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赫瓦尼的产生和发展
分享到:
2010-11-23 19:48:55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伊赫瓦尼”是阿拉伯语,意为兄弟,是其创始人经常引用的《古兰经》中的一句经文:“众信士皆兄弟”,旨在强调穆斯林相亲相爱,平等、团结,犹如兄弟。天长日久,人们以“伊赫瓦尼”称呼该派;因其相对于四大门宦而言,出现较晚,故也称“新教”、“新兴教”。然而该派创始人马万福(1853~1934年)并不以一个教派创始人自居,也不赞成别人称他所倡导的伊赫瓦尼为什么派别,他只是号召人们剔除长期以来渗入伊斯兰教里的非伊斯兰成分,主张“尊经革俗”、“凭经立教”。如他坚持拜主独一,反对崇拜教主,反对人与真主之间设立中介——导师(实际上是门宦的教主),主张人与真主可以直接沟通。
  
    伊赫瓦尼的创始人马万福,是甘肃东乡果园村人,故也叫马果园;因朝觐过麦加克尔白,人们又叫他“果园哈吉”。马万福出身宗教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是阿訇,自幼受家庭熏陶,宗教意识很浓厚,青少年时代,受过系统的伊斯兰教经学教育,有良好的阿拉伯文基础,而且还写得一手阿文好字。1875年,22岁的马万福在北庄拱北“穿衣挂幛”(毕业),正式取得阿訇资格,到自己的家乡果园村任教。在寺内他招了20多个满拉,一面教学,一面研究经典。1888年(光绪十四年),33岁的马万福赴麦加朝觐。在麦加期间,他感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土壤和气候之下,发生了一些变异,如受汉文化和汉族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影响太深,伊斯兰教的纯正性受到了冲击,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穆斯林,天长日久,有意无意地将汉族的一些风尚习俗当成伊斯兰教的东西。同时苏菲派崇拜圣徒圣墓的做法也传入中国。他抱着一种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态度,与当地的伊斯兰学者探讨了教义学、教法学方面的许多问题。当时在阿拉伯半岛流行的万哈比思想,或许对他产生了影响,他有可能从中受到某些启发。但他后来倡导的伊赫瓦尼派是否就是万哈比派呢?恐怕不能这样划等号。首先两派产生的背景不同,国情也不一样;其次,两派所遵循的教法学派也不一样:万哈比派号称遵循的是四大教法学派中的罕百里派,而伊赫瓦尼遵循的是哈乃斐派。

    马万福在完成朝觐功课后,留在当地,跟那里的学者系统深入地学习了《古兰经》学、《圣训》学、教义学和教法学等,对在国内已经或可能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力求得到明确的认识。
  
    1890年,马万福从海路回国,在河州同十大阿訇(达背阿訇、老消阿訇、张卜阿訇、红崖大鼻子阿訇、高腰阿訇、滩子阿訇、大康阿訇、新瓦房阿訇、折子沟阿訇和马会三(绅土)等)就教义和教法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他们以《古兰经》和《圣训》精神为依据,对中国穆斯林中流行已久的某些习俗和做法,逐一进行清理,认为凡不符合经训原则的礼仪习俗,一概予以革除,还伊斯兰教以本来面目。据此,他们做出了十条规定:

    第一条,不准修建和崇拜拱北(门宦教主的陵墓,因其建筑呈圆顶状,故名);
  
    第二条,“尔麦里”(宗教功修)得自己去干;“讨白”(悔罪)得自己做,不承认门宦教主、老人家所给的“口唤”(意思是穆斯林要通过自己的宗教功修来履行对真主的义务;如果犯有罪过,则应直接向真主忏悔,求得真主的宽恕,而不能向教主、老人家忏悔,求得其宽恕,即“口唤”。)(宽恕允诺);
  
    第三条,在宗教功修中,首先应履行“主命”功课,然后再做“余功”,否则,不履行“主命”功课,就做“余功”,是“毕达尔替”(异端),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赫瓦尼 马果园 马万福

上一篇:三亚伊斯兰教徒古墓群
下一篇:我随从马步芳在国外的情况点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