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真寺纵览
分享到:
2010-01-26 16:29:24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宋代清真寺建筑遗存不多,泉州清净寺仍为完全的阿拉伯式寺院建筑,大门为绿色花岗石砌成,分外、中、内三部分,由四个尖拱券门和两个半圆球顶组成,外部开敞,内部封闭,大拱形门内开小门,愈进愈小;大殿与寺门紧邻,不求对称,殿四壁为浅褐色花岗石砌成。
元代建立前后,穆斯林大量移居中国,清真寺建筑亦突破唐宋时期的地域范围遍布全国,中外史料多有记载,盛况空前。一般外观造型除基本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如现存杭州真教寺和定州礼拜寺后窑殿砖砌半拱无梁殿作法外,开始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木结构体系,出现了从阿拉伯式建筑向中国建筑的过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建筑。至正八年(1348年)勒石的定州《重建礼拜寺记》碑:“……正殿始成。但见画栋雕梁,朱扉藻份,而壮丽华采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之记载可窥其已用木结构形式。
 

    明清两代是中国清真寺建筑的发展期。这一时期中国内地清真寺建筑形式逐步完成由阿拉伯风格向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过渡,到清代,后者几乎成为唯一的建筑形式,而在内部装饰艺术方面中西合璧,更具宗教气氛。中国传统形式的清真寺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完整对称的布局。明末经堂教育兴起后,这种形式进一步加强,讲求中轴线,一般采用四合院制度,寺内最后为坐西面东的主体建筑礼拜大殿,殿前两侧为南北厢房(南为沐浴室,北为教长室、经堂),寺门正对大殿,中以前道相连。部分大寺由两进甚至四进四合院组成,大门、二门、宣礼楼、望月楼、沐浴室、讲经堂等建筑齐全,不论其布局多么精巧复杂,总体上总不离和谐对称。

    其次是木结构的建筑形制。大门采用中国院门制度,门顶为山造瓦覆,形式各异,部分地区寺门之上起楼兼做邦克楼,形制美观。望月楼、邦克楼一般为阁楼式,形式多样,塔楼不同于中国其它宗教同类建筑之处为多改八角形为六边形,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礼拜大殿用大木起脊,一般由卷棚、正殿、窑殿三部分组成,前卷棚为开敞式,窑殿(米哈拉布)在殿后正中,为伊玛目领拜之所,大殿平面布局多样化,一般为凸形,纵深大于宽度;殿顶亦富于变化,多为卷棚顶和歇山大顶及后窑殿亭式多层攒尖顶以勾连搭相连,斗拱飞檐,雄伟壮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屋顶形式在清真寺大殿建筑中均有反映,悬山式和硬山式多为乡间小寺采用;建筑面积较大者多采用歇山式和四大坡式庑殿顶,前者还有单檐、重檐甚至三重檐之分,部分大寺殿顶结构更为复杂,集各种形制于一体,琉璃覆盖,巍峨华丽,如现已不存的山东济宁西大寺由卷棚顶、庑殿顶和两个重檐歇山顶以勾连搭结构组成,面积仅次于故宫大和殿,为中国其它宗教建筑所不可及。

    第三为园林式的庭院处理。或遍植松柏花草,或造假山水池,曲栏廊厅环绕,碑亭悬匾遥峙,……庄严肃穆之余,不失浓厚生活情趣。

    第四为中西合壁的装饰艺术。许多大寺以建筑装饰著称,采用中国传统色彩与技术,以伊斯兰教为原则,形成富有特点的装饰艺术。以彩绘为例,装饰的重点在大殿后窑殿内,以阿拉伯文《古兰经》文为主要内容,用各种色彩和图案极力追求精美,局部观富丽堂皇,但整体观又可增添大殿内肃穆庄严的宗教气氛。由于伊斯兰教严格的一神论性质,清真寺建筑装饰一般不用动物形象,人物形象更属严禁之列,所以不论彩绘、砖木雕刻等均以花木、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字为内容。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门户的开放,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出现了少量溶中阿及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清真寺,用钢混材料。1930年落成的上海小桃园清真寺即为一例。

    1958年宗教改革及“文革”时期,许多清真寺被拆毁,绝大多数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全国各地穆斯林开始修复和重建清真寺。许多新建清真寺直接引用或借鉴阿拉伯建筑形式和风格,为中国建筑增添了新的色彩。这些阿拉伯式建筑以其绿色圆拱顶为显著特征,有的殿顶为一大浑厚饱满的绿圆顶,有的为一大四小一组绿圆顶,有的则中为大绿圆顶,四隅用中国式小阁楼顶,形式多样,各具风采。建筑材料用钢筋混凝土,装饰简洁淡雅。在平面布局上突出礼拜大殿的中心地位,不再刻意追求中国传统中轴线对称制度,更具伊斯兰特色。部分寺配以尖塔式邦克楼建筑,高耸入云,颇为美观。

    新疆维吾尔等伊斯兰民族的清真寺在职能和建筑风格上均与内地有较大不同,更多地保留和采用了阿拉伯和波斯原有风貌。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凡有穆斯林聚居之地,必有清真寺建筑。随着社会发展和建筑艺术的变化,清真寺建筑亦必有发展变化,为中国建筑更添新色彩。
(六)

    中国清真寺建筑历史悠久,它是我国穆斯林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着中国穆斯林历史、经济、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是各伊斯兰民族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各地清真寺的全面介绍和研究,是中国伊斯兰教史和各伊斯兰民族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史学家陈垣先生设想编纂《中国回教志》时,即把“寺院志”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后世学者多有此想法,均因困难重重未能实现。60年代初建筑史学家刘致平教授领导的专题研究小组,对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完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198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共录建筑实例65个,清真寺占51个,引用文献及碑文资料,详述各寺历史沿革和建筑风格,附有大量精美图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在部分建筑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编纂《中国清真寺综览》具有十分广泛和深远的意义。本书将全面反映和介绍中国清真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展示中国清真寺的壮丽图景和文化内涵,以此联络与阿拉伯世界民族宗教的感情,促进对外开放和贸易往来。同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资源,清真寺在时空的跨度、文化沉积的集中性和保存的原始状态上都是其它资源无法比拟的,本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在历史学、经济学、民族宗教学、教育学、民俗学、建筑学、文化艺术等学科中引发出新的研究领域,并有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后,藉此大典使广大穆斯林得以表奉侍主之心,以慰久蕴之心憾,使历代教职人员精心操持之教业载入史册。
中国穆斯林遍布全国各地,大小清真寺2万左右,要全部收录介绍是十分困难的人中国清真寺综览》,共收录清真寺1000座。我们是以表格的形式向各地有关部门和寺坊阿訇、乡老征集材料,揉合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完成此书的编撰工作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没有全国穆斯林的热情支持和踊跃赐稿,要完成此书是不可能的。也正是这种热情支持给我们以巨大鼓舞,使我们有信心将这一工作继续下去,高质量的完成该书的续编。
伊斯兰文化是穆斯林共有的精神财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国伊斯兰文化是我们每一位穆斯林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清真寺 中国 历史 穆斯林

上一篇:穆斯林对麦尔彦的认识
下一篇:怛逻斯之战背景:唐朝支持白衣大食对抗黑衣大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