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
分享到:
2013-07-03 14:39:56 【来源:】 点击:

    二、跨居东南亚的回族现状分析
 

    第一、人口分布情况和特点。据历史记载和可考证的资料,云南回民在东南亚分布涉及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在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出现了滇籍穆斯林聚居区或村寨,如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在八莫、夜功、景栋以及亚马腊普拉和曼德勒等地的华人穆斯林社区。另一部分组成了新的村庄,如班弄村。福布斯指出,如今在许多贸易中心城镇都有滇籍穆斯林,诸如仰光、曼德勒、东枝、景栋、八莫、抹谷、腊戍及其附近的唐羊等对外国人开放的地区,都有潘泰人聚居区。他们在这些聚居区建有清真寺和学校 。穆斯林社区的形成一方面是一些滇籍穆斯林从云南带妻室到达东南亚的,另一方面与北部泰族妇女通婚后将其后代培养成了穆斯林。滇籍穆斯林男子与南亚穆斯林妇女教内通婚,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关于东南亚滇籍穆斯林人口,由于居住分散,流动性大,要想详细了解和统计其分布的准确人数十分困难。清迈伊斯兰教协会主席yongfooanant先生提供的70年代末期泰、缅、老及中国边境地区居住着的穆斯林已超过10万。美国希尔博士认为仅泰国北部滇籍穆斯林侨民有3万人。从当前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两省滇籍华侨中,回族为其主要成分,约有5万之众。滇籍穆斯林侨居东南亚各国历史悠久,远的已有若干代,多数已加入所在国国籍,如90年代初巍山永建回族乡在缅、泰等国604人,加入所在国国籍的约有583人,为所在国增加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
 

     第二、经济形态。跨居东南亚的回族穆斯林大部分居住在贸易中心城市,也有部分在农村。在20世纪的前30年中,泰国北部回族穆期林社区繁荣起来,并逐步扩大。除了继续参与马帮贸易外,回族穆斯林以中心城市特别是清迈、清莱和南奔等城镇为基地,还渗透到各种零售行业,如出售水果、蔬菜,经营餐馆和茶叶店、布匹及副食品等,并开始经营玉器。除了在大城镇与大集镇的滇籍穆斯林社区以外,在一些山区的小镇及村子里也有许多回族穆斯林在那里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村子中只有一两户回族穆斯林居民,他们在那里最初是作为小店铺掌柜或货郎来满足当地泰人或“山地部落”居民们所需。他们作为云南回民马帮贸易的后继者,从19世纪后期开始活跃起来,直到今天仍从事着相同的行业,但贩运的路程已大为缩短。留居东南亚的回族马帮商队继续穿过泰、缅边界,将玉石、宝石、茶叶运往泰国,并将日用品和药品运到缅甸的同时,泰国北部的滇籍穆斯林商人中大部分还充当着泰国北部各山地部落(苗、瑶、克伦、傈僳及阿卡)与清迈这类平坝商业中心之间贸易的中间人角色。有一部分滇籍穆斯林在东南亚一些山区从事着农耕生活,比如清迈府东北部泰、缅边境上的芳县,以及清莱府境内湄公河北岸,就有一些云南籍华人(包括回民)的小定居点,这些云南籍穆斯林在当地种植旱稻。据通海纳家营不完全统计,居缅、泰同胞48户,其中泰国36户,从事职业做生意、开饭馆、食品加工业18户,农业种植果园种茶叶、养牛17户,在清真寺当阿訇1户。抗日战争前留居清迈的马玉昌在郊区种植荔枝园达500亩,荔枝远销香港、日本 。
第三、宗教信仰状况。东南亚滇籍穆斯林仍保持着信奉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据介绍“同他们在中国的回族、缅甸的‘潘泰’等讲汉语的同胞一样,泰北的霍人穆斯林几乎都始终如一地信奉着伊斯兰教逊尼派(正统派)中的哈乃斐•玛哈布教派” 。东南亚滇籍穆斯林以信仰伊斯兰教为纽带,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大集镇以及农村聚族而居,建立了聚居区并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穆斯林社区。随着滇籍穆斯林社区的发展,还建起了清真寺,有条件的清真寺还开办经堂教育。如清迈城邦霍区清真寺,于1917年9月17日正式开放使用。后又在另一个穆斯林聚居区建起了一座清真寺大殿和教学大楼,并设立“敬真阿文学校”,有小型图书馆,于1973年招收男女学生100余名,进行阿拉伯语、古兰经及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泰国语教学 。曼谷清真寺也办有伊斯兰经堂学校。清光绪年间在清迈府回民主要聚居地的王和街建有王和清真寺,后又建白象清真寺。在本世纪40~50年代又建有下寨清真寺和敬真清真寺。在清莱府,清光绪年间就建有者海清真寺,本世纪50年代建有密赛、茶房、美斯乐等清真寺,以及曼谷清真寺 。清真寺中的一些建筑仿“莫卧儿式”风格,这显然是受印度穆斯林情趣和风格的影响,另一部分具有中国建筑特色。清真寺教长有一些是从国内请去的。当找不到滇籍穆斯林伊玛姆负责宗教事务时,他们便请南亚或缅甸裔穆斯林中的伊玛姆来充当此任。滇籍穆斯林每年都依据伊斯兰教历聚集在清真寺中欢度“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忌节”。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每年都要到沙特圣地麦加朝觐。还成立泰国穆斯林协会和清迈分会,会址设在清真寺内。许多知名滇籍穆斯林回民热心捐资刊刻出版伊斯兰书籍,多次任泰华商会理事长的马小华哈只(云南峨山人)捐资出版《穆斯林家庭手册》等书籍。

