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海南回族古籍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分享到:
2013-03-12 23:33:51 【来源:】 点击:

    杨忠泽,高泽强

 

    回族研究,2000.4

 

    [关键词] 回族古籍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海南回族古籍的整理范围和时限,然后在民族来源、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语言的研究和意义等三个问题上阐述了海南回族古籍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使读者对海南回族古籍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 海南 回族古籍 历史文化 价值



     海南回族,主要聚居于海南省三亚市羊栏镇的回辉、回新两个村,另有少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等市县,人口7100多人,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他们以勤劳节俭、经济发展快、凝聚力强闻名于岛内各民族,而其源远流长的民族古籍,更让人领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昔日历史的辉煌。
 

     一、海南回族古籍整理的范围及时限
 

     海南回族是我国回族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如语言等),使其在我国回族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占有一定的地位。由此,海南回族古籍整理的范围和对象,同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回族古籍相比较,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据我们了解,海南回族古籍可以分成这样的四个部分:
 

    1.口碑古籍
 

     之所以将口碑古籍列入海南回族古籍整理的范围,是基于海南回族千百年来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者,且没有象国内其他地区的回族那样以汉语作为母语,而是操一种国内语言学界称为“回辉话”的语言,这种语言与国内任何一种语言、方言、土语都不同。更主要的是,海南回族有较为丰富的关于他们来源历史的民间传说。如“自阿拉伯至安南至海南岛”的传说、“自马来西亚至越南南部至海南岛”的传说、“自大食至占城至海南岛”的传说、“七兄弟从占城渡琼经商”的传说等。这些传说与汉文古籍、外文古籍相互印证补充,可拓宽人们对海南回族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所以,口碑古籍作为海南回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回族古籍整理中是仅有的。
 

    2.汉文古籍
 

    汉文古籍中有关海南回族的记载,是专家学者研究海南回族最主要、最直接的资料来源,但系统地、全面地开展这方面的整理工作,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始。海南岛作为海上交通要道,早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但作为最早载有回族先民落籍海南岛的古籍,首推北宋李等编的《太平广记》以及《唐大和尚东征传》,其中就有西域贾船遇风漂入振州(今三亚市崖城镇)境内或遭抢劫或被掠为奴婢的记载。此后,载有海南回族的古籍逐渐多起来,如《宋史·占城传》、《宋史·交趾传》、《诸蕃志》、《万州志》、《正德琼台志》、《岭南丛述》、《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琼州府志》、《广东通志》、《崖州志》、《儋州志》、《陵水县志》、《海南岛志》、《海南岛新志》、《崖州三亚里回人之来历》、《琼崖三亚回教》、《广东民族概论》等等。另外,伊斯兰教的汉文经书也应包括在汉文古籍里面。虽然有众多的汉文古籍涉及到海南回族,但它们一致的特点是零散、不集中,查找极为不便,这对今后研究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都很不利。因此,辑录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已刻不容缓。
 

     3.外文古籍
 

     海南回族古籍的外文古籍部分数量不太多,主要有日文、德文、英文等。日文的主要有:桑原骘藏著的《蒲寿庚考》、小叶田淳著的《海南岛史》、金光丈夫著的《海南岛民俗片断》和《胡人之勾》、中山一三撰写的《海南岛的回教徒》和忽那将爱的《海南岛三亚回教徒之人类学研究》等;德文的有:F·夏尔德著的《根据赵汝适的海南岛》、萨维纳著的《海南岛论稿》、史图博著的《海南岛民族志》等;英文的有R·斯文贺和WM·F麦哲斯在1872年的《皇家亚洲协会中国北方学会》上分别撰文论述海南回族的论文,J·卡尔德和B·C·亨利也先后在他们关于海南岛的论著中提到了回族的情况,美国基督教传教士香便文刊布的《岭南》一书也谈到海南岛的清真寺和回族,还有白保罗的论文《海南岛的占城移民》等。此外阿拉伯文经典,这也应算在外文古籍范围里。目前能够见到和了解到的记载或论述到海南回族的外文古籍仅这些。据说还有法文等,但未见到原文,也没有见到汉文译文。
 

    4.文物古籍
 

     文物古籍相对海南回族来说,称为碑石古籍更为贴切一些。80年代初,广东省政协民族宗教组和广东民族研究学会联合组织了一次对陵水县、三亚市的海湾地带古代墓群的调查考证,从而揭开了海南岛南部濒海沙滩伊斯兰古墓群的秘密。这些古墓群一共有5个,属陵水县境内的有福湾墓群和干教坡墓群,属三亚市境内的有梅山墓群、大蛋墓群和番岭墓群。每座墓旁边都立有珊瑚石制成的墓碑,碑上雕有碑文和图案。碑文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意义多为:万物皆要毁灭,唯有真主永存;有些是颂扬真主或标明死者死亡的时间,图案多为花朵和“生命树”。据有关学者研究,这些穆斯林墓葬的形制和用珊瑚石作墓碑的习俗,直接源于东非和阿拉伯半岛,其年代比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一带的穆斯林墓葬还要早一些①。这些墓碑在50年代,大部分被当地人挖去烧石灰,存下来的已不太多,文物价值越来越高。此外,在今回辉村清真古寺右壁,有一块《正堂禁碑》(清乾隆十八年立),是当地至今发现的唯一用汉文刻记并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碑文记述了当年羊栏回族蒲儒嵩等人与汉族徐翰为争执海面渔业之权而打的官司,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回族的经济生活。由此可见,文物古籍对研究海南回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是不可缺少的。
 

     5.古籍整理的时限
 

     1986年,“九省市自治区回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协作会议”在银川市召开,会议决定:回族古籍整理的下限为1949年。若按这一标准来衡量海南回族古籍,海南回族古籍的内容和数量就显得非常单薄,很多重要文献资料就会被排除在外。为此我们认为,海南回族古籍整理的下限应适当放宽,且以1950年为下限比较适宜。主要的标志是:1950年5月1日,海南全岛解放,回族人民与全岛各族人民一起获得了新生,回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也于此形成了“分水岭”。第一,在此前,回族人民处于前资本主义的社会;此后则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第二,在此前,回族人民倍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有不少难于解决的民族歧视、民族隔阂、民族矛盾等复杂的社会问题;此后回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第三,在此前,回族人民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纽带;此后回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获得跨时代的飞跃,传统文化中大量地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内容,现代科学文化因素增多。定这样的时间下限,海南回族古籍整理范围,就可与回族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吻合,利于人们在阅读回族古籍、了解回族历史文化的同时,了解回族社会的发展过程。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海南 回族 古籍

上一篇:海南回族教育今昔谈
下一篇:庄景辉谈陈埭丁氏宗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