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撒拉族神书
分享到:
2010-05-20 10:49:51 【来源:国际在线】 点击:

中国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国撒拉族聚集地,大约有7.8万人口,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撒拉族先民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元朝时从中亚东迁,定居到循化已近800年的历史了。在撒拉族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撒拉族的历史是和一部神奇的《古兰经》紧密相连的。令人称奇的是:这部《古兰经》至今仍健在!那么《古兰经》是个什么样子?它在撒拉族人的心目中具有怎样的位置?中国政府为保护这部珍贵的经卷都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原存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大寺内。当记者来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大寺时正巧遇见中国文物保护界的专家正在对这份珍贵的手抄本进行细心的修复和复制工作。撒拉族民俗专家韩占祥老人向我们介绍了这部圣书在伊斯兰世界《古兰经》中的神圣地位,他说:

  “原来的这个东西,相同的在世界上只有三套,据说原苏联有一套,英国有一套,咱们中国有一套。1954年在叙利亚世界伊斯兰经典著作展览会上,这套就是代表中国的穆斯林,实际上是代表中国去展览的,最后专家认定世界只剩三套。1962年,在伊朗也进行了那么一次展览,也是同样的评价,咱们这本《古兰经》的珍贵就在于它是原本。”2004年9月,由中国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奚三彩、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仲跻昆、中国伊斯兰经学院教授陈进惠、中国文物研究所冯跃川组成的专家组对目前存放在循化街子清真大寺的《古兰经》手抄本进行鉴定后初步认为,这部《古兰经》的成书年代可能为公元8至13世纪,因此它的历史应早于北京东四清真寺存放的《古兰经》,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

  由于眼前的这部《古兰经》至今仍被撒拉族人奉为圣物,因此亲眼目睹圣迹的人并不多。据介绍这整部经都是完整的,还有三十卷。是用羊皮做的。因为时间太久了,如果这是伊斯兰民族形成以后第一个版本的话,大概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兰经》在学科方面来说,它一次性就完成了五个学科,音乐、文字等都在这个里面,它念的时候有一定的规范,比如说:长短音,是这么一个符号,标得很完整。也有诵的,也有说的。一般来说只有一个人是念的,两三个人在一起是诵的,很悠扬和抒情。

  可以想象,对自己民族历史有着精湛研究的韩占祥老人,每当他瞻仰这部圣典时,就仿佛触摸到自己民族历史的根脉。老人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为我们即兴诵起了《古兰经》里的经文。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仲跻昆说:“据专家组考证,撒拉族祖先原居住在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马雷州撒尔赫斯地区,于元朝初携该《古兰经》东迁定居于青海省循化县,现已有700多年历史。一些国外学者称,有史料记载当年撒拉族东迁时曾带走一部《古兰经》。同时,从阿拉伯文书法、墨迹的角度来看,它的书写体为流行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的穆哈盖格体(阿拉伯书法的一种)。”同时,现在的28个阿拉伯字母中有14个是带点的,但伊斯兰教初期的阿拉伯字母全不带点也不标音符。这部《古兰经》很多字母该带点的未带,带点的从墨迹来看也是后人加的。因此,这部《古兰经》的成书年代也有可能抄于伊斯兰教初期,即公元8世纪,但其具体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眼前的这部《古兰经》用丝绸裹缠,分别装在两个约0.6米长的长方形抽屉式木箱里。共有30卷,分上下两函装,函封为犀牛皮,其面压有精美的图案,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精制,全书共867页。正文为阿拉伯文字墨写,书法庄重凝练。整部经书重达12.79公斤。

  由于这本经书历经700多年的沧桑,自然的侵蚀、虫蛀、霉烂等,导致经书封面犀牛皮发硬、皱裂,纸页发黄、脆化、残缺、破损,很多地方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急需抢救性保护。那么,针对这部《古兰经》的保护方案有什么独特之处?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权威专家、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所长奚三彩先生认为:

  “这个文物保护,我认为,物理防护为主,因为这个《古兰经》非常珍贵。文物保护有个原则就是要保护它的原貌,尽可能的不要改变它的原貌,不要把其他什么东西带上去。”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奚三彩带领南京博物院“青海循化《古兰经》修复小组”对这部《古兰经》实施保护修复,其中重点是本体的保护修复。小组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清洗、消毒杀虫、灭菌、修补、加固,延长了文物的寿命。整个工艺流程采用了病害调查登记、清洁与清洗、破裂处揭开、贴纸条、丝网加固等传统而复杂的科学方法,成功地完成了本体保护工作。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撒拉族

上一篇:3000客商共谋清真产业发展
下一篇:历史上穆斯林在西藏的活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