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指导》:第一篇 第三章 宣教者的品德
分享到:
2013-12-30 16:58:33 【来源:】 点击:
第三章  宣教者的品德

       宣教者的品德也就是伊斯兰的品德,安拉已在《古兰》中阐明,并由使者在其逊乃中实践,圣门弟子在他们的生活中充分展示。这对于每一个穆斯林而言也是必须要遵循的,以便将自己置于这一品德的准则中,衡量一下自己,了解自己已经遵循的和尚未做到的方面。我们将提到一些伊斯兰的品德要求,这与宣教者的工作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是非常需要这些要求的,如果他们想使自己的工作获得成功的话。

一,诚实

在《古兰》中有许多章节谈到这一美德,并指示信士们要与诚实的人为伍。安拉说:“归信安拉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安拉,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

在复活日定将有益于信士,免于安拉的谴怒,引导他们得入乐园。安拉说:“这确是诚实有裨于诚实人的日子,他们得享受下临诸河的乐园,而永居其中,安拉喜悦他们,他们也喜悦安拉,这确是伟大的成功。”(5:119)

伊本盖姆·加兹叶谈到诚实时说,它包括心灵、语言、行为三方面。心灵的诚实意指在追求安拉之道,克服困难、障碍方面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和强烈信念。积极履行安拉所要求的各项义务,其首要的便是为安拉的道路而奋斗,积极宣教,排除、避开、击退那些在安拉道路上、在宣教中设置困难和障碍的人,他们是昏溃不醒、醉生梦死之徒,他们的知识程度如此,这是真正的愚昧。

事实是,诚实者的心里具有极强的敏感性,他不会容纳阻挠者而与他们为伍、同席。对关心爱护他宣教的人而和蔼可亲。言语的诚实意指说真理与实话,无论何时何地,不谈谬误。行为的诚实是依据律法的指导和遵循使者的逊乃。如果一个穆斯林在心灵、言语、行为三方面实现了诚实的美德,那么,就会使他在诚实性方面向另一更高的境界升华,这也是安拉命令信士们所追求的,也是安拉对他尊贵的使者所晓喻的。

安拉说:“你说:我的主啊!求你使我顺利而入,顺利而出,求你赏赐我从你那里发出的权柄,以作我的辅弼。”(17:80)诚实而入,诚实而出意指穆斯林在任何一项事务、工作中开始、结束与放弃都以安拉,为安拉而行,也即与安拉始终相联系,在工作中向安拉祈求援助,只求安拉的喜悦,安拉是唯一的主宰。

安拉教导我们:“你说:‘我的礼拜,我的牺牲,我的生活,我的死亡,的确都是为安拉──众世界的主。”(6:162)

如果一个穆斯林达到了这一诚实的高度,那么在他的眼里便不会有任何世俗生活的目的令他爱恋不舍,除非这些生活是他追求安拉喜悦的途径。一旦求主的喜悦的目的、机会丧失,成功难以实现,他会厌恶僵死般地生存而求一死。

欧麦尔(求主喜悦他)曾说:“如若不是三件事,我是不愿活下去了。如果不是我欲骑快马为安拉的道路奋斗,伴随长夜拜主,与那些语言甜美如枣的智者座谈的话。”欧麦尔伊玛目所说的这三件事简单概括为奋斗、礼拜、有益的知识以追求安拉的喜悦。

诚挚的宣教者其诚实是会显示在面部表情与声音中。当时使者曾前往一群不认识他的人那里与他们交谈,随后他们说:“指主发誓,在他(使者)的脸上和声音中毫无说谎的现象。”无疑,诚实是会显示于宣教者的面部表情与声音中进而对听讲的人产生影响,会接受他的讲话并尊敬他,除非心灵盲目到异常严重的程度。诚实是一件事成功的要素。而虚伪、谎言则是伪信的基础。为此,宣教者能做一个说谎者吗?说谎、虚伪只会导致罪行,正如使者所说罪恶之徒怎能召人归信于安拉?

