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回族身份鲜为人知 后人建清真寺做礼拜
分享到:
2012-05-09 01:49:27 【来源:现代快报】 点击:



六合南门清真寺遗址 本版除资料图片外,均由现代快报记者顾炜摄

 近日,一位市民向《发现》周刊反映,在南京六合区一条老街上有一所老建筑,可能始建于明朝时期,但现在却已经荒草连天,想请记者前去一探,看看这处古迹究竟是何人所建。

  记者前往六合采访后,发现这所古迹还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 戎丹妍

  古建筑坐落在一条清真街上

  居民说这里曾有一座清真寺

  据线索反映,这所老建筑就在六合区的朝天街附近。

    

  叙利亚总统所赠的阿拉伯铜盘

当记者赶到这里时,发现确实有一栋老建筑孤独地矗立在一座废墟上,现场杂草丛生,周围还堆放着一些建筑垃圾,而房屋也已经非常破旧,但也不失几分宏伟的气势,飞檐翘角、雕栏画壁。

  古宅大门紧锁,从侧面绕过去,发现里面已经空了,后部连屋顶也没了,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朱红的油漆已斑驳,提示着人们这里已好久没人来打理。

  这座古宅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在现场,记者还发现了一块石碑,淹没在杂草乱石里,上面写着“达浦生纪念馆”几个大字。达浦生是谁?

  向周边居住的人们打听,原来这里曾经是一座清真寺。而仔细一看,和这座古宅相连的还有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名叫清真街,街上还有一处老建筑,门帘上写了“清真女学”几个大字。打听之后发现,原来住在这条街上的居民大多是回民,不过他们说的都是一口正宗的南京六合话,人也非常和善。

  在一位比较熟悉当地历史情况的叶方龙先生的帮助下,记者在长江路清真寺见到了南京市六合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胡世惠,通过胡世惠会长,记者了解到了清真街上那栋古建筑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

  清真寺由常遇春后人所建

  原来常遇春本身就是回族人?

  胡世惠告诉记者,清真街上那栋古建筑确实是在明朝时期建立,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埃及总统所赠的怀表

而建筑该清真寺的人也是明朝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二世孙常泰公。因受先祖荫庇,常遇春的后辈也都世袭爵位,地位显赫,受到的赏赐也数不尽,六合居所也是皇帝赐封的。常泰公晚年隐退后就被恩赐迁居六合,而这座清真寺也是他迁居六合后修建的。

  为何常遇春的后人要在此修建一座清真寺呢?胡世惠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十个少数民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而回族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伊斯兰教一天内要进行5次礼拜,所以,有回民居住的地方必有清真寺,以方便信徒礼拜。所以,这说明常遇春后人在六合修建清真寺是为了方便回民做礼拜,而回民来自哪里?就是常遇春的后人,因为常遇春本人也是回族人。

  常遇春家族因为地位显赫,家族庞大,所以迁居到六合后,修建一所清真寺再平常不过。胡世惠说,后来他们在遗址上考察时还发现,在寺内的一道院墙上有一个门的痕迹,而这个门就直接通往一位姓常的人的家里。可见常遇春后人修建这座清真寺,一是方便当地回民做礼拜;二是方便自己家人到此做礼拜。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身份 鲜为人知

上一篇:我所知道的马继援
下一篇:元代的西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