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智慧》第五章 乐善好施的智慧
分享到:
2014-02-20 10:46:02 【来源:】 点击:


       在阿拉伯穆斯林那里,伊斯兰的善功观念是与伊斯兰的道德实践连成一体的。《古兰经》在一些章节里,规定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道德行为准则,阐明了生活秩序和规章,对广泛的以及特殊的问题都作了回答。《古兰经》把今世生活中人类的社会行为区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必须做的事情,做了受奖赏,不做受惩罚;第二类是提倡做的事情,做了受奖赏,不做不受惩罚;第三类是许可做的事情,做了不应受奖,不做也不受惩罚;第四类是受谴责的事情,做了不受惩罚,而本人可能从中得到好处;第五类是禁止做的事情,做了必须受惩罚,不做应受奖励。这五类行为的划分,把道德中正当、应当、不当三个层面鲜明地区别了开来,符合实际,又符合人性,奖惩分明。这些奖惩的划分和根据的明确提出,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统一的准则,信仰和行动在此得到统一。这种带有理论色彩的道德训诫,在其他宗教中是罕见的。更为要紧的是,这些道德实践是决不能脱离每个个人自己的实际行动的。据历史记载,最早在先知的礼拜寺内讲故事的人是泰米木·达理。一天,有个名叫劳哈·欣巴尔的人去见泰米木·达理。看见他在家中为他的马研麦,而家人则在其侧。劳哈·欣巴尔问道:你的家人不能代你劳动吗?”

       达理答道:“他们是能代我劳动的,但是我听见穆圣说过,谁能为他的马磨了麦粮,又把麦粮拴在马颈上,安拉必为每一粒麦子,给他一种善报。”这个事例,足见伊斯兰善功观念的务实性。这种落到实处的善行观念,在历史上确为阿拉伯人的道德进化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对善行的推崇,社会上也出现了过分夸张善行,过分强调“付功”的现象。而伊斯兰教讲的善功,是以认主独一、谨守拜功,完纳天课、朝觐等宗教义务为核心内容的。所以,伊斯兰教在强调善功的客观效应的同时,也把强调人的主观动机包含在对善行的道德要求之中。阿拉伯穆斯林坚决反对抱着各式各样功利性目的去行善的做法。强调行善要自觉自愿,认为一切事情以真主的名义去做时才是可嘉的。《圣训》里有一句话说:“每个人只要有意图的行动才能得到他意欲得到的东西。”这就是说,人们做事为了安拉,只有为安拉去做的事情才是有德行的事,而那些为着尘世目的去做的事情不能说是有德行的事。任何人如果以真主的名义去做违背真主旨意的事情甚至去干坏事,按《古兰经》的教义,这些人在末日审判时将入火狱并受各种酷刑的惩罚。阿拉伯人通过这一条道德要求,把考察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谓为尘世的目的去做,也就是为人的现实利益去做。尘世间人的现实利益是各式各样的,而各式各样的利益归结到一点,又都会与人们的物质利益有关。如果为尘世的物质利益去行善,善事就可能变为一些人沽名钓誉的手段,而以真主的名义去行善,那就不是为一己的私利去行善,做善事是为了传播安拉的正道,扩大虔信者的队伍,受恩惠的人们所感恩的是真主,而不是个人,人们在每一件善事中所看到的不是某个人的力量,而是真主的力量。由此,善功才真正在施善与受苦两方面起到了道德净化的作用。在《古兰经》关于教导人们要修行立德的许多昭示中,都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内藏于其中的思维智慧:《古兰经》并不肯定一切善事,而是褒扬以真主名义所做的善功。伊斯兰教认为:“不信道者的善功恰如沙漠里的蜃景,口渴者以为那里有水,等他来到有蜃景的地方时,没有发现什么,却发现真主在那里。真主就把帐目完全交给他,真主是清算神速的。”通过不信道者的善功不被承认这一附加条件,堵住了伪信者的后门,在坚持动机的纯真性方面,不啻是种双保险。

    一个人一生做几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善事,伊斯兰文化通过一套特殊的宗教功课和生活方式,在此对每个穆斯林既督促又激励——这些仪式除了每日五次的“五番拜”之外,还加之一年一度的“戒斋”与一生一次的朝觐。这些穆斯林所特有的制度化模式化的仪式,起到了一种引发人们情感和端正人们态度的作用。在宗教社会学的视野里,仪式就是对思想感情的经常不断的重复和对正确态度的训练有素的演练。所以,尽管人们并不是意识到此点之后才做的,但仪式确实对群众有重大的功能意义。“由于人们的态度具有共同的仪式表达形式,所以人们不但凭此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态度,而且还转而强化这些态度。仪式可以使态度上升到一种高度自觉的状态,还会进一步通过这些态度来强化这个精神共同体。”①所以,穆斯林们把戒斋看成是“为了在世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种印记不是印在大地上,而是镌刻于所有人们的心中。”戒斋使人们体验饥饿的滋味而对贫穷者产生同情心。这种测隐之心自然是促使人们坚持为穷人做善事的推动力之一。而朝觐的精神目的,就是要达到心灵纯洁并与真主交流,激励朝觐者的余生。一旦完成了朝觐,就被冠以“哈吉”的头衔。一旦成为“哈吉”,就终身是“哈吉”了。从每日五次的礼拜,一年一度的戒斋直至一生一次的朝觐,都成为督促和激励穆斯林实践《古兰经》的教诲,把善行贯穿于行为的自始至终,时时处处行善,通过坚持不懈地做善事而在未日审判时进入天国。只要人们看到,在开罗这样的世界城市中,当因清真寺拥挤不堪,不得不在人行道上祈祷的礼拜者会丝毫不被熙来攘往的旅游者或车辆分心的时候,看到在戒斋时即使有钱人爱去的希尔顿饭店的底层咖啡馆也要到晚上才营业的时候,看到朝觐者在麦加附近的阿拉法特平原巨大的广场上,热泪流淌,请求真主宽恕并对过去的错误作诚恳忏悔的时候,你就再也不会怀疑这些仪式对净化人的心灵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你就会佩服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通过其自成一体的善功善行说,在重塑民族之魂方面所具的功力了。

    你们决不能获得全善,直到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施舍在阿拉伯人那里就像在犹太人那里一样源远流长。如果说犹太民族是以平常心对待施舍的话,那么阿拉伯人则是以敬畏之心看待它。在阿拉伯穆斯林的宗教功课中,天课是“五功”之一。完纳天课是伊斯兰的基本支柱之一。人们说:“穆斯林以拜功来洁净心灵,以斋戒来压制食欲,同情贫者,以施天课来制止贪念,支持贫者。”天课是一种施舍,征自现金、牲口和五谷。每一种类、数量各自不同。

    ①塔尔称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第435页。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拉伯 智慧

上一篇:《阿拉伯的智慧》第六章 经商谋财的智慧
下一篇:《阿拉伯的智慧》第四章 巧创文明的智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