二、忍耐

忍耐是伊斯兰要素之一,属于信仰的一半,尊贵的《古兰》中有八十多处提及于此。

安拉说:“你们以坚忍和礼拜向安拉求助吧!”(2:45)

又说:“你应当坚忍,如有决心的众使者那样坚忍,你不要要求他们所应得的刑罚早日实现。”(46:35)

又说:“安拉喜悦坚忍者。”(3:146)

又说:“安拉的确与坚忍者们在一起。”(8:46)

又说:“你们能坚忍,那对你们是更好的。”(4:25)

又说:“只有坚忍的人,得享完全的,无量的报酬。”(39:10)

又说:“对于每个坚忍的感谢的人,此中确有许多迹象。”(31:31)

又说:“祝你们平安!这是你们因坚忍而得的报酬。”(13:24)

又说:“我曾以他们的一部分人为表率,当他们忍受艰难,确信我的迹象的时候,奉我的命令去引导众人。”(32:24)

这是部分《古兰》章节中涉及有关忍耐的教诲。在使者的《圣训》中也多处提到忍耐。

如“一个人被给予最好的东西莫过于忍耐。”

又说:“信士真令人羡慕,他所经历的事都得以优美的报酬,这是除信士外任何一类的人所无法得到的殊荣。那就是当信士幸福时,他感谢安拉,从而获安拉的恩典;当他遭到不幸时,他忍耐,从而获安拉的恩典。”

“忍耐”一词的语言学含义是:禁闭、制止。其教律学的含义有三:坚忍地顺从发拉;克制住违逆安拉的罪恶行径;忍受不幸与困苦。

所谓坚忍地顺从安拉,就是根据教律规定坚持不懈地虔诚顺主,它有助于对安拉的深刻认识,安拉也会对其仆人尽主之责,予以顺从者优美的回赐。所说克制住违逆主道的罪恶行径就是放弃,远离丑恶与罪行,长期保持对罪恶的警惕与回避,它有助于借此唤起对安拉严惩的畏惧,产生羞耻感,从而更加喜爱安拉。与此同时而产生的效益是其信仰得以保持并加以巩固、臻于完美,因为罪恶致使信仰减少降弱以致混浊不清,失去光辉。所言忍受不幸与困苦,就是对不幸不要怨声载道,要承受困难不要四处诉苦,坚忍者是不宜向被造物诉说困苦的,他可向安拉去诉说。

《古兰》中使者叶尔孤白说:“我只向安拉诉说我的忧伤。”(12:86)

《古兰》中使者安优布说:“(安拉啊!),痼病确已伤害我,你是最仁慈的。”(21:83)

在另一段《古兰》中安拉称赞他说:“我确已发现他是坚忍的,多好的仆人啊!他确是归依安拉的。”(38:44)

这些经训教导号召人们忍耐去获得安拉给予的无量的回赐,藐视困难,减少内心的苦楚,其情犹如获得了千枚金币而只失去一铜钱。忍耐者将获重大报酬的指示有助于他们忍受不幸。

依安拉而忍耐,为安拉而忍耐

忍耐可分为依安拉而忍耐、为安拉而忍耐。依安拉而忍耐意指穆斯林坚信忍耐只依赖安拉的支持,安拉助其忍耐力。

安拉说:“你应当坚忍──你的坚忍只依赖安拉的佑助(16:127)

为安拉而忍耐意指穆斯林顺从安拉,求安拉喜悦而忍耐,在忍耐中激发出对安拉的喜爱和寻求安拉的喜悦,这样的忍耐包含着顺主而忍,制恶而忍,优于对生活苦难的忍。因为前者之忍具有选择性,自觉性为爱主而忍,而后者之忍是应忍而忍,忍者无有选择的可能。

人类需要忍耐

忍耐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之一,因为如果丧失了忍耐,则他不可能达到其所欲达到的目的。想要达到目的则必然要面对困难,而必克制,这在社会生活中无一例外,学生在学习时要克制住玩耍、休闲的念头,直到他领会、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考试成功。经商的人及其它任何想要达到其目的均如此。个人如此,集体如此,国家、民族均如此,一个民族欲达到理想的目的,就必需要有巨大的忍耐力去承受各种困难、压力,如若要赢得战争,需要具备诸多条件,而坚忍则是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忍耐实在是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必需要具备的,否则,他在社会生活事务中很快会因懦弱而被压得粉碎,烦恼、失意、痛苦、困难、充斥于心。如果他不以忍耐去承受、去克服,他会在生活中被撕碎,吞噬,被迅速发展的社会远远地抛在后面。

