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
分享到:
2013-07-03 14:39:56 【来源:】 点击:

 

     第三、马帮贸易。有一些回族商人没有成立商号或商行,但一直利用马帮开展长途对外贸易为经营手段。大量史料和民间调查表明,回族兴起马帮并到东南亚进行商贸活动,开始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清代初、中期云南回族都普遍兴起组织马帮到缅、泰、老、越贸易。杜文秀反清起义失败后,虎口余生和“归业”的回族人民再度兴起马帮“走夷方”。施甸县西山回族村,解放前全村62户,几乎每家都有几匹马,全村马帮有200~300匹,除一户务农外,每户都有人半年在缅甸做生意。峨山县文明村解放前有236户千余人,村中男人几乎都参加了马帮“走夷方”到缅、泰贸易。文山、砚山、邱北回族聚居区,解放前也是擅长马帮生意,从广西或河口到越南老街等地贸易。因马帮贸易进入东南亚的较多,因而建国后峨山大白邑和文明村等大都成为我省有名的侨乡。如滇西永平县曲硐回族罗云五,发展马帮入缅贸易,资本不断扩大,把商业贸易发展到泰国、新加坡、南洋群岛一带。峨山大白邑村沐国祥也是解放前赶马帮贸易到泰国的。回族马帮驮运的主要货物之一,就是盛产于滇西边外的玉石和宝石,故有人称其为“回回石”,可见回族马帮在当时的知名度。根据松吞帕萨克的研究,最早定居在泰国清迈咏芬区的云南回族穆斯林移民,就是一位以“崇•林”的回族人为首的,“崇•林”早年曾通过掸邦的景栋往返于云南府(今昆明)与夜赛、南邦、达府、南奔和清迈之间,从事马帮贸易。在迁居清迈之前,他与妻子从事清迈府西北的夜占与缅甸之间的贩运买卖。1915年,他迁到清迈城。松吞帕萨克认为崇•林就是定居清迈咏芬区的商人首领,并进一步说明“他最初建造房屋的地便是云南商贾装卸货物、落脚休息及喂牲口的地方”②。
 

     第四、避难入籍。杜文秀起义失败后,云南回民大批难民越过边界在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定居,并逐步以其传统行业经商、赶马、开矿、经营饭馆等立足下来。如在腾冲,杜文秀起义军将领马麟玉率领一支队伍冲出重围,最后只剩下80人逃到边界果敢地区滚弄三江口,向当地佤族拱别王部落请求收容,被指定到黄树窝箐的阿佤山安家落户。定居下来后,佤族部落王委任马麟玉为头目,管辖15个村寨。回族难民初步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消息传出后,云州、顺宁、缅宁、镇康等地难民纷纷向这里搬迁。于是大家搬拢住在一块,时间一长,就称这块地方为“搬拢”,以后觉得搬拢二字不太雅,又把字面改为“邦隆”,最后定为“班弄”③。现仍有回族在此居住。杜文秀起义失败后,李大少爷(起义军将领李国伦之子)领了900人自腾冲逃到缅甸,在缅的回族大多是李大少爷带去的,被安置在仰光附近的鸡鸣墩④。大理落阳村大屠杀中的幸存者马兴发哈只等9人逃亡缅甸,“偷生异域四十余年”,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后才返回故乡⑤。杜文秀的小妹子,人称杜老娘,杜文秀起义失败后,即携其子杨惠廷及蔡发春的孙子蔡文兴等数十人逃避缅甸瓦城。沐英后裔木国相在“杜老娘”返回保山时护送至缅甸后,遂居缅,开面铺。据著名回族学者、辛亥革命老人沙儒诚著文转述,孙中山先生在仰光时,还专访过杜文秀的外甥杨惠廷。沙老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史实“1908年孙中山先生在槟榔屿,派人赴暹罗成立同盟会……杜文秀起义失败后,回人多流亡到暹罗,侨领郑崇林即郑和后裔参加了同盟会,此外还有罗汉采、杜长安、沐二荣与马太等(均为回族人)……”。
 

    第五、移民定居。历史上云南回民移居东南亚的现象也不少。如杜文秀起义期间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刘道衡(云南文山回民)从英国出使回来后亦定居缅甸仰光。抗日战争期间,为逃避日本人的劫掠,国内经年累月的军阀混战,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带来的灾害,不断有滇籍华人徒步从国内移居缅甸或泰国北部。峨山大白邑村马玉昌抗日战争前到泰国贸易留居清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云南回民也有进入东南亚定居或加入所在国国籍的情况。据在巍山永建乡和峨山文明、大白邑,通海纳家营、大回村等侨乡调查,当时(1949年)到缅甸的人,除一些地富兼工商户外,也有一些贫苦农民或在外经商的马帮就没有回来⑥。英人福布斯还指出:“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成千上万的滇省难民和国民党残余部队沿着滇缅公路逃离了云南。大量中国的汉族人进入缅甸掸邦,许多潘泰人则选择了泰北作为迁往之地,加入了他们同胞的社区。”⑦载于1966年9月8日《纽约时报》第五版的《等待进入泰国的中国“离乡背井者”》曾报导,1949年后曾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移民浪潮,其中至少包括了3支国民党残余部队穿过边界进入了缅甸掸邦。从1954年至1955年期间,大多数国民党残余部队又从缅甸进入泰国,并在美斯乐建立起了主基地。60年代滇籍穆斯林还建有美斯乐清真寺⑧。福布斯认为,大约与此同时,尽管没有更好的文献记载,但云南籍平民包括一些穆斯林穿过边界进入泰国,并在那里的农村边缘地带建立起小规模的农耕定居区。美国希尔博士在1976年和1978年在对泰国北部的全部滇籍移民社区进行田野调查,认为起始于本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滇籍移民浪潮中,回汉均有。在泰国北部有7个主要的滇籍移民村寨,其中坐落在低地、人口约3000的南村寨的少数民族即为穆斯林⑨。
 

