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指导》:第三篇 第三章 宣教方法
2013-12-30 15:33:17
【来源:】 点击:
我们所说的方式是指有助于宣教工作取得成就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采取各种手段以营造有助于宣教的良好环境,称之为宣教的外在方式。二是以直接形式宣教的方式。称之为宣教的传达方式。分两节来说明:
第一节外在方法
第二节传达方法
第一节 宣教的外在方法
这种方式是根据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时势的正确认识,其方法很多,我们只谈警惕防范与争取帮助这二点。分三段说明。
第一段 戒备与防范概念
戒备一词在语言学上的意思是:暗中防备、保持清醒。例如说:“某某人是有戒备心的人。”就是说他对于突然袭击保持高度的戒备。
警惕是必要的,无可指责:
从语词上我们已懂得了警惕、戒备是建立在对危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唯恐遭到袭击而采取各种方法防备,或遭遇侵害而设法解脱或减轻伤害的程度,这并不是害怕被俘、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消极绝望,投降敌人。而是在遭遇伤害之前有信心摆脱困境,这才是戒备的真正意义,无可指责,它是安拉赋予宇宙万物的一种常道,是理智健全、思维敏捷的信士应有的一种素质。而鲁莽愚蠢、目光短浅之徒却不具备,他们不知防范,反应迟缓、不知深浅,在未遭遇伤害前感觉不到伤害的痛苦。之前他们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毫无顾忌。之后,他们又惊慌失措,震惊不已,方寸大乱。有思想的人与无知之人区别在于,前者能防患于未然而采取有效措施,而后者呢?非撞得头破血流而不肯回头,其后依然不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因这种区别,无知的人往往指责在戒备心的人是毫无理由的胆小害怕,是信仰不坚的怯懦。而保持警觉的人常常受这些无知者的谬论影响而不再戒备、防范,不顾危险。如果上述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宣教者不应受无知谬论的影响。一位有经验的船长指挥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他懂得天文、气象、海洋学的知识,并根据这些知识对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等难题事先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如果不发生问题,他所做的预防工作也不会有任何的副作用。而一位鲁莽无知的船长,驾驶一条小船远航,对海洋、天文、气象知识和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一概不知,而且无知到做出相反的判断。那么,必然酿成船毁人亡的惨剧。即使他的举意可能是好的,是为追求安拉的喜悦,也许在后世获得安拉的回赐,但是现实世界的事务应当根据一些客观条件和因素去做,不能只是感情用事,只讲举意。
尊贵的《古兰》中有关戒备的证据
安拉说:“当你在他们之间,而你欲带领他们礼拜的时候,教他们中的一队人同你立正,并教他们携带武器。当他们礼拜的时候叫另一队人防守在你们后面;然后,教还没有礼拜的那一队人来同你礼拜,教人们也要谨慎戒备,并携带武器。不信道的人,希望你们忽视你们的武器和物质,而乘机袭击你们。如果你们为雨水或疾病而感觉烦难,那么,放下武器对于你们是无罪的。你们当谨慎戒备。安拉确已为不信道的人而预备凌辱的刑罚。”(4:102)