如果说,忍耐是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发展所必要具备的,那么,穆斯林对忍耐的追求应更为强烈,因为穆斯林被告诫对于任何恶行丑事必须克制内心泛起的不良之念,在丑恶的行为中有令欲望放纵而得的“快”感,抑制恶欲是件难事,从而就需要强烈意志与控制力来克制它。

穆斯林也被要求做顺主之事,这同样需要以忍耐来压制欲望,顺从安拉,尽力忍耐,不要急躁、失望,以免干罪,从而失去因忍耐而获得安拉的恩典。

穆斯林必需具备忍耐

如果忍耐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则穆斯林更应加强忍耐,穆斯林的宣教者就忍耐而言要求更高,因为一个宣教者,他要在二个领域内开展工作,一是自身欲望的领域,他要为安拉战斗,服从于安拉,克制恶行丑事之念;二是社会的领域,他所要召唤人们归依安拉,向人们宣教的领域。在这二个领域内欲望的领域,宣教的领域都需要相当程度的忍耐力,直至他克服困难、忍受迫害。一旦他失去忍耐他就会在宣教领域中停滞不前或者从中倒退,承受末日的责询,失去安拉的回赐。

患难的考验是必须的

考验是必然的,为考验成功忍耐是必须的。

安拉说:“众人以为他们得自由地说:‘我们已信安拉了而不受考验吗?我确已考验在他们之前的人,安拉必定要知道说实话者,必定要知道说谎者。”(29:23)

又说:“安拉不至于让信士们常在你们的现状之下,[但他考验你们],直到他甄别恶劣的与善良。”(3:179)

又说:“你们还没有遭遇前人所遭遇的患难,就猜想自己得入乐园了吗?前人遭受穷困和患难,曾受震惊,甚至使者和信仰的人都说:‘安拉的援助什么时候降临呢?’真的,安拉的援助,确是临近的。”(2:214)

考验是安拉于生活中的常道,他以他意欲的人,意欲的时间和方式考验其仆人,以甄别真信士与伪信者。这种考验的内容是繁多的,教律上所责成的内容是主要的方面。考验也许就是在爱主与爱欲两方面的竞争,如果爱主战胜、压倒了对欲望的爱,考验即获成功,否则便是坠落与失败。也许是祸福、患难的考验,如疾病、消耗了体力,花费了钱财,但如果他忍耐承受毫不消沉并痊愈康复,重近社会毫不急躁、绝望,他就会获得忍耐者所应得到的安拉的回赐。在这样考验中或者成功,或者失败,别无它途。

对宣教者的考验

如果在生活中的考验是安拉的常道,那么,对宣教者的考验同样也是安拉的常道。他们要经受卡菲尔和判教者言语乃至人身的恶毒攻击和阴谋诡计。

安拉说:“在你之前,有许多使者,确已被人否认,但他们忍受他人的否认和迫害,直到我的援助降临他们,安拉的约言,不是任何人所能变更的。众使者的消息,有一部分确已降临你了。”(6:34)

又说:“我确已知道你为他们的滥言而烦闷;你就当赞颂你的主超绝万物,你应当与众人一起叩头,你应当崇拜你的主,直到那无疑的消息来临。”(15:97──99)又说:“你坚忍吧!安拉的应许确是真实的。你不要让不坚信的人使你轻率。”(30:60)

“使你轻率”的含意是使你松懈、涣散,不再坚忍。愚蠢、谬误之徒对宣教者施以阴谋诡计、捏造谎言,以各种方式近害他们。因为他们是愚昧迷误之徒。使者的同伴们在麦加遭受极大的迫害,使者要求他们坚忍。

使者说:“亚希尔的家人啊!要坚忍,乐园已与你们约定了。”

宣教者应当以最好的忍耐性来面对愚昧无知之徒的攻击、迫害,正如使者及其高贵的同伴们以及以往的使者那样坚忍不拔。这忍耐是信士们的意志所约定要经受的。

安拉说:“你应当忍受患难,这确是应该决心做的事情。”(31:17)

又说:“你们在财产和身体方面必定接受考验,你们必定要从曾受启示的人和以物配主的人口里听到许多恶言。如果你们坚忍,而且敬畏,那么,这确是应该决心做的事情。”(3:186)

