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民和教育概述
分享到:
2010-06-08 16:53:29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清末宣统时期,民和县有古鄯堡、官亭堡、上川口镇、下川口堡等4所小学堂。到1933年,全县有完全小学4所,初级小学64所,初级女校3所,共有教师228人,学生2363名。此后若干年,没有大的发展。尤其是马步芳掌握全省军政大权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学校数字也曾略有增加,但实际在校学生数与前相差无几,而且浮动性很大,统计数字多不精确。直至解放时为止,据我与几位过去的教育界人士座谈回忆,全县仅有留学生1人,大学生20多人,中等学校(包括初中)毕业生不过100人左右,文盲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

     现从三个方面,将民和以往的教育情况概述如下:

     教育系统隶属的国民学校

     (一)小学教育:1934年到1940年,随着行政区划的扩大,各区、乡陆续成立了官亭、静和、新民、复兴等13所高级小学和一批初级小学。这些学校一般规模不大,学生不多,设备简陋,资金缺乏,教员待遇微薄。当时小学教员的工资,折合银元每月只有三、五元之数,不但不能养家糊口,甚至个人也常有衣食之忧。所以他们常有这样的慨叹:“家有斗合粮,不当猴儿王。”同时,在那粮、款、差、役多如牛毛的日子里,除个别富户外,多数群众处境窘困。因此适龄儿童入学率很低,巩固下来的就更少了。

     (二)女子教育:由于长期的封建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影响,民和县的女子教育非常落后,女孩子一般不入男校,也没有男女生合校合班的想法。可是因为当时教育界一些开明人士的倡导,女子教育的落后状况逐渐有了改变。例如,清末贡生狄思廉和张鉴等人,于1930年在上川口镇东街办起了一所女子小学,并且一直坚持办了下去。又如,唐文秀亦于同年在巴州创办了一所女校。因为他们开了一代风气之先,接着,官亭、静和、古鄯等地也都先后办起了女子小学校。

     (三)中等教育:1938年,从西宁师范学校分建了一所民和简易师范学校,这是民和县解放前唯一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属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校址先借川口新城小学,后于1941年在上川口城外东城壕建筑新校舍。但质量粗糙,十分简陋。历任3位校长,第一任李德渊。第二任陈鹏翧,办学比较认真,成绩尚佳。第三任马晓东,对教学不闻不问,使教育质量骤然下降。学制4年,4个年级衔接。学生很少,只有100多名。1945年首届毕业生仅有8人,但总算为推动地方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师资。

     (四)民众识字:1938年,县教育科在各地办了一些“民众学校”、“民众夜校”、“民众识字处”、“妇女识字班”,每处每月经费2至3元,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既不能解决该项教育经费,更不能收到“民众识字”的实效。因为马步芳蓄意标榜自己,沽名钓誉,他所鼓吹的民众识字,实际上是自欺欺人,徒有虚名。县教育科按期估报人数,领取该项经费就算完事。

     回教教育促进会隶属的学校

     1932年,青海省回教教育促进会派员到民和筹备成立了县回教教育促进会。1936年更名为回教教育促进分会。分会教育长直接由马步芳指派,先后由罗宽、马进兴、马云、马如元、马育英等人担任。在回教教育分会的直接督促下,民和境内的回民地区便纷纷举办了一批促进小学校(回教教育促进会所办的学校,当地群众习惯称为促进学校)。到1945年,计有完小6所,学生390名;初小25所,学生480名。在回教教育促进会成立以前,当地回族中有些知识分子也曾倡导过回民办学,要求回族青少年入学读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如白席珍、马洁诚等人分别于1919年、1921年先后办起了上川口清真初级小学、中棚门回民小学(在马营地区),对回族民族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26年,西宁道尹林竞到马营视察,示意将回民小学改名为同仁小学。当地群众对此也都赞同。
      关于回教教育促进分会所隶属的促进学校,还有一件事顺便谈一下。马步芳借兴办回族教育事业,为其军队培养基层骨干。学校里既有教学班级,也有连、排、班的军队编制。每周军事训练的时间占教学时数的1/3以上,并强制回族子弟入学。因此学生家长对促进学校视若兵营,千方百计设法让孩子逃避上学,有的家长还用金钱雇贫苦人家的孩子去顶替。如果发现回族子弟故意不去上学,家长便要遭到罚款甚至被吊打,所以当地群众便把促进学校称为“捉进学校”了。

     国民党党务系统所办的学校

     随着国民党分支机构在青海各地的建立和发展,也插手教育界,办起了一些学校。民和建县初期,国民党县党务特派员办事处附设有民众学校3所。1931年前后,县党务特派员巨生辉在古鄯主办一所民众识字学校,无固定学制,教材为《党义》,《民众识字课本》。以后,还办有国立官亭小学,旋改为国立西宁政治分校第六附属小学。这所学校的创办实际与朱福南的热心协助分不开。

      朱福南,字海山,土族,官亭人,因为从小当喇嘛,皆称朱喇嘛。曾任班禅九世驻南京办事处处长,国民党中央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他靠着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力量,在家乡捐资办学。1933年从当地招收40名青年学生,带到南京在班禅驻京办事处附设的“西藏补习学校”读书。他还在官亭设立了一处图书馆,藏书相当多,比较突出的有《万有文库》、《大藏经》等书。他多方赞助将官亭小学扩建成为国民党系统所辖的一所小学,经费充足,设备齐全,办得较好。朱喇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位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宗教人士,对发展官亭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是,却为马步芳所忌恨,遭受排挤和打击。这所学校于解放前夕被合并。(作者:余先)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民和 教育

上一篇:南京伊斯兰教研究
下一篇:少数民族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反思篇——龚学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