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平:历史告诉你“圆包”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2018-05-01 15:36:26 【来源:我们杂志】 点击:


圆包建筑风格的由来
       
        在拜占庭帝国时期,洋葱头式的建筑模样较普遍,这种独具特色的造型,别具一格的建筑式样,彰显出他们的智慧。这类建筑物顶层有巨大圆形穹顶就是最显著的标志,中间隆起,四周下垂呈穹隆貌。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类集中式形制也是一种创新,这种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就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建筑史上的一种创新,使组成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建筑物中央部分顶端由一巨大圆形穹隆和前后各一半圆形穹隆组合而成,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的建筑空间,这对欧洲建筑业发展也是一大贡献。现今,许多古老的 东正教 教堂的特征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俄罗斯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

        其特点是中央一个"洋葱头"形穹顶,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
        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

        由君士坦丁堡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此教堂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洋葱头”建筑形制在伊斯兰教诞生以前已存在。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洋葱头”的建筑风格不是在拜占庭时期才有的(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帝国。史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十五世纪,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据传说,古罗马的万神庙是阿德良皇帝(公元117年至138年在位)亲自设计的,他热爱建筑。有一次,他的前任图拉真皇帝(公元98年至117年在位)与建筑师阿波洛道勒斯讨论一个建筑方案时,他插嘴说了些意见,建筑师回音道:“你还是到一边去摆弄你的大冬瓜吧。”大冬瓜指的是穹顶。当阿德良当上了皇帝后,亲自设计了维纳斯和罗马庙(公元135年落成), 结构全用拱卷,神龛则用半穹顶。拱顶和穹顶把圆弧、圆球和圆拱这些曲线造型因素带进了建筑,大大丰富了建筑造型。圆顶建筑物的形成依据是按照三角形中最强的几何图原理出发,经交叉的三角形相互成3比8或5比8的球体。由于这种三角形组合,并不依赖于通常厚重的四面砌墙或钢筋水泥墙体,更不需要内部的任何结构支撑,因此,就拥有最大面积的内部空间及其无遮挡的自然亮度。需要说明,圆形穹顶不是阿拉伯人的发明,早期圆包建筑也不是伊斯兰文化的特征。从知识产权角度讲,圆顶不是穆斯林的专利。

        时至今天,网络偏执狂们的阿化归类,极左公知的极端划分,过度敏感而导致大脑错乱的神经质谈“圆”色变,是在制造贻笑大方的闹剧,简言之,这是史学空心化的投射。全球各地,共享资源是拿来主义的智慧。借鉴别国建筑领域的优秀成果是国际化的普遍共识。


从美学、功能学角度看“洋葱头”构造图案的价值

        世界各地区,各类建筑物都融入了工匠师的思想,把他对事物的看法,以美的形式,独特的艺术手法加以呈现。不管它是方形的、圆形的还是棱锥形,砖墙木梁的造型还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设计,用心欣赏,建筑物美的内涵无处不在。鬼斧神工的建筑奇迹就是建筑大师审美理念外化的体现。不同建筑风格就是设计者理念在具体内容和外貌特征上所反映出结果。建筑物体的平面布局、立体设计、形态构成、抽象内涵、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都是该领域工程师们深邃思想的结晶。同样,因受时代政治、社会、民俗、宗教、文化、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其建筑风格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做工细致,讲究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雕梁画栋、绚丽彩绘、汉白玉台基、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以及各类构件上下左右的衔接,合理搭配的装饰,大气庄严的外观,都展示出中国能工巧匠的魅力;在古罗马、古希腊有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的建筑柱式风格,表现形式不同,有三柱式、两柱式和混合柱式,凹槽数量、柱身粗细、高低、柱基有无的存在以及柱头装饰都各不同;欧洲的建筑类型呈现多元性特色,但对圆包也是情有独钟,如意大利著名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杜奥莫大教堂,

        它那巨大的、带赭红色的圆顶建筑物,远看就像中国的蒙古包一样,能展示出另类迷人的姿态。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圣彼得大教堂,是天主教的中心。教堂中央是直径42米的穹窿,顶高约138米,如巨人的拳头,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魅力。

        不论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物还是古罗马、古希腊建筑群都有不同的特点。对建筑造型的选择,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是日耳曼民族还是蒙古民族,选择圆包图形,既有审美上的考量,也有使用功能上的追求。“圆形”在建筑功能学上,有它独特的功能。美国建筑科技人员预测,球形建筑有更大的发展前途,根据推算:只要建筑物的圆顶直径加大一倍,外表面积增加四倍,其空间实有面积就增加八倍。此外,地处北美洲、外靠太平洋畔,地震、飓风频繁发生,美国建筑科学家宣称,球形建筑物能有效地抵御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球形建筑功能的实用性就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优点。几何学原理讲,圆的面积比其他任何形状的面积都来得大,如果有相同数量的材料做成容积,圆形是最合适的选项,也最节省用料。圆柱形制具有最大的支撑力。自来水管、煤气管等,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仿造。观察生物界的飞禽走兽、爬虫动物,本能的采取球形“住宅”,其中的奥妙尽显其中。所以,洋葱头圆顶建筑完全是出于实用,它坚实的外体自然地可以杜绝积雪、树叶、杂物的袭扰。圆形原理的科学性验证和构造美无处不在。

