的外公留了下来。他说生意可以不做,但墓地必须有人看守。也许是考虑到重返日喀则的可能,迁回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几乎没有一家选择变卖房产,而是统一将房屋产权转让至阿布巴嘎尔的爷爷名下。

     时过境迁,当时留在日喀则的这一户穆斯林人家,历经五子分家各立门户,至今已发展到13户,50多人。围绕新修的清真寺,他们渐渐恢复了一个独立的小社区。而当年迁回克什米尔的穆斯林,由于战乱等缘故,极少有机会回来探亲。阿布巴嘎尔也仅仅到克什米尔去过一次,他随身带去的日喀则清真寺的照片,让幼时的伙伴们泣不成声。在克什米尔,阿布巴嘎尔了解到,几乎每户曾在日喀则生活过的穆斯林,都保留有一张由中国外交部签署的文书,上边写着“任何时候,来去自由”,文书的最后签有大大的3个汉字——周恩来。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一条 世人 遗忘

上一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之“骆驼寺”的千年传说
下一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历史、价值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