    第六、开设商号。云南回族到东南亚开设商号是穆斯林进入东南亚的一种特殊形式。明末清初,云南回族中已经出现了资金在百万银两以上的对内对外贸易商号。如回族人明清宠与马如灏、朱大春合股开“三盛号”,专营花纱、布匹、玉石生意,在缅甸等地有分号。清中期的回族巨富马三进士家,拥有大小十三家商铺,遍及缅甸瓦城(曼德勒)、漾贡(仰光) 。杜文秀反清起义期间,由于鼓励与缅甸通商,在曼德勒设立大大小小的回汉商号。杜文秀在缅甸瓦城开设“元兴”、“元发”两个花店,规模很大,帮助经营的回人不少,为了使这些人礼拜方便,在附近盖了一个清真寺(和花店连着),上面写着“孙尼•默色之德”(音译,意思是中国清真寺的意思)。大理政权通过汉族大商人李大新开设“永裕号”。曼德勒清真寺里的阿訇赛义德•阿卜杜拉是滇西大理政权的商业代表和政治代表 。驻守腾越(腾冲)、缅宁(临沧)、云州(云县)一带的回族将领为筹措军饷,也派马帮进入缅甸进行贸易,在曼德勒设有自己的代理商号。反清起义失败后,云南回民依靠再度兴起马帮到缅、泰、老、越等国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出现了一批外贸大马帮、大商号。云南各地涌现了一批回族商帮、商号和商行,许多人把商号开到东南亚。楚雄马超群在泰国、香港、缅甸等开有商号,资金数百万。云南原信昌商号经马国柱到马子厚,在泰国清迈、者海,缅甸景栋和老挝夜赛设立原信昌分号。抗日战争胜利时,原信昌对外贸易资金总值约二万两黄金。据玉溪河西回族聚居区大回村人马泽如回忆,马子厚和一个泰国姑娘结了婚,这个泰国姑娘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泰国人,并且也是穆斯林。马泽如还回忆说,我这一辈是四弟兄,解放后,大哥和四弟连同他们的子女共20多人住在泰国 。腾冲县观音塘回族明瑞华、明瑞兴兄弟,在清光绪年间创办“鉴记”商号,从事中缅进出口贸易,还在缅甸曼德勒设商号,由明瑞华坐镇经营。
 

    第七、途经或客居。朝觐途经东南亚现象十普遍。据现存晋宁昆阳镇月山的《故马公墓铭》载,郑和祖父和父亲都是“哈只”。《赛典赤家谱》记载:郑和的祖父拜颜,名“米的纳”,授滇阳候,定居昆阳,郑和的父亲“米的金”,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袭封滇阳候,他们都是元代的官吏,曾通过缅甸到沙特麦加朝觐。明代回族马欢随郑和下西洋在其《瀛涯胜览》一书中曾记载,在云南与泰国北部之间存在着一道后门。中国旅行家汪大渊早在1350年便记载了在云南与天方阿拉伯半岛之间存在着一条“陆上通道”,经由这条陆路抵达天方需1年时间。据英人福布斯指出,这条艰险的经由缅甸抵达天方的陆上朝觐通道,云南朝觐者一直使用到19世纪中期中国与汉志的定期汽轮船开通。著名经师马德新去沙特朝觐就是由版纳进入闷经(景栋)、罗觉城(腊摭)到阿瓦城(曼德勒)乘船到达漾贡(仰光),再乘大船西行到达麦加的。马德新在《朝觐途记》中还讲到“缅甸曼德勒穆斯林众多,约三千多户”,除印度穆斯林外,云南回族也很多。还有的是到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而客居,如泰国清莱府在清光绪年间建的者海清真寺,把国内峨山县大白邑村知名教长沐运甲请去任教长,后其子沐宝田又接父任于1900年从大白邑村到者海和清迈的玉和清真寺任教,直到1916年底从曼谷经香港到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返回家乡。云南回民著名教育家白耀明,字亮城,长期客居缅甸,1965年病逝于泰国。跟随他到缅甸定居的有王竟成、马云安、金治堂、杜永文等30余人。白亮诚在缅甸同好友、缅甸华侨马从福合办面条厂,生意兴隆 。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云南 回族 穆斯林

上一篇:美国的地缘战略和伊斯兰的教派纷争
下一篇:伊历十二月前十天斋戒等善功的尊贵yu阿拉法特日 伊历十二月九日元月十日元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