 

     第四、与云南的交往及关系。滇籍穆斯林虽处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与云南回民仍有共同的民族观念。“他们更喜欢自称华人(或汉人或中国人)。或者如果他是穆斯林,则采用中国对讲汉语的少数民族的标准官方称谓:回民(或回回,或鲜用的回族)” 。他们至今仍与云南回民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关心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峨山县文明村兴建文明中学,募捐书寄到泰国,村中滇籍穆斯林同胞慷慨解囊者多达70多人,共捐泰币327400元(合计人民币7万元),使文明中学在国家帮助、个人捐资和泰国同胞帮助下得以建成。施甸四大庄是回汉杂居村,村内31户回族要建清真寺,该村在泰国清迈开饭馆的同胞闪子昆捐资3.8万元人民币,并为住寺阿訇开了三年的工资。永建大围埂村建清真寺需70多万元人民币,泰国穆斯林同胞捐资24万元人民币资助 。东南亚穆斯林同胞捐资办学和建清真寺的情况,许多回族地区皆有。如今国内许多旅行社开通了昆明—泰国,瑞丽—缅甸的旅游活动,特别是昆明直飞泰国清迈航班的开通,云南省回民地区的许多亲属也到泰国或缅甸探亲和旅游观光,进一步加强了彼此的交往和联系。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云南省充分利用毗邻缅、老、越、泰等东南亚国家和云南优越的人文地理优势,掀起全方位更大规模的对内对外开放的热潮,许多回族村寨经济快速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交往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五、社会文化变迁。东南亚滇籍回族穆斯林跨居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峨山大白邑和文明村的穆斯林同胞,除大部分留居泰国、缅甸外,少数还在美国、法国、沙特、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东南亚滇籍穆斯林注重培养下一代子女,现在一代新人正在成长起来,许多人的子女在泰国曼谷、清迈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的大学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有的滇籍穆斯林子女在美国大学毕业后,到沙特石油公司任工程师。峨山县大白邑、文明两个村在外华人、华侨子女,大学毕业95人,硕士生2人,博士生8人。永建回族乡在缅甸、泰国的华侨、华人第二、三代子女都是日本、美国和台湾的大学毕业生,有的留居该地从事科学技术工作 。东南亚滇籍穆斯林中许多人与所在国妇女通婚,学习所在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与所在国民族在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上相互尊重,相处很好。语言文字方面,积极学习中文,没有中文的地方就请人在家里教。此外,还注重学习阿拉伯语等。文化习俗上与华侨中的汉族侨胞一样每年欢度春节,门上帖大红对联,过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家团圆吃月饼。跨居东南亚的回回民族随着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以及云南与东南亚跨境贸易及文化交流的发展,回族将作为一个更加善于进取和开放、务实的民族走向未来。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云南 回族 穆斯林

上一篇:美国的地缘战略和伊斯兰的教派纷争
下一篇:伊历十二月前十天斋戒等善功的尊贵yu阿拉法特日 伊历十二月九日元月十日元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