这段启示明确指出了采取防范的必要性,而且告诉了穆斯林们怎样防范、戒备从而证明了它的重要性。告诫穆斯林携带好武器装备,让一部分穆斯林守卫在礼拜的人后以防敌人袭击,将穆斯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礼拜;一部分警戒并拿起武器。指出了敌人希望穆斯林放松警惕和各种防范措施,以便一次性地消灭穆斯林。所有这些证明了对可能发生的伤害予以防范、戒备的必要性,我们转引伊玛目盖尔塔比的注释,以便大家知道,我们的学者们他们都懂得防范、戒备的重要性,他们一再号召人们要响应安拉的命令,深刻领会安拉的告诫。
伊玛目盖尔塔比说:“教他们携带武器”和“教他们要谨慎戒备,并携带武器”,这是嘱咐穆斯林防范敌人的袭击,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不信道的人希望你们忽视……”指出了敌人希望穆斯林放松警惕以便有机可乘以达到消灭穆斯林的罪恶目的。安拉在命令第一队人携带武器的同时,提醒第二队人戒备防卫而不是第一队人,因为他们更宜于戒备。这节启示清楚地证明了应当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以保安全,争取成功。“你们当谨慎戒备”,是提醒穆斯林要高度警觉,不论放下武器,还是携带武器,这就突出表明在各种情况下都要对敌人防范戒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军事侵略往往发生于疏忽防范之时。
安拉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有戒备,故当部分动员,或全体动员。”(4:71)
这节启示呼吁穆斯林与敌人作战,为主道出征,捍卫伊斯兰,担负起复兴伊斯兰的责任,弘扬真理。同时告诫他们不要盲目地进攻敌人,要了解他们的情况,知道如何克敌制胜,安拉以此坚定了信士们的信念。
“圣行”中有关戒备的证据
“圣行”中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戒备的必要性,特别是那些常常要面对“卡菲尔”和伪信者阴谋诡计的宣教者。
一、阿依莎传述说:“使者约好先来我家而后迁徙麦地那,但过了一段时间还没来我父亲艾布·白克尔说:‘使者在这个时候还不来,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当使者终于来了,进屋坐下后,看到我和妹妹艾斯玛也在屋里时就对父亲说:‘你让她们俩出去!’艾布·白克尔说:‘她们是我的两个女儿。’使者说:‘安拉已允许我离开麦加迁徙它处。’以后来,使者与艾布·白克尔从房后的小门出走,隐蔽在一处山洞里终日不出,以至于双脚出血,而且更奇妙的是,蜘蛛在洞口织了一张网,二只鸽子在洞口也已筑巢作窝。从中可以得知,戒备、防范是应该的,表现在几个方面:
1、使者到艾布·白克尔家没有走人们通常走的路。
2、使者让艾布·白克尔请家人出去,以防他们听到他们俩有关迁徙的谈话。当艾布·白克尔告诉使者,这是他的两个女儿时,使者依然认为她俩留在屋里不合适。
3、使者与艾布·白克尔从屋子的后门悄然出走,而不是通常的走正门。
4、他俩藏身于洞中,因疲惫及路途难行以至双脚出血。
5、安拉命令蜘蛛织网,鸽子作窝,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和搜索。
二、当古莱氏族的敌人密谋杀害使者时,哲布莱伊莱天使下临告诉使者说:“今天晚上,你不能再象往日那样在家里过夜休息了”。到了晚上,敌人在他周围开始监视,伺机谋害。当使者看到这一切时,便对阿里说:“你睡在我床上,盖上我的绿色大衣,不要担心,他们不会伤害你的。”而后使者出来,从地上抓了一把土,安拉遮蔽了他们的视线,使者在他们的眼皮下走过竟丝毫不觉。使者将手中的土撒在他们头上……。
三、麦加初期,圣门弟子们礼拜时,总是到偏辟的地方去礼,不让族人们知道。
需要戒备防范
如果说戒备、防范是必要的话,那么,宣教者对此应予以特别重视,尤其在“卡菲尔”的社会,譬如亚非地区,这些社会和地区的当权者往往对宣教进行干涉、阻挠,甚至迫害宣教者。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戒备与防范措施是极为必要的。因为一旦粗心大意便会招致毁灭性的迫害,断送宣教者的努力与宣教成果。在能够防范的情况下而不顾个人安危是不允许的,他应该使用一切手段与方法避免干挠与迫害。如果一旦丧失警惕,则非但自身有难,失去自由,更使已经取得的好多成果遭受损失。为此,他也应保持警惕。
