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针对“回教人一般文化水准较低”但又难以筹措资金建校舍,还要解决回族子弟入学的问题,他以回族穆斯林的情感,提出了一项希望“以每个清真寺为单位,设一小学”的建议。这一建议符合桂林的客观实际,抗战前桂林几乎无一所回族小学,更谈不上回族中学。为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在抗战期间在西外清真古寺设校复课的成达师范学校的影响和帮助下,桂林及其附近县镇村按白崇禧提出的以清真寺为校址,举办有中阿课程的回族小学。据统计,当时在清真寺举办的小学计有成师的附属实验小学5所,分别设在附近圩镇的六塘、苏桥、大圩、罗锦及潜经村清真寺内。各清真寺自行开办的学校有桂林附近良丰、山尾、旧村、五通和鹿寨以及桂林市内的南门、码坪、西外等清真小学、穆斯林小学,值得一提的还有两所女子清真小学,使不少回族儿童得以入学。白崇禧的“以寺办学”的举措,确是为回族伊斯兰教育办了一件大好事。
故里省亲
抗战胜利后,白崇禧于民国35年(1946年)底,回到故里山尾村。白崇禧衣襟还乡,荣归故里,轰动附近周围几十个村庄。亲朋好友、幼时伙伴相聚,其热闹场面不作细述。首要的是按回族习俗进山尾村清真寺礼拜。山尾寺乃明末清初建造,屋宇轩昂,古风犹存,殿房十余间,南北为走廊,中院有香花异草,天井明朗,空气新鲜。拜后,白府做了“都哇”,摆席“口道”,非常热闹。
从上述白崇禧在桂林与回族伊斯兰的几个片断,可窥见白崇禧作为一个回族穆斯林,曾利用其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为回族伊斯兰事业做了一些工作。例如白崇禧在任国防部长期间,国民党部队调动频繁,白崇禧利用其职权,制作了盖有国民政府国防部公印的牌子,上写“清真寺内,不准驻兵”,悬挂于全国一些清真寺门口。这牌子确实很有威力。部队多不敢进驻,使清真寺免受部队骚扰,保持了清真寺的圣洁。
上一篇:晚清爱国将领左宝贵
下一篇:不辞长作育花人——记撒拉族教师韩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