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
分享到:
2010-01-27 15:30:0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这是宁夏广为流传的回族谚语。汤瓶原为熬茶、熬汤之用,后来作为回族沐浴净身的专门用具,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汤瓶”有很多名称,古时称唐壶、唐瓶壶,又称汤壶、汤瓶壶、君迟、洗壶等。汤瓶除了作大、小净外,一般家庭都用它来洗浴净身,老人们说这样洗清洁卫生、文明健康。


    相传在1400多年前的唐朝初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一天晚上,唐太宗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金殿大梁倒塌了,情急之中,突然看见一位高个儿、长有络腮胡须的黑脸大汉向他走来,他头缠白布、身穿绿袍、肩搭毛巾,左手提着一把洗壶,右手托起了大梁,唐王得救了。第二天,唐王召集文武大臣替他圆梦。徐茂公说:“陛下,唐朝将来遇到困难要靠西域回回来帮助。”唐王问:“何以见得?”徐茂公不紧不慢地说:“头缠白布的是西域回回无疑,金殿为朝廷江山,托梁者是为帮助也。”众臣听了,都觉得有理,很是佩服。但也有人心里犯嘀咕:“如今天下太平,安居乐业,怎会遇难?”徐茂公笑着说:“这仅仅是天子的奇梦,谁知道将来会发生怎样的事呢?”

    唐玄宗时,安禄山、史思明造反,搅得社稷不安,到处烧杀抢掠,百姓叫苦连天。叛军如狼似虎,唐兵阻挡不住,唐朝江山危在旦夕。唐王连忙派徐茂公到西域回回国去求援救驾。西域王当即答应派三千铁骑,由大将宛尕斯、古艾斯、格斯率领前去支援。由于西域回回人善骑马射箭,勇敢善战,不到半年功夫,便帮助唐王平息了叛乱。唐王对西域回回大加赞赏,亲自拿出银两赏赐他们,并提出为了建立两国的友好关系,请求宛尕斯将军和他的部下留下来,协助唐王训练士兵。宛尕斯和西域王商量后,决定走留自愿。结果古艾斯、格斯二位将军水土不服,相继生病归真了,只有宛尕斯和部分士兵留了下来。唐王怕他们想家,给他们纳了妻妾,并为他们修建了一座大清真寺。唐王又命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壶样式铸造了精巧美观的金壶和铜壶,供他们礼拜之用,因这是唐王所赐的洗壶,所以也叫“唐瓶壶”,它象征着“清真”之意。后来人们根据谐音叫成了“汤瓶”。

    关于汤瓶,还有另一种说法:唐肃宗至德年间,回族先民中的回鹘人平息叛乱有功,许其参与茶马互市,回鹘人从四川松潘地区携带净身用具到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经商、传教。松潘回民的汤瓶状似茶壶,身高颈窄,撮口粗腰,颈长弯曲,腰部鼓肚,从颈到底弧形耳把,原料有锡、铜、铁三种。铜质较受欢迎,色泽光洁,造型美观,古朴典雅。除礼拜沐浴用,还可在客厅作摆设。

    西域回回在长安围绕着清真寺居住,那里的饭馆、食品店、小吃摊,总喜欢挂“汤瓶”招牌,作为“清真”标志,招牌通常是用长方形木板做成,四角有“清真教门”、“清真回回”、“西域回回”等醒目的汉字。招牌上端用阿拉伯文写着食品说明,中间绘有汤瓶、茶壶、盖碗子、清真寺或穆罕默德宝剑等图案,以汤瓶画居多,它的形状与现在使用的汤瓶略有不同,通常是鹅脖壶嘴,人耳形壶把,壶身上小下大,有古色古香的风格。回民饭馆用汤瓶招牌作为“清真”标志,能使不识字的回族穆斯林和阿拉伯人,一看招牌和经文,便可解除疑虑,大胆食用,既增进了民族间的互相团结,同时也增加了餐馆的经济收入。

    汤瓶在回族穆斯林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回族谚语说:“吃喝不成都能行,没一把汤瓶不行。”女子出嫁,母亲首先要交待小净和大净的顺序和洗法,陪嫁时要陪一把汤瓶,让女儿牢记“清洁是穆斯林的本分”。家里若有人去世,必须用汤瓶为亡者沐浴。按教法规定,穆斯林在房事、月经、产后,必须用汤瓶做大、小净。婴儿出生、老人病故都离不开汤瓶。

    按伊斯兰教法规定,在做大、小净时,除按顺序洗涤每个器官外,举意要想到“省察己躬,罚赎过错,节欲检行,止恶扬善”,“不起妄念,举止口佳,敬语默惟恭”,做到自我反省。这样不但卫生健康,也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实习编辑:马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盖碗 白帽 回族 穆斯林 伊斯兰

上一篇:乌鲁木齐回族二十三坊
下一篇:北国春城的伊斯兰明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