如果宣教者遭遇患难及其考验,这也是安拉的常道,那么是否意味着宣教者应当要求这种患难的考验,继续其工作而不设法防范呢?这个问题必须说明并解释清楚,因为由于错误的理解会产生歧意。解释如下:

(一)、宣教者应了解《古兰》和使者业已说明、实践的各种宣教方式和方法如果按照这些方法从事宣教而遭受迫害,他应坚忍不拔。

(二)、如果宣教者能够防范可能出现的迫害,他就不应当困守待缚,他应根据条件情况设法防范,躲避迫害,这是允许的,不可坐以等待,要求考验。困为考验是艰难的,不应鼓励追求这种考验,其中孕育着不知究竟后果的灾难。也许有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坚定地承受它,无畏于考验,甚至喜欢一试,其中或许有图谋安拉更大回赐之嫌,或者依卜利斯唆使他,让人们赞他:多坚定呀!多忍耐呀!患难一旦来临,弱于承受,陷于危境,经不住考验而失去信仰,正如曾传述有这样一个人,他说:‘主啊!你以你意欲的方式考验我吧!我希望成为能经受你考验的坚忍者。’安拉让他憋住小便,以此考验他,他忍受不了而痛苦地对孩子们叫喊道:‘拿石头砸我这个说谎的人吧!’

(三)、穆斯林不要主动置身于他难以承受的患难中,以致经不住考验而失败。

《圣训》:信士不要作贱自己。大伙问安拉的使者:怎样是作贱自己呢?他回答说:“去承受他不能承受的患难。”

(四)、穆斯林向安拉祈求原谅,宽恕的著名的“杜阿一”(祈祷词)

这是祈祷关于迫害、考验的内容,这充分说明摆脱不义之徒的迫害是允许、光荣的事,而不是受责备或卑贱的事。

(五)、在使者归真前几天,他任命伍萨玛·本·宰德为抗击罗马侵略的军队统帅,并嘱咐他道:你不要想往与敌人厮杀,你们不知道,或许你们将因此而承受考验,你们当说:‘主啊!你为我们制止他们!抑制他们的实力!’

安拉说:“安拉使信士不战而胜。”(33:25)

这是说在安拉的护佑援助下,信士可以不战而胜,这是安拉对信士的慈悯。战争之中有伤害、痛苦,即使假如穆斯林被要求置身于考验、迫害之中,在安拉的对信士慈悯中也就无需去经受它。

(六)、信士没有被要求一定要受不义之徒的伤害,这是不义之徒自身的罪恶行为,对崇尚真理者的迫害。穆斯林怎能让迫害者顺利地达到迫害的目的呢?难道这不会招致安拉的不满而致使自己遭受毁灭与屈辱吗?所有这些都是不允许的。

(七)哈利德·本·沃利德与穆斯林士兵们一起撤出了“穆艾台”战场,回到麦地那城,人们刺激他们出战而讥讽道:“逃兵们!你们为主道而逃回来了。”使者说:“他们不是逃兵,如果安拉意欲,他们会进攻的。”当哈利德和士兵们遭遇敌人而形势不利时,他们为免遭损失与迫害撤退回来,在城里的穆斯林批评并嘲讽他们是逃兵,但使者却与他们看法不同,认为他们的撤退是免遭损失与被俘受害的一次成功的胜利,撤退是从一个战场转向另一个战场。说明防范迫害是可行的。如果能够防范却置身于迫害不是应受称赞的行为,更不是教律所要求的。

(八)、早期穆斯林为免遭麦加敌人进一步迫害,迁移埃赛俄比亚,也说明防范迫害是可行的,因为穆斯林的生命不属于你自己,它属于安拉,你不可无益地处置、受害,让人们说:多么坚强的宣教者,为教门多么勇敢,是无益的而且还可能引起沽名钓誉之嫌,这是不允许的。

(九)、使者曾受叔父艾布·塔利布帮助,他当时也信奉古莱氏人的宗教,他保护他免受古莱氏人的伤害,当使者的妻子海底彻和叔父艾布塔利布在同一年内相继去世后,他称该年为“悲痛之年”,他说:古莱氏人一直没有伤害我,直到艾布·塔利布去逝,因为在他的家人叔父中再无有能力保护他的人。

