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穆斯林老人的道德人生
分享到:
2009-12-21 21:46:28 【来源:穆斯林通讯】 点击:

他叫王社省,今年已经88岁了,家住苏州钮家巷西大园1号。尽自己的所有帮助自己的学生和周围的贫困孩子,已经是这个老教育工作者许多年来的传统。

他的财富就是数不清的汇款回执  他没有钱,至今没有搭过一次出租车,身上的那件毛线衣已经穿了几十年了;但他很富有,他最珍视的财富就是他那一沓沓数也数不清的汇款回执。估一估,至少数百张吧,这些都是他汇钱助学帮困留下来的。

他25年来捐出10多万元1984年,他正式退休了,从此更是全身心放到了助学帮困上。周围不少人受他感动,把钱送过来,请他操办。“具体多少钱也没统计过。除了其他人托我寄的,我自己捐的大约十多万吧。另外,其他人托我汇款的邮费也是我出的。”王社省老人对记者说。

2008年他向甘肃三所学校捐款

他汇钱出去并没有规律,有时还会在同一时间汇出好几笔钱。08年9月22日,他就向甘肃的三所学校汇出了钱。看到记者很惊讶,他说,“这里也不全部是我的,有好多是我劝募来的,今年我只捐了6000多块。

整理是给捐助人一个交待
  
   面对记者,王社省坦诚,每年他都要整理这些回执,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主要是给那些托我捐款的人一个交代。”

  受益人他一个不认识
  
    老人告诉记者,所有受到资助的收款人,他原先一个都不认识,都是他在走访时,发现对方比较贫困,才专门汇过去的。

一直到做不动为止

他年纪这么大,汇款的次数又多,邮局工作人员都认得他了。就在前几天,他又从家里乘车去石路邮局汇款。工作人员还劝他说:“你年纪大了,还是让后辈来汇吧。”他说,这事他想要自己做,而且要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

无法用单子表示的爱心

陪同记者一起去王社省老人家里的还有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他们说,老人捐款的数字远不止这些,而且他们夫妻俩都是热心人,遇到邻居有困难都会帮一把。而这些都是没法用单子表现出来的。另外,像今年的四川大地震,事发第二天,他们就主动捐去了1000元。

钱都是靠省吃俭用省来的

老人慷慨,但他不是个富人,他的钱都是靠省吃俭用省出来的。即使是现在,王社省的退休工资也只有每月1500多元,老伴王丽君的退休工资更少,只有1300多元。他们至今仍住在一个老式住宅里,嘎嘎作响的地板,有点摇晃的楼梯,很难想像就是他,每年一笔笔捐出那么多钱。

他对自己十分克扣

他对自己十分克扣,能省则省。昨天的早餐,他用五角钱的白馒头就打发了。到了下午2时左右,他说自己还没有想好中餐吃什么。王丽君则说,反正和平时差不多,青菜永远是最爱。“他恨不得不吃不喝地省钱。”

省一点让贫困孩子多开心

王社省老人到底省到什么程度,家人们是深有体会。去年夏天,家里的一盆饭馊了,他还不舍得扔,硬要老伴和自己一起吃,还说是多省一点,贫困的孩子就多一份开心。当时,王丽君用开水漂了一下,把上面的白沫弄掉,就这么吃了下去。当晚,王丽君就觉得自己的肚子不行了,而王社省坚持到第二天,还是被家人送到了医院。出院后,王社省在”省吃“方面依然没变。

他对自己和家人舍不得“老头太过分,几支光的电灯也舍不得开,几次害得我在客厅差点摔跟斗。”王丽君这样描述家里的节俭生活。王丽君指着他身上的衣服“检举”说:外面的羊皮袄早就起皱了,里面的毛衣也早就硬了,起码有几十年了。

孙女说爷爷从来不搭车

今年26岁的孙女说。王丽君告诉记者,为了筹得更多的钱,他甚至自己一个人从来没有搭过出租车。

老伴有病请不起保姆昨天中午,王丽君背上的老毛病又犯了,连活动活动个腰都很困难。孙女过来陪她一起去医院治病。医生说,像王丽君这种情况,最好还是请个保姆照看。可是,家里的钱都让王社省捐出去了,拼拼凑凑请个钟点工还可以,想请24小时保姆根本不可能。

他一辈子牵挂着贫困学生

新中国成立不久,王社省的姨父请他去香港一家金行担任财务会计。当时,香港的生活条件远比内地优越,收入也要比内地高许多。很多人都对他很羡慕。但他还是于1952年春毅然辞职回国,并远赴东北工作,先后在哈尔滨铁路局下属的海拉尔、满洲里、伊图里任教。当地气温为零下57℃。那是一个连生铁都有可能被冻裂的地方,贫困孩子很多。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有了要一辈子帮助贫困孩子的想法。

他参加《汉语大词典》编辑

王社省退休后,来到苏州,不久就被邀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

退休后的爱心之路

老人退休后开始全身心地走上了助学帮困之路。因为他是铁路系统的退休职工,可以享受免费乘火车,他每年都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到处走访。不管到什么地方,他都要想办法详细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还从自己很“干瘪”的钱袋里拿出钱来留给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学生。

印象深刻的五省行

让家人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9月,当时已79岁高龄的他,又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单身去皖、豫、陕、甘等五省十二个城市。事后,大家才从他的口里得知,在四五十天的旅途中,他有时顶风冒雨,有时爬坡趟河,饿了吃方便面、啃馒头,渴了喝白开水、自来水。

他就是这样播撒着仁慈之光

这么多年来,他自己也说不清走了多少地方,他考察了解,将贫困儿童的姓名和家庭住址记下来,回过头来再想办法。他对记者说“大概走了二十八九个省市吧,反正是哪个地方穷,我就去哪个地方,了解一下情况,把姓名、地址记下来,回来想办法帮一把。”

为寻求安拉的喜悦

当我们不认识不了解王社省时,只能从他的表面了解他的为人,其实,在深层次中,许多人还不了解王社省,他是一位穆斯林,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信士,他还叫王遵五。他在每天完成自己的五项宗教功修后,不断地用穆斯林的道德、善功、爱心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他没有其他的嗜好和追求,只是为了追求造物主安拉的喜悦。

这就是这位穆斯林老人的道德人生。祈求安拉回赐和襄助他。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道德 老人

上一篇:浅谈穆斯林妇女教育问题
下一篇:穆斯林怎么看待过春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