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景辉谈陈埭丁氏宗祠
分享到:
2013-03-18 00:45:11 【来源:】 点击:

     庄景辉: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主讲的课程有: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方法、文物法规与管理、海外交通史迹。

 

  宗祠,亦称家庙、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之所在。民间的祠堂与天子宗庙同源而异流,是在西汉时发达起来的。“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初期的祠堂,建于墓地之上,称为“堂”,而“祠”是对祖先的一种祭祀的名称。到了宋代,理学盛行,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关乎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豪姓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后来把这种附于“正寝之东”的祠堂搬到居室之外与住宅相分离而成为独立的“家庙”,则是从明代才逐趋普遍的。“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祭祖作为家族的重要活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祠堂成了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陈埭丁氏回族,聚居于晋江市陈埭镇的江头、岸兜、溪边、四境、花厅口、鹏头、西坂七个行政村,有回民两万多人。据《丁氏宗谱》记载,一世祖节斋,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自姑苏货贾于闽泉,卜居郡城文山里。至三世硕德于元代末年率子丁善举家迁居城南二十七都陈江雁沟里,即今之陈埭。七个世纪以来,丁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晋东平原上繁衍生息,开基拓业,发展成了被誉为“万人丁”的大姓巨族。坐落在丁氏肇基之地岸兜村的“丁氏宗祠”,是陈埭丁氏回族形成、发展、兴盛历史的写照,其以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而著称,1991年3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肇建年代

 

  追溯丁氏宗祠的历史,最早提出建祠的是三世祖丁硕德。明万历二十八年 (1599年) “赐进士榜眼及第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前吏部左部侍郎兼侍读学士眷生黄凤翔顿首拜撰”的《重建丁氏宗祠碑记》云:“三传至硕德公,徙居陈江,遗命诸子,即所居营祠焉。”1丁硕德,即丁夔,字大皋,生于元大德二年 (1298年),卒于明洪武十二年 (1379年),是丁氏迁居陈埭之肇基者。丁硕德在临终之前留下要儿子们在所居之地建立祠堂的遗嘱,并非偶然。丁氏一世至三世单传,三世硕德刚满周岁祖父丁谨(字慎思,号节斋,1251—1298年)就去世了,八岁时父亲丁嗣(字衍宗,号述庵,1273—1305年)又不幸逝世。当年硕德的母亲陈氏(謚顺正)25岁,祖母陈氏(謚大娘)51岁,三口之家,“顺正妣所处为艰,当元季仳离之际,舅殁姑老,絜八岁之孤三世一身,鞠育以底于成”2,丁硕德在母亲和祖母的抚养、教育下长大成人。“硕德公商贩于外,往来苏、泉之间”3,继承父祖以做生意为业,至晚年积攒了一定的财富,藉着小康家境,其儿子丁善(字彦仁,号仁庵,1343—1420年)与同处城南的邻居,“系出泉南右族宋永春开国男少师公夏之六世孙”庄淑懿联姻。然而,元代末年,泉州爆发了“亦思巴奚”战乱,这场为争夺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势的战乱,肇始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息止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前后持续了10年。前5年义兵万户赛甫丁及其同类阿迷里丁叛据泉州,“民被荼毒”,后5年市舶司提举那兀纳和蒲氏发动兵变,称雄兴泉,“大肆淫虐”,紧接着又是元将陈友定讨伐叛军,“凡西域人尽歼之,胡发高鼻有误杀者”4,使泉州这座称盛一时的国际都市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战乱使泉州生灵涂炭,海外贸易凋敝零落,色目人纷纷逃往海外或徙避他乡。丁氏一家出自庄淑懿的建议,以她对丁善“丈夫当自营一方,括地力所出以长赀产、充贡税,即进不能效古人输助边饷退亦不能为素封,安能向市廛混贾竖,规规逐微息耶?”5的劝说而因应时局做出抉择,迁出泉城,“植业于城南之陈江”。入明以来,在大汉民族主义政策和排外风潮的影响下,尤其是泉州地区汉人因元末兵乱的蹂躏而对色目人所产生的怨恨心理和反抗情绪,使得回回倍受歧视。从回教之色目人,在明代虽入编户,然被视为“棼乱我族类”者,而“色目之道,夷狄之俗”则被当作是弊端6。因此,失去了元代那种优越社会地位的色目人,不仅纷纷避居乡下,而且改换姓氏,隐居不名,以图生存。八世丁仪在《族谱序》中述及丁氏家族之历史云:

 

  相传有始祖讳谨者,往年贾于泉中,因卜居于城南隅。传至三世祖讳夔者,植业于城南之陈江二舍许,因而迁居,子孙相传,隐伏耕读于其中,力行为善,咸知自远于法而保其家,故其属日以蕃。7
 

     丁仪所记丁氏“隐伏耕读”于陈埭,以“远于法而保其家”的情形,揭示了当年回回避难隐居的历史事实。丁氏回族迁居陈埭后,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得不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来历,以二十七都占籍为帖,“惟笃实躬行,济人及物为家法”8,在广袤的汉族社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丁硕德之所以在去世前遗命诸子所居营祠,不能不说缘起于其非同一般的家庭处境的影响以及从小接受来自祖母和母亲的汉文化熏陶。把丁氏宗祠的建立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显然对丁硕德建立祠堂祭祀祖妣尽其孝道的“营祠初衷”有一更深层次的理解。

 