当使者自塔伊夫回来时,他到希拉山洞并派了一个人去找艾尔·穆塔尔目·本·阿德伊,让他保护他传达安拉的使命,他就保卫着使者进入麦加,公开宣教。这些都说明了使者是愿意并希望艾布·塔利布保护他免受伤害,同样使者在穆塔尔目的陪伴下回到麦加。不会使人们的信仰遭贬。

以上所述,说明宣教者可以防范迫害,即使是多神教徒的帮助方式,穆斯林将自己置于不义之徒的迫害不应是称颂的行为。当迁移埃塞俄比亚的信士们重返麦加时,没有一个人直接进城,他们都在他人陪同下回家或隐蔽起来。对此我们应当知道,宣教者寻求保护,免遭无谓的伤害只是想在可能和适宜的环境中宣教,使者生平中说明了这一问题,在节日期间,使者到各部族去宣教,对他们说:“你们谁能保护我去他们的族人那里宣教,古莱氏人中有人保护我,宣传我的养育之主的使命”。

有关祈求灾难及抵御它的概要总结

关于这个方面,尊贵的《古兰》、逊乃和前代先贤们都已阐明清楚了,他们对伊斯兰的律法理解最深,简述如下:

(1)、对宣教者的伤害、打击就发比疾病天灾对人的伤害,正如人们不愿意喜欢受此伤害,同样不愿意、不希望落入不义者之手遭受迫害,其信仰不受指责。

(2)、遭受迫害与打击不应放弃宣教,但作为宣教者不能自求伤害,而且在示受伤害时,他努力工作,一旦受到伤害,他应依据《古兰》、逊乃寻求各种方法防范、抵御摆脱它。

(3)、尽管宣教者根据宣教的原则,谨慎从事定教,如果也遭受迫害与打击,他应向安拉求助,坚忍不拔,他应懂得所有的一切均由安拉掌握,安拉意欲的事便会实现,安拉不意欲的不会发生,人无能为力,只有仰赖安拉的佑助。


三、慈爱宽厚

宣教者必须具备的品德之一是仁爱,前面的有关篇幅已有阐述,现选摘几段圣训说明如下:“不怜悯人的人不被怜悯”。

使者说:“只有不义者才会被剥夺慈悯。”

又说:“慈爱者,崇高的安拉会慈悯他们,你们对大地上的生命以慈爱,在天上的将慈悯你们。”

又传:使者亲吻外孙哈桑·本·阿里,当时艾格莱阿·本·哈比斯也在,他说:‘我有十个孩子,可我一个也没亲吻过他们。’使者注视着他说:“无仁爱之心者不会得到慈悯。”

又说:“一个妇人因为一只猫的缘故落入火狱,她拴住它不给吃喝,也不理会它,它只好吃地上的小虫。”

使者的伟大品格之一便是对穆斯林民族的慈悯与仁爱。

安拉说:“你们本族中的使者确已来教化你们了,他不忍心见到你们受痛苦。他渴望你们得正道,他慈爱信士们。”(9:128)

使者对穆斯林民族慈爱的证明是使他们远离火狱,犹如下列这一比喻:

使者说:“我与我的民族就好比一个人点燃了大火,烧着了牲口、家什,你们也要冲进去,而我阻止了你们。”

宣教者仁爱宽厚的必要性

宣教者必须具备仁爱宽厚之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宣教便是他对他们的仁爱之举。因为这是召唤他们脱离火狱奔向安拉的喜悦。他如爱自己一样地爱他们,而他自己最爱的莫过于信仰与正道,他也喜爱他们得正道,父母对孩子的钟爱是督促其远离堕落与毁灭,为此他们会不遗余力。而还有什么堕落与毁灭胜过于对安拉的叛逆与傲慢呢?宣教者的宣教只是致力于使那些违逆安拉之人脱离罪恶与不义,免遭不幸与毁灭。

慈爱的宣教者当遭到反对和攻击时不应放弃宣教或对宣教工作产生厌烦心理,因为他知道违逆不义之徒的悲惨结局,他们的反对与攻击正是他们无知的表现,它不应导致你放弃对他们的指导,我们从使者与穆斯林民族之比喻中可知使者对他们的慈爱,所有的使者被派往其族人中都是以怜悯他们所要遭受的惩罚。