戒备与信托安拉
采取一切措施,加强戒备与防范并不意味着信仰不坚,也与信托安拉毫不冲突。因为戒备与防范只是外在条件,它不与内在的信托相矛盾,但绝不能安心,依赖于外在的条件。因为一切外在条件与因素统属安拉掌握,安拉使之成为一种可获成功的因素,如果安拉意欲则使其仅为一种条件而丧失效用。如果安拉意欲便是成功的因素,如果安拉不意欲,则不能成为成功的因素。
穆斯林可以寻找一切有利的条件和因素,因为安拉命令他们这样做,但内心必须坚定地仰赖安拉的佑助,犹如他无外因可资利用。就象一位农民,在一片润土中播种、浇灌,细心照料,同时殷切地仰赖安拉的佑助,而不是绝对地依赖这些外在条件。这情形就象使者与艾布·白克尔一起藏身于洞中,也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但并没有一味地依赖这些。当艾布·白克尔为使者的生命危险而担忧时,如同《古兰》中所说那样,使者对他说:“当时,他俩在山洞里,他对他的同伴说:‘不要忧愁,安拉确是和我们在一起的。’”(9:40)这就是使者的观点与认识,他坚定地仰赖安拉的佑助与支援,而非仅依赖外在条件。
戒备与防范的类别
就宣教而言戒备与防范有好几类,其中有防范罪恶,防范家人与孩子,防范追随私欲,防范伪信者与卡菲尔,有必要对这几类防范加以阐述。
一、防范罪恶
安拉说:“安拉使你们防备他自己。”(3:28)也就是防备安拉对于你们亲自所犯罪恶的惩罚,或使你们失去安拉的佑助与支援。宣教者要提防安拉的愤怒或断绝对他的佑助与保护。为此他应当常常记念安拉,对于罪恶加强戒备,以防安拉的愤怒。他应时时接受安拉的督察,反省自己,避免滋生沽名钓誉之念,而做到这点却又是最难的。此外,还有其它一些有损于宣教事务的不良之念,须知,安拉周知一切,明察秋毫。安拉说:“你们当晓得安拉知道你们的心事。”(2:235)
二、谨防家属与孩子
家属和孩子容易使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这正如一些历史传述所言。如果一位穆斯林过分钟爱自己的妻儿老小,有可能影响他为主道工作的热忱,妨碍人为主道不惜地奉献。也许家人、孩子会为自己的稳定、安宁而公然地阻止他为主道而奋斗、工作。也许他会答应他们的错误要求和愿望,致使他们的这一作法成为穆斯林敌人的行为,而敌人是应加以戒备与防范的。
安拉说:“信道的人啊!你们的妻子儿女,有一部分确是你们的敌人,故你们当谨防他们。”(64:14)
至于他们的敌对性,伊本·阿拉比·马立克注释说:“敌人之意不是指他们的本质,而是他的敌对行为,如果妻儿老小所做的事是敌人的行为,那他就是敌人,没有比破坏、阻止仆人对安拉的顺从更恶劣的事了。”一些经注学家们说:这段经文是针对沃夫·本·马立克·艾尔·艾希吉尔而降示的,当时他已结婚成家,并育有一个孩子,当他准备出征时,他的妻儿家人对他哭哭啼啼,不顾他的颜面,他们说:“你们来看看这个将我们抛弃的人哪?!而他也最终割舍不下,居家未行。”宣教者应当谨防家人的错误要求和阻碍他为主道而奋斗的可卑行为,他们易生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如前所述。
三、谨防私欲作崇
宣教者要谨防私欲作崇而犯错,以所谓的吸引更多的人响应宣教为借口而偏离真理。安拉的召唤不需要一批批追随迷途,崇尚谬误的人,偏离真理,追随私欲的宣教只会招致安拉的愤怒。
安拉说:“你当依安拉所降示的经典而替他们判决,你不要顺从他们的私欲,你当谨防他们引诱你违背安拉所降示你的一部分经典。”(5:49)
盖尔塔比伊玛目在注释该节启示时说:“当时有一些犹太人到使者那里请他评判,并表示出如果使者按照他们的愿望作出判决,则他们可以皈依伊斯兰。他们对使者说:‘你是知道我们在宗教中的地位和影响的,如果我们归顺了,则大家都会跟着我们走。现在我们与某部族出现了纷争,希望你出面调停,并作出对我们有利的判决。如果你这样做了,则我们和跟随我们的犹太人都归顺伊斯兰。’但使者拒绝按他们的错误要求办,安拉为此降下了这节启示。”
四、谨防伪信者与卡菲尔