  丁硕德有四子:曰泰、曰善、曰实、曰朗。泰殇,实于父卒后没几年相继去世,朗为“芽之旁出者”。因此,在丁硕德之诸子中,能遵“遗命”而完成其宿愿的只有次子丁善。丁善“为人倜傥志大,以才略雄于里中”,为后世子孙尊为“光前裕后之列祖”9。丁善确不负父望,在他手头创建了宗祠。丁启濬(字享文,号哲初,继号蓼初,1569—1636年)《三宗祀议》述及宗祠云“仁祖拓基启宇”,正是记载了这一事实。但是,丁善建祠的具体时间,却不见有明确的记载。由丁硕德“遗命”到丁善实施所界定的时限看,宗祠是在丁硕德去世的洪武十二年以后至丁善在世的永乐十八年 (1420年)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建造的。不过,这期间发生的“丁善坐诬”案,给宗祠的建设带来了影响。《府君仁庵公传》记载:

 

  时海内甫定,尚袭蒙古色目之旧。里社好为白莲会,摇惑众志,官虽厉禁犹弗戢。有司廉公行谊,使纠于乡。公发岸沟诸党触禁,白请以官治之。新令方严,而犯纲者众,致狱岁久不决,奏下刑部,逮公与诸党至京,连及公之长子俱系狱。10

 

  因请官府治白莲会,丁善及长子妈保(字世隆,号毅庵,1366—1431年)遭监禁。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哪一年出狱的,谱载不详。《诚斋府君传》云,次子观保(字世孚,号诚斋,1369—1436 年)“至京击登门鼓,陈奏天子,伸明父冤,明太祖亲览其表,……遂赦公之罪,……父子踊跃归家团聚”11。何乔远记诚斋“出仁庵公难于燕”,其“年甫十五”12,若据此推之,诚斋生于洪武二年 (1369年),丁善出狱当在洪武十六年(1383 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一年妈保才刚18岁。《二庄孺人传》云,淑懿在丈夫和儿子逮系京师时,“门内事无钜纤,督仆力持,数载有隆无替”13,可见父子两人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好些个年头。假如是洪武十六年出狱,入狱的时间显然是在这几年以前,那时妈保尚未成年,是不会“俱系狱”的。那么,丁氏父子遭捕入狱的起止时间究竟是在何时,考之甚难,不过可据以下三点推其大概。第一,妈保有三子,长子守一生于洪武十八年 (1385年),次子亨仲生于建文二年 (1400年),三子亨叔生于永乐三年(1405年),长子与次子的年龄相差15岁,这很可能是因妈保在此期间遭系狱而造成的。第二,丁善请官治白莲会,“按法奏十人以上大罪不实当论死,而诸党扬扬然得志,谓公父子当系死狱中”14,观保于是于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在鹿园向潘粪扫买地“开作生坟”15,无疑是出于以备应急安葬这一考虑,说明此时丁善还在押狱中。第三,谱载观保“年甫十五,间关八千余里”,“往京陈奏天子,救父回家”16,此乃15岁孩子之所为,是很难想象的。但有一点值得联想的是,诚斋上京伸明父冤,在年龄上似有出入,而事情则是有可能的,他应该得到了其母舅庄兼才的支持。庄淑懿的弟弟庄兼才,“洪武丙子(二十九年,1396年)应天举人,丁丑 (三十年,1397年) 联第进士,授行人,升刑部主事,历郎中,凡谳狱未平者,悉取正焉”17。诚斋之所以能“脱父厄”,应与身居刑部主事的庄兼才不无关系。

 

  见如上述,大致可以推知,丁善及长子遭系狱发生于洪武十八年以后,出狱在洪武三十年左右。这一推断,与丁善“归,犹十数年,老于家,寿终七十八”18,去世于永乐十八年的记载正相吻合。这样一来,宗祠的营建,只能是在丁善出狱后的事。丁善及长子虽坐诬逮系京师,但由于妻子淑懿的致力操持, 使“家用益饶”19的家庭经济并没有因之而遭受多大的挫损。丁善还曾于永乐七年(1409 年) 买“房屋大小五间及山地一亩”“为业”20。其遵父命“拓基启宇”创建宗祠,也应是在永乐初的这一时候完成的。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则故事,有道是丁善的三子福保(字世章,号英杰,1375—1432年)从小牧牛,天天抱牛犊过沟放养,日久如故,隨着小牛的逐渐长大,福保因此练就了过人臂力,某日赴打擂台,过招数回合不下,急得妻子施氏在台下大叫“抱牛”而提醒了他,于是福保奋力将对手抱起抛之下台,得胜后即拆擂台杉木搬运回家建宗祠。“五世祖英杰公拳术冠闽,赴省擂台得胜”21之传说是否属实有待稽考,但事件当发生在福保青壮年时期的永乐间,这无疑为丁氏宗祠的建立时间提供了又一佐证。

 

  值得一提的是,九世丁自申(字鹏岳,号槐江,1521—?年)撰《二庄孺人传》,对“大宗祖仁庵府君之配”淑懿“大造于我家”,有功于丁氏家族给予很高的评价,盛赞“自古家之兴,非特一丈夫之力也,盖必有内助焉”22。淑懿孺人“自归仁庵公,即斥纨绮服寒素”,但汉族的传统观念却给家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当“庄祠毁于火”,淑懿“载少师以下木主别祀私室”23,她那根深蒂固的崇祖意识,必然给仁庵以深刻启导。丁仁庵遵父命而创建宗祠,不可忽视庄淑懿积极推动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庄景辉

上一篇:试谈海南回族古籍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下一篇:当代中国阿訇不能不思考的五个关键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