安拉对努哈说:“我确已派遣努哈去教化他的宗族,他说:‘我的宗族啊!你们要崇拜安拉,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我的确担心你们遭受重大日的刑罚。’”(7:59)

努哈所说:“我的确担心你们遭受重大日的刑罚。”足以显示其对族人的慈爱之情,而且当他们以谬误对抗他时:

安拉又启示他说:“我的宗族啊!我一点也不迷误,但我是全世界的主派遣的使者,我把我的主的命令传达给你们,并且忠告你们,我从安拉的[启示中]知道你们所不知道的[道理]。从你们的主发出的教训借你们族中一个人的口而降临你们,以便他警告你们,以便你们敬畏,以便你们蒙安拉怜悯,难道你们对于这件事觉得惊讶吗?”(7:61──63)

努哈以充满慈爱的话回答了他们,他们谬误粗俗的话并未激起他的愤怒,因为他们是愚昧无知的人,更因为仁爱的宣教者不为自身而动怒。这正如使者穆罕默德(祈主慈悯他!)的品格,他从不为自身而怒,他只为安拉的尊严被冒犯而怒。怒哈对他们好言相劝,诚恳告诫,尽管他的族人无知无理地对待他,他还是对他们说明自己是众世界养育之主的一位使者,以使他们明白他所传述过的话是应该接受的明确的真理,接受真理便是他们所得的慈悯,这足以证明安拉的使者对其族人的伟大的爱。

仁爱使宣教者易于工作

仁爱使宣教者在面对愚昧无知者时易于工作,因为他是从信仰及与安拉关系的高度看待他们,为此在他眼里那些无知者犹如理智尚未成熟而嬉戏玩耍的孩童,他们并不知道对他们的成长真正有益的东西。从而,当无知者对宣教者的忠告、规劝肆意反对,攻击甚至伤害他们时,他并不觉得惊呀与奇怪,这就象一个玩童在玩火或其它有伤害性的嬉耍,你给他讲危害的道理或者干脆让他离开这一危险,他会哭吵、耍性、发脾气,甚至会伤害你。做为一名宣教者对遭遇到的阻力,不要大惊小怪,他要承受住打击,同时循循善诱,以正道召唤他们。这正如使者对古莱氏族人的循循善诱,曾承受了他们的多次伤害,他说:“安拉啊!你引导我的族人吧!他们是无知的人。”一个慈爱的人对孩子不接受劝告会不厌其烦,因为他属于无知的人。用爱去关心他,不要伤害他。

安拉说:“你要原谅,要劝导,要避开愚人。

慈爱带来原谅

只要宣教者以慈爱眼光来看待,关心宣教对象,他就会感到原谅他们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安拉说:“你要原谅,要劝导,要避开愚人。

如果说面对伤害、阻力,原谅是宣教者的一项要求的话,那么,早期的追随者们,他们的要求更多。

安拉说:“故你们当恕饶他们,当为他们向安拉求饶,当与他们商议公事。”(3:159)

粗暴无礼导致众人离教

宣教者的粗暴使其工作不会成功,人们也不会接受,即使他所说的是真理。人的本性使他们逃避残酷与粗暴,从而不接受他的讲话。因为劝告者的话只有进入被劝者的心里,才会起作用,而深入其主,要避开粗暴和残酷。

安拉说:“只因为从安拉发出的慈恩,你温和地对待人们,假若你是粗暴的,是残酷的,那么,他们必定离你而分散。”(3:159)

如果此段启示所指的是使者,那使者只以真理而言,只以真理而获助。如果一个宣教者粗暴、残酷,该怎样看待人们离他而去呢?

宣教者们要敬畏安拉,如果他们尚不具备慈爱之心,那就让他们培养、发展这种慈爱,不要因他们不良的道德和残酷之心,粗暴之举,恶劣语言使人们离散而去,如果他终不能培植慈爱,具备良好的伊斯兰品德,那么,让他暂时放弃宣教工作,修身养性,诊治一下,对他本人及宣教工作是更好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宣教 指导 伊斯兰 穆斯林

上一篇:《宣教指导》:第二篇 第一章 对宣教对象的了解
下一篇:《宣教指导》:第一篇 第二章 宣教者的条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