伪信者有好几种类型,有纯粹的伪信者,有归顺不彻底存有两面性的人,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伪信者对穆斯林造成的危害远胜于“卡菲尔”,因此宣教者应对他们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听从他们的游说,不要信托他们,处处设防,挫败他们的阴谋诡计。
针对伪信者及如何防范他们。安拉说:“当你看见他们的时候,他们的体格,将使你赞叹。如果他们说话,你就静听他们的言辞,他们好象木偶样,他们认为一切呐喊,都是对他们而发的,他们确是敌人,故你当谨防他们。愿安拉诛灭他们!他们是何等悖谬的呢!”(63:4)
盖尔塔比伊玛目在注释“你当谨防他们”这节启示时说:“谨防他们指两个方面,一是谨防他们的花言巧语,不要予以信任;二是谨防他们对你的唆使和动摇你的同伴的信心。”
戒备防范的方法
防范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方法,为了加以说明,我们举一些经验性的事例,在这些事例中有些方法是宣教者们在非洲一些泛神论国家和地区所采用过的。
一、先要寻找可以信赖的人,以防敌对势力的注意与迫害。在敌视伊斯兰宣教与发展的泛神论“卡菲尔”国家,这些戒备是必要的。从使者生平中可以证实:“当艾布·白克尔归顺后,就开始对悄悄到他这里的,可以信任的族人宣教、座谈。”
二、隐蔽、稳妥、挫败“卡菲尔”的阴谋诡计,防范他们对宣教者的迫害,这从使者与艾布·白克尔消然迁徙、藏身于洞中得以证实。
三、离开回避一些人,这在有关洞中人的事例中可以证实。
安拉说:“当你们离开他们和他们舍安拉而崇拜的神明,可避居山洞,你们的主将对你们广施恩惠──为你们的事业为有利的。”(18:16)
如果说这种离弃的方式是可行的话,那么,除此之外的象迁徙它乡,离群独处,在一定阶段内停止宣教活动等也是允许的。在这种情形下,宣教者应愈加注意自身的功修,思考宣教事务,直至妨碍宣教的因素消除。
四、迁往安全地区,摆脱“卡菲尔”的迫害。从历史上穆斯林迁徙埃塞俄比亚的事例中可以证实。现实生活中,从敌视宣教者的“卡菲尔”地区迁徙它乡是安拉允许的,这与宣教者应承担的责任并不矛盾。
安拉说:“有一个人从城的极远处忙来说:‘穆萨啊!臣仆们的确正在商议要杀你,你快出去吧。我确是忠于你的。’”他就从城里战战兢兢地逃出来了,他说:‘我的主啊!求你使我脱离不义的民众。’(28:20──21)
五、如果公开自己的伊斯兰信仰会遭到“卡菲尔”的敌视与迫害,可以不表明穆斯林的身份。
安拉说:“法老族中一个秘密归信的信士说:‘一个人从你们的主发出的明证昭示你们。’”(40:28)
安拉告诉了我们这位信士曾秘密信仰,这证明在危险的环境中隐瞒自己的信仰是可以的。这样说来,宣教者更应注意身份的暴露,心要时对“卡菲尔”还要隐瞒姓名等相关的情况。这从使者生平中得到佐证。使者与艾布·白克尔到了白德尔,当时他们远离穆斯林,途中遇到一个老人,他向使者打听古莱氏人的情况,使者告诉了他,但当他进一步问他俩从哪里来时,使者说:“我们从‘玛艾’来,”从而证明了穆斯林可以隐瞒信仰。麦地那的穆斯林来到麦加之外的米那的一条小道上等待使者的到来,据克阿布·本·马立克传述,他参加了这支迎接队伍,向使者表示过效忠,他说:“我们对我们族中崇拜偶像的人隐瞒了这件事,在那夜,我们同他们一起睡下了,深夜时分,我们消然起身,轻步潜行,聚集到等待使者到来的山径小路上,一共七十五人,其中有二名妇女。我们在小路上一直等待,终于看到阿巴斯和使者一起向我们走来……。”
六、分散活动,不要引起“卡菲尔”的注意
安拉说:“他说:‘我的孩子们,不要从一道城门进城,应当分散开,从几道城门进去。我对于安拉的[判决],毫无裨益于你们;一切判决只归安拉,我只信赖他,让一切信赖者都只信赖他吧!”(12:67)
七、宣教者应保守宣教打算和具体事务的秘密
这在使者生平中也可为证,使者很少对战事作解释,除非暗示。即使说,也非他心中所筹划的,只有塔布克战役除外。因为他要向大家说明,以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上一篇:《宣教指导》——结束语
下一篇:《宣教指导》:第三篇 第二章 宣教方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