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汉人眼中的回族:让我们在清真寺里认识回族
分享到:
2011-07-26 19:06:24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编者按:十年前,施晓亮在走访五十六个民族时,与樊前锋相识。那时,他年轻稚嫩,一脸茫然相。近5年的时间里,作为生活在宁夏银川的外地人,以个人的行为问学各地、专研回族学,并且有了一些自己的著述。身为汉族,却愿为一个少数民族痴痴而歌。我们的采访团请他谈谈对于回族的认识,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亦不失为我们认识回族的一扇窗口。

  清真寺在阿拉伯语里称为“麦斯吉德”,意为穆斯林礼拜的地点。清真寺指导着回族人的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从2006年起至今,我每年都会抽出几个月的时间,去远足四方,访问遍布大江南北的清真古寺。五年来,仿佛已全然是以回族工作为主干,其他工作为偶然。

  在中国,有回族人的地方就有清真寺,清真寺犹如芝麻饼上的芝麻粒,星星点点地遍布在大地上,成为了56个民族中最为独特的景致。今日九州之内,但凡有清真古寺的地方,必然是回族“大分散、小聚居”之所。

  唐朝,正是这一万千景象开启的时代。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建都长安,与此同时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帝国(大食国)则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在阿拉伯半岛实现了迅速崛起。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2年),大食国与唐王朝修好。而在这两国修好之前,伊斯兰教已经由大食国商人传入中国,这时的清真寺已在中国出现。

  大唐帝国有着拥抱世界的胸怀,对于外来文化出奇地包容,那时京城长安的街头,买卖着世界各地的商品,跨国贸易扩张到了一个更新的领域。那个时期来到中国的阿拉伯、波斯商人都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番商”“番客”。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夺目的篇章。帝国以军事为保障,贯通了出河西走廊,经新疆库车沿塔里木河西翻越葱岭抵达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而此时,另外一条通往阿拉伯国家的通道--以广州港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航线。“我用瓷器换香料”,商贸的流通使得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帝国不再遥远。

  再后来,中国大地对于这些以阿拉伯人、波斯人为主体的“番商”来说,逐渐不再陌生。“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域的礼俗、服饰、音乐、美术……以及各种宗教,形成了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在大唐王朝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背景下,西来的穆斯林番商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更多的清真寺应运而生。今世,我们称那些在唐代至元代留居中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为回族先民。

  是成吉思汗西征欧亚归来的蒙古军队,将伊斯兰文明史无前例大规模地带到了中国。数不清的穆斯林走进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度,他们留居中国与百族融合,形成了“元时回回遍天下”的景象--以回回人黑迭儿为主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今日北京的雏形元大都;赛典赤缔造了中国的“行省制”;赛典赤的后裔郑和七下西洋,惊世骇俗……

  明代,是回族男儿张扬个性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回族人开疆拓土、戍边屯垦,他们把灿烂的文明留给了烟波浩渺的海洋、亘古荒芜的边疆,这时的汉语已经成为了回族人共同的语言。以中国大地为载体,一个民族的共同体就这样在光阴流转百世融合中形成了。深感回族可依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建了多座清真寺,并向清真寺赠送《百字赞》,以增其荣誉。

  继而,伊斯兰文明与传统儒学展开了对话,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个庞大群体,这个时期的回族人昂扬自信,他们与各民族和睦相处。再后来,孔子回族后裔、藏回回、傣回回、托茂回回、白回回、菲律宾回回也陆续涌现,百族融合是回族的特性。

  “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求知,从摇篮到坟墓”“天下穆民是一家”,回回人与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生存哲学形成了独有的人文景观,他们早已不离不弃融入了大国的血脉之中。

  1941年,在延安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中,从理论上首次肯定了中国回回人自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这一称谓自此传开。1958年10月,中国回族人文地域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千年演变,今日中国回族人口已过千万,不变的是回族人围寺而居的习俗。回族人聚居地的一座座寺院绝非是一处处简单的宗教场所--婚丧嫁娶的风俗在这里得以延续、经堂教育奉献出了今日中国一所又一所的民族学校、寺院的教场里代代都有习武弄枪的男儿走出、经济讯息与乡邻友谊在这里联络沟通、每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打下烙印……甚至日常的纠纷与诉讼也在这里进行化解。更为离奇的是,如果在中国地图上,把回族古代略微知名的清真寺用笔勾勒出来,我们的眼前就会闪现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古商道--一座座清真寺连接起来的商道,因商业而生的回族离不开清真寺,也离不开地理的要冲,大地上的清真寺手手相挽默无言语地沟通着中国。

  小小的清真寺院涵盖了宗教、文化、历史、建筑以及人情世故。一千多年来的历史在这里风起云涌,一千多年的历史画面在这里平铺眼前,一千多年来的民族气质在这里继往开来。

  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已故国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初就提出要通过清真寺来向人们介绍回族的方方面面,不过这是他终生未了的心愿。陈垣先生的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曾在中外学术界引起过巨大的轰动。陈垣在这本书中,所论述的是中国西北诸多少数民族的衍生与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恰恰是中国“全盘西化”论声潮高涨的时候,因而此书在适时的出现,别具深刻的意味。

  早在1927年,陈垣先生还曾著述过一篇名为《回回教入中国史略》的演讲词。继之而起的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则先生对这篇演讲词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对于伊斯兰教史,虽只留下了《回回教入中国史略》这一篇演讲词,但他编撰中国回教志的设想,一直到今天,对于中国伊斯兰教史的研究工作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元西域人华化考》,还是《回回教入中国史略》,陈垣先生当年的这些著述中,都向我们传递出一个声音——认识回族,让我们从清真寺里开始。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一个 汉人 眼中

上一篇:穆圣如何对待非穆斯林
下一篇:请学习《古兰》和《圣训》(01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