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三彩说,接下来还要对这部珍贵的《古兰经》手抄本进行再生性保护,他说:
“接下来就是要对这个《古兰经》进行再生性的保护,比如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资料收集下来,然后经过数码激光,彩色喷墨,再复制一本。”
所谓再生性保护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按照同样比例复制一本,替代原件进行展览;同时还要对原件进行预防性保护,也就是定制一个专用的储存专柜,达到恒温、恒湿、无紫外线和有害气体等条件。
再生性保护要求对《古兰经》里面的纸、皮、墨、颜料进行科学分析,还要对目前保存的现状进行分析,一旦《古兰经》被密封到专柜里,一般情况下就不再打开它了。因此记者倍加珍惜这一难得的片刻。那么现在这本《古兰经》在保存完整性上是什么样的程度?奚先生介绍说:“从目前来看,这本《古兰经》保存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毕竟七百多年了,质地有一些老化,另外时间也比较长了,有些地方被撕破了,里面还有一些污染,一些霉斑,总体来看,保存得还是不错的。”保存比较好的原因,是因为保存者撒拉族人对它非常重视,第二就是青海地区,比较干燥,气温也不是很高,空气污染也比较小。
据说,撒拉族先民定居今天的循化就和这部《古兰经》有关。相传很久以前,在中亚撒马尔罕地方,有两兄弟在族人中很有威望,备受尊崇,但遭到国王的嫉恨,于是告别故土,率领族人,向东进发,去寻找新的乐土。当他们来到循化县街子巷一带时,发现这里土地平坦、清流纵横、山林环绕,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他们走到一清泉边,饮泉水甘美可口,忽见丢失的骆驼卧在泉水溪流中,两峰突出水面化为白石,石峰上放着《古兰经》。他们悲喜交集,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至今街子地方有骆驼泉遗址和骆驼石遗迹,引起人们对这一传说的遐想。街子撒拉语称“阿勒提欧里”,意为“祖莹之地。
如今矗立在人们眼前的街子清真寺,是中国青海第二大清真寺,为撒拉族的祖寺。它的南面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奥土斯山,北面是汹涌澎湃的黄河。记者在现场看到,街子清真大寺对面修建的一座展馆即将完工并对外开放,而极具传奇色彩的《古兰经》的所有修复工作将在年内完成,届时《古兰经》将存放在展馆内。
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对这部《古兰经》给予了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也计划投入150万元用于这部《古兰经》保护。此外,当地的撒拉族群众也纷纷捐款,修建《古兰经》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将设立《古兰经》展厅和撒拉族民族民俗文化展览厅。《古兰经》在修复后,将被放置在透明的保险箱内供人观瞻,另外专家还将按照原貌临摹复制一部进行日常展示。
正如针对《古兰经》的修复,专家们提出了再生性修复的原则,考虑到撒拉人的民族感情和他们与这部圣书独特的历史关系,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又提出了就地保护的原则。对此记者采访了循化县宗教局局长何云忠先生,谈到《古兰经》的保护现况时何云忠说:”《古兰经》的保护这项工作,是咱们国家各部委的负责同志都很重视的事情,现在专门立项以后正在进行《古兰经》的修复工作。保护是按照就地保护的原则,《古兰经》就放在清真寺里面,由清真寺的寺管会成员,由县上的文物部门,还由清真寺的另外一个专门的人员在保护。
这些修复的方案全部是经过严格地论证以后定下来的,现在工作的开展以及方方面面的配合是很好的。象修补资金40多万现在已经到位了,一些相关的设备正在购进当中。这样的话,到目前工作的进展是很顺利的。
正如奚三彩所说,撒拉族的这部《古兰经》不仅对研究撒拉族的来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世界伊斯兰教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他说:
“这部《古兰经》是撒拉族老祖先从土库曼东迁时带来保存在这里(循化)。从那时距今已经七百多年了,那么这部古经也肯定超过七百多年了,这本《古兰经》在原地保存下来,对于研究当时撒拉族人的历史、迁徙过程、当时的宗教文化,都非常重要的,很有研究价值,对整个伊斯兰的研究都很有价值。”
撒拉族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形态多保留在宗教、民间建筑、服饰、民俗和饮食等方面,而一些文学艺术仅靠口头传播或民间艺人传承。由于历史的变迁,撒拉族文化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险。为抢救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文化,近年来,青海省成立了撒拉族文化研究会,召集专家收集整理110多万字的民族文化集成,着手培养撒拉族文化研究人才,使撒拉族文化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如果说,700多年前,撒拉先民怀揣圣书,揭开了东迁的生存史,那么时至今日,这部浸透历史沧桑的神书也如老树吐新芽,翻开了新的一页;修复《古兰经》仿佛是一个象征:它意味着撒拉族人必将在自己手中来拯救濒临消亡的文化传统,因为这不仅是撒拉族同胞面对《古兰经》的承诺,也是中国政府面对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兄弟的历史承诺。
责任编辑 贠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