        要知道,建筑艺术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和其他视觉艺术相似之处。美的建筑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某种情感,例如清真寺,能创造出庄严、雄伟、幽暗、明朗的气氛,使人产生崇敬、自豪、稳重、欢快等情绪。德国文学家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也就是这个意思。作品也就是一个不说话的物体,庄重的建筑物,庄严的宣礼词,瞻仰者产生肃然起敬的心态,就是虔诚者心灵感应的回音。


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是中国特色的混合模式

        评价建筑物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走进瞎子摸象的误区。圆、方、尖、扁、楞、三角形等物件,逐个切开独立评价、定义,结局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先,寺貌,在诸多阿拉伯国家建筑没有统一标准,他们本国清真寺的风格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哥特式、棱锥型、圆形、主殿长方形等造型皆而有之,阿拉伯人似乎没有申请某种固定建筑风貌是自己的独创专利。中国东南西北清真寺建筑风格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大小规模不一,面积的宽窄、高低,建筑风格各异,这都和时代以及百姓的经济能力相关联。

        中国清真寺的建筑特征是混合模式:1、中土式:土木结构建筑,有中国式卷棚,歇山式屋顶,外加独立于寺,而位置靠卷棚前两侧的中土式宣礼塔。2、中阿式砖木结构,中国式卷棚,加回廊再加六柱六角,圆包封顶。3、中西、阿三结合的建筑。西式建筑外观,加阿式宣礼塔,寺院两侧中国式厢房。4、中欧、阿式风格的建筑。独立的哥特式过道建筑,加传统寺院风格,寺顶两侧上方有两个圆顶塔。

        中国清真寺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双胞胎风格,说明它是老百姓智慧物化的结果,是真正的中国制造,是大众知识转化的产物。寺貌皆涵有中国原素,这有别于全国各地村支部统一的建筑式样,是一种意识形态统一下指导的成果。中国的清真寺建筑式样存在吸收中亚、西亚以及中阿结合、中西合璧等建筑色彩元素;中欧的、中泰的、中印的、哥特式等建筑艺术都是中国人吸收、借鉴、拿来后为我所用的结果。如,拉萨清真寺有藏式风格,云南景洪、西双版南等地的清真寺又有泰式风格,同心清真大寺是汉式风格,诸多的苏菲拱北又呈现出八卦式风格……

        穆斯林围寺而居是千余年的传统,许多地方建寺首先考虑的是成本,中国穆斯林根本不排斥清真寺古典宫殿式建筑式样,具体什么风格,无关紧要,关键要考虑建寺成本。我们对任何问题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缺乏基层调研大量数据来支撑的某种观点,听风就是雨的下结论,加之单方面的采取极端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的回音,缺乏公众认同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时下,某地方清真寺洋葱头式的建筑似乎打上了意识形态斗争的烙印。有偏见的癫狂公知,如,习五一之流,对伊斯兰诸多成见如水里的沉淀物已固化,拿洋葱头建筑做文章,是阿化的标识,是阿拉伯人思想渗透的结果。经过网上的大肆炒作,洋葱头一夜之间,变成了猛兽,裂变为瘟疫,演化成白骨精。替天行道,斩妖降魔的喷子英雄们,应运而生,刻意的捕风捉影,甚至患上了“圆形”敏感症,全国拉网搜索,圆形柱子、圆形门、圆形盘子、圆形穹顶、汉白玉圆形柱子、盖碗茶杯、风情园里的罗盘、圆形白帽、太阳造型、月亮式样,特别是弯月……都是伊斯兰文化渗透的结果。万幸中鸟巢躲过了一劫,不是阿盟投资建造的,不然,鸟巢鸟蛋岂能完好无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些恐“圆”症新型的神经病患者,已经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


        圆形和穆斯林的信仰原则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圆形本身是无罪的,一旦和某种思潮挂钩,被认定为某种意识形态殖民化的结果,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者们理念外射的标志,其命运不言而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也没有看出什么问题,杜甫的满月飞明镜,也未照出瑕疵,只有感染反华势力病毒的绿苍蝇,践踏国家核心利益、唯恐天下不乱造谣中伤别人者,能嗅到中国的残月已变味!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历史 杨茂平 清真寺

上一篇: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阿卜杜•萨拉姆演讲:科学与信仰
下一篇:郭学魁:《古兰经》与科学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