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理,走近回族英雄
分享到:
2010-04-08 11:04:2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1823年,杜文秀出生于云南保山,童年时,因给家乡戏楼写了一幅对联——“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而声名鹊起。14岁时,他考中秀才。人们知道他是当官为宦的料,却没有人能想到,他却甘愿以官宦之命变“罪民”,以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留名于史。
  
       这座元帅府,作为云南起义军首领的杜文秀在这里生活了整整18年。云南起义是一场回、汉等15个民族的反清大起义,伴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而告终。
  
    咸丰初年,杜文秀在大理边上的巍山县运筹帷幄,联络各处义士筹划起义。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以六百部众起事,两日打下了大理城,瞬间30万兵马集合麾下。
  
     “进城后的杜文秀不做皇帝不称王,反抗压迫,并提出了‘驱除鞑掳,恢复中华,剪除贪污,救民水火’的纲领……”王瑞康一路介绍着。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这样评价杜文秀:“文秀的反清实践,可以说,体现了一项英明的行动纲领,这就是以回汉联合为基础的各族人民的联合反清。……文秀的这一纲领在中国农民运动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都是空前的壮举。”
  
    元帅府的“杜文秀展厅”只有十几平方米,由于缺乏历史实物,我们看到的只是图片与文字,而最吸引我的是他的诗歌。当年,杜文秀以大理为中心并在洱海组建了水军,水军天生营辕门前就有他题写的对联:
  
    “洱海有蓬莱,营号天生,三千溺水谁飞度;鸡山临岛屿,人当海上,十万雄兵难进攻。”这豁达硬气的对联中,流露出了杜文秀胸怀天下的气度,却也暴露了他低估清朝政府的心态。
  
     “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王瑞康先生为我驾车,我们重走了杜文秀生命中最后走过的路。
  
     我们从龙尾关城门前出发,经大理古城走向了龙首关,两个关相距45公里,它们之间的中心位置则是大理古城。这是杜文秀最后走过的路。
 
      在路上,王瑞康递给我两页有点模糊了的影印件,那是杜文秀最后的“留笔一纸”。这弥足珍贵的资料是王瑞康费了很大的心思才弄来的。
  
     车在大理古城3公里外一个叫下兑村的地方停了下来,一棵百年古树的边上,松柏相连,芳草萋萋,这是杜文秀的拱北。据村子里人讲,上世纪80年代,杜文秀拱北已经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十户穆斯林人家就居住在拱北的边上。杜文秀罹难之时,勇敢的回族乡亲草草掩埋了这位大人物缺少头颅的身躯。拱北百米之外是下兑村的清真寺。午后的阳光下,几个孩子在寺院里玩耍着,一口古时水井锈迹斑驳。
  
    “头不在身,义士莫哭。豺狼大小,本性鸠毒。”1872年腊月初二,事态已很严峻,清军兵临大理城下,龙首关与龙尾关两处守将投降清廷,大理门户洞开,杜文秀选择舍己救城。这一天,杜文秀给自己的文书、表弟王树贵留下了书信——‘表弟,这是我平生最后一副对联,今特赠你,作为革命同胞的永别留念——龙珠稍不怕雪压倒压倒又抬起;水仙花有志气谢了谢了还要开。’”
 
    1872年农历腊月初九,在清军押解进京的路途中,杜文秀为救大理城中数万百姓免遭屠杀,在下兑村服孔雀丹自尽。同治年过去后,陆续有乡老悄悄搬到杜文秀的拱北周围,以卖菜为生,为他守坟。
  
     事隔百年之年后,《中国通史》主编、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认为“他和孙中山是同一历史时期一前一后的伟人。杜文秀看到了腐朽王朝所散发出来的霉味,看见了列强的肆无忌惮,并对这两者提出了反抗。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大理好风光,世界共分享。”大理古城就像一本敞开的天书,书里写得最多的究竟是杜文秀还是大理国国王?当代史学者说,大理的同治年间不容忘却。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大理 英雄

上一篇:拱 北:伊斯兰教苏非派为其筛赫圣裔先贤修建的坟墓陵园
下一篇:漫谈中国伊斯兰教的拱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