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的“中正”与“中和”思想对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的影响
分享到:
2012-07-22 17:10:03 【来源:《济南穆斯林》】 点击:


明代,又历经长期繁衍生长,缓慢增长。

清代,使得中国的穆斯林人口数量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仅仅是短暂时间而已,后来又呈现出大幅度下降,损失人口甚多。

迄今为止,伊斯兰教没有在传播范围上发生根本性的扩展,它仍然只限于穆斯林及他们的后裔这样一个较小的圈子内。

(三)中国伊斯兰教“中正”“中和”思想表现之三——和合共生.休戚与共

回族穆斯林.与其他一些土著民族不同——如藏族、维吾尔、蒙古族……,在中国没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它的民族生存、民族发展与汉族紧密相连、和合共生、休戚与共。

长期以来,中国的伊斯兰教“一般不对外传教、广泛地吸收教徒,只是靠内部近乎世袭的方式传之于子孙后代”.谋求“稳住自己的队伍”,“简言之.既不融人,又不外流”。)。伊斯兰教的宗教与文化一直局限于在穆斯林民族中间默默传承.基本上断绝了在中国其它民族群体中扩大影响的任何努力——即使是在伊斯兰教的顺境条件下,穆斯林也尽量保持着克制。

(四)中国伊斯兰教“中正”“中和”思想表现之四——不谋求政治利益

“争教不争国”。中国的伊斯兰教情况大不一样,在今天,它没有中东国家伊斯兰教那样的至尊地位:在过去,它也没有中国佛教那样光辉灿烂的历史。从开始入土中国的阿拉伯伊斯兰传教土.到以后的宗教领袖、上层人土(包括各个教派门宦的教主、老人家),都没有谋求伊斯兰教作为“国教”的政治企图,而广大的穆斯林,更以安居乐业、护持教门为根本,除此之外别无他求。在中国的穆斯林(尤其是回、东乡、保安、撒拉等穆斯林)民族中,素有“穆民争教不争国”的说法,即使是穆斯林在蒙受残酷民族压迫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很多次的穆斯林反抗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但从来没有建立过任何一个旨在公开独立、分裂祖国的割据政权。例如清代咸同年间,云南滇西杜文秀领导回民起义,他本人就明确表示,坚决不称王。西北马化龙亦然,有人建议他乘乱攻打北京,他也予以断然否决。回族穆斯林民族与满族、蒙古族最大不同的是没有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意愿,更没有征服占人数绝对多数的汉民族的意图。

三、“中正”“中和”思想决定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安身立命

伊斯兰教在传人中国以后,处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的包围中.在漫长时间里一直处于守势。同样是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佛教却终究争取不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影响力,还是从至尊的巅峰上跌落下来,无可奈何地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居于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其它的外来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的命运大抵如此。

还有的宗教情况更加糟糕,如袄教、摩尼教甚至象流星一样,仅仅只在中国的大地上划过一道短暂的痕迹以后,便从此销声匿迹。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威力足以融合和同化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相比之下,伊斯兰教确实不具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抗衡的力量,因此它只能在进人中国以后,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强大包围之中,始终处于一种自卑、自守、自保、高度紧张、高度敏感的境地,保族保教已经不易,遑论在中国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

“伊斯兰”的原意就是“和平”,“穆斯林”的原意也是“顺从”,伊斯兰文化在传人中国以后表现出来的明显的低调、比较的不张扬性,正是伊斯兰教的一种面对强势文化、主流文化的自我调适。或许正是这种低调、不张扬的性格,伊斯兰教在传人中国以后,不断地消磨着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戒意,从而得以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终归得以顽强地生存下来,没有招致类似佛教的“会昌灭佛”的命运,更没有招致类似景教、袄教、摩尼教在中国曾经一度迅速崛起,但先后招致取缔、禁止,最终衰落乃至覆亡的结局。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可知中国的伊斯兰教长期以来一直注意自身的不利处境,穆斯林们竭力以亲善的姿态,来设法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

不容否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厚性与包容性也起到极大作用。世居中国的汉族等土著民族人民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汉族等民族人民表现了博大的胸怀,他们以友好的态度,热情接纳了来自西域各国的穆斯林,并在长期的生活中实现了友好相处。这样,伊斯兰教在传人中国以后,便逐渐实现了双向适应——即努力使中国统治阶级、土著居民逐步熟悉、容忍了伊斯兰教的同时,也不断地调适自身.逐步适应了这个原本陌生的环境,以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大地上已经存在了1300多年,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充分表明了宗教与社会、社会与宗教的互相协调、实现和谐共处的原理。

四、“中正”“中和”思想决定伊斯兰教在中国生根

当代伊斯兰教在全球进入一个发展较快,但同是也引发争议较多的一个时期。无论是出于本意也好,抑或是出于无奈也罢,伊斯兰教与主要以基督教白人基要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发生冲突.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关于是否真正形成“文明冲突”,不是本文的要旨。抛开文明冲突这一点,伊斯兰问题、穆斯林问题,是当前全球热点问题,的确不能

否认。穆斯林在巴勒斯坦、在波黑、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其生存境况的确日益恶化。最新的变化是突尼斯、埃及、也门、巴林、利比亚……等地连续出现政局动荡,背后有西方与宗教极端主义组织双重的推手,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形之下,安身立命、和睦相处,是目前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基本态度,这缘于伊斯兰教“中正”“中和”思想的影响。加之在中国长期与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汉族的杂居,回族的文化适应性较强,它或多或少也受到与“中正”“中和”思想相类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中道”等思想的影响,这决定了它在未来中国的生存前景是乐观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包容性,也决定了它的发展前景无限光明。

“文明的交流”,“文明的融通”是必然的、可能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同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文明间的互信”。

根据当今世界格局.大有必要发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回儒对话”精神,推广中国范式,为世界和平提供经验。

(本文系作者在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学术活动“多元视野中的正义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宁夏社会科学院)
--------------------------------------------------------------------------------
注释: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潘世杰博士2011年1月28日致作者的电子邮件。

(2)郭清祥:《对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哲学思考》,载《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3)林松:《北京牛街穆斯林的形态、心态和动态》,载《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第171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4)[法]谢和耐著 耿升译:《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第3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责任编辑:贝贝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 中正 中和 中国回族 穆斯林

上一篇:群众满意的回族好医生——记阳坊卫生院副院长“文明昌平人”夏金生
下一篇:临清市民宗局“六项机制”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