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景辉谈陈埭丁氏宗祠
分享到:
2013-03-18 00:45:11 【来源:】 点击:

     三 建筑特色

 

  丁氏宗祠位于陈埭镇岸兜村,其坐落地点是丁善遵父命“所居营祠”的“所居”之处,即丁硕德举家迁徙陈江时居住的地方。《聚族说》记载:

 

  吾之有陈江也,自祖硕德公者,元至正自城南而迁焉,笃生仁祖,大造于我家,始至,居于雁沟乡东南之偏,宅舍孔阳,门植双榕,面揖宝盖,遙负三台,东则大海汪洋,鹧鸪诸山奋若龙蟠;西则紫帽罗裳,森然耸峙,海滨之佳处也。53

 

  宗祠石柱楹联云“世祀卜陈江营祠自昔仍初地”,其山川大形、龙脉气势,正如《聚族说》所描绘,真可谓“海滨之佳处”。过去宗祠东南面海,滩涂万顷,海潮至其下54;门迎宝盖,名山峙南,基址与著名的宝盖山姑嫂塔垂直相对,虽然今天的地理环境有了巨大的变迁,但可以想象当年那种“祠结东偏红日近,门当南向宝山高”55的美丽景色。

 

  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体以廊院式组织,即以回廊围合成院,采用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以砖、石、木构造。这种前前厅,后后殿,中间偏后置设主体殿堂,东西廊庑回围的布局形式,明清以后的建筑渐少见用,也不同