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李正清,云南大理喜洲人,回族,1933年生。中国著名少数民族语言学家、民族史学家、云南省民族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回族研究会副会长、昭通回族学会名誉会长、云南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著有《昭通回族文化史》、《昭通史编年》、《大理喜洲文化史考》、《大理珂里庄史》和《大理白语疏证》(待梓)。
我国境内许多民族的形成一般都经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民族的发展阶段,而回族却不同。它是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逐渐形成的,它的主体来自西域,却繁衍于中国。它的形成跨越了从氏族到民族的所有阶段,这是回族形成的特殊性。
诚然,回族的主体来自西域,而西域这一个概念其范围非常大,从地理位置而言,它领有中亚、西亚等广大地区;从民族而言,则分属于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其他中亚人等。因此,唐、宋时期的西域是一个复杂的地理概念。唐代,广阔的西域已为伊斯兰文化所统一,由于东西文化交流的需要,西域人陆陆续续进入中国,是伊斯兰文化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并在中国居留下来,从唐到宋,被称为蕃客,其后裔被称为土生蕃客,这是回族来源的主干,昭通许多家谱能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十三世纪,蒙古大汗西征,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为蒙古征服,回师东进时,大批的西域人又被裹协而来,或从政,或从商,绝大多数从军,“上马以备战斗,下马则屯聚养”,分别编入“探马赤军”和“回回亲军”之中。不论他们来自何方,也不论他们所从事什么职业,统称为色目人,有时也称为回回。回回是色目人中的伊斯兰教信仰者,是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批的色目人与原来的蕃客、土生蕃客的后裔不期而遇后,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民族在东方开始展现其端倪。为了适应中华文化传统,伊斯兰文化以其理念的开放性对儒家文化作了精心选择,从而创造了回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伊斯兰文化通过汉语传播吸取华夏文化精华,是中国回族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留居昭通的色目人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具备了这个条件,于是就自然地演化为回族。
明初,朱元璋派遣傅友德率兰玉、沐英等回族将领进入黔、滇,所率兵丁多是西北和江南回民。为了在政治上控制黔西北、滇东北地区,进而稳定西南大局,便以乌撒(威宁)为据点,屯兵驻守,于是威宁便一跃而为军事重镇,驻守的回族屯军一面为朝廷守土争城,一面逐步向民户转化,成为地道的回族。同时又有上千回军在昭通葫芦口与八仙海屯垦。乌蒙山回族就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由于乌蒙土司禄氏有较强的保守性,对非其族类采取不甚欢迎的态度,致使昭通回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改土归流前后,清政府采取利用汉族、回族以镇压彝族的方针,不仅将哈元生将军所率的回军投入军事行动,而且还征调回民作为临时“乡兵”参与所谓的“平叛”。军事结束,一部分回族将士被安置在昭通领土占籍,紧接着又以优厚的条件招垦,于是,威宁、宣威、会泽、东川、曲靖等地回民便蜂拥前来垦植,目前昭通回族的分布状况基本上开始于这个时期。
上一篇:见证历史的撒拉族古清真寺
下一篇:临夏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