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分享到:
2010-04-13 18:32:41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以及对民族文化保留的自觉意识影响着外来宗教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关系。从发展趋势看,在两种宗教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二者相互适应、相互包容的程度越来越大,展现了“冲突-调适-认同-融合或共荣”的发展进程。在具体冲突的调适过程中,官方处于间接调整的地位,主要扮演着顺应“民间调适”并对其加以政策规范和引导的角色。

     传统与现代因素共同影响了多元宗教文化的张力。主要表现为:基督教进入民族地区与其他宗教传统的紧张,非本地宗教或教派进入民族地区的紧张,同一宗教内部的张力则大多来自教派关系的紧张和宗教追求上的两极分化,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不同认知也导致潜在冲突的可能。

     在我国民族地区多样性的宗教文化中,共同的信仰并没有使人们成为一个民族,而有不同的宗派的民族也没有分裂。它们是如何基于边界进行对话、交流,同时又可以打破边界,再造边界,这种文化资源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

     宗教文化如何成为社会发展的资本

     “社会资本”是从新经济社会学演化出来的一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概念。近些年,社会资本理论也被引入到宗教学研究领域,并在解释一些宗教现象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可以说是宗教学研究中的一股新鲜血液。宗教可以在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被理解为 “社会资本”。

     在微观层面,基督教作为一个组织存在,可以是个体得到的某种好处,也可以是一种资源性存在。在一些民族中,制度性宗教信仰给了信众优越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具有更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在另一些民族中,制度性宗教信仰却导致了他们对神灵的依赖和等待救赎的懒惰。祈祷可以治病、死后可以上天堂成为一些贫困地区农民选择基督教的动因。

     在中观层面,宗教作为社会资本的中观内涵在一些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社区表现得较为明显。以清真寺为中心所形成的社区结构具有很强的宗教性,创造出了一种可信任的环境,对当地的回族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发挥着信息中心、教育系统、民间学术机构、特殊的经济实体、服务机构、慈善机构等多重作用,成为整个社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但这样的社区往往也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互动中表现出排外性,这就决定了它作为社会资本的活动范围和发挥作用的有限性。

     在宏观层面,与世界性宗教相比较,传统宗教作为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社会肌体之上的根源性信仰,一方面,它作为很多地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为多宗教的共存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较为包容性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它具有的不同包容度也对不同宗教的共处有着一定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传统宗教的更多关注,一些民族群体正在借助传统信仰的发掘增加民族群体的凝聚力,在不断的对外交往中,与传统宗教相关的社会网络得以扩展,也使得它从一种文化性的资本转化为社会性的资本。

      从拥有宗教这个社会资本主体的角度观察,在宏观层面上,社会和国家可被看做是拥有宗教这种社会资本的主体。社会和国家的整个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方面,都对宗教的社会资本身份有所影响。

      多样化的宗教文化是否能够承担起它作为社会资本所应有的这种“非正式制度”的责任,还需要政府管理层面的合理引导与管理。正像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那样,国家不仅能够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来创造社会资本,也能够通过阻止一些事情来减少社会资本储备的消耗。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投资”活动就是通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民族宗教管理政策,促使宗教工作的有序进行,引导宗教作为社会资本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维护有序和谐的社会资本运作空间。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宗教文化 多样性 民族

上一篇:凤凰寺,见证中阿文化交流
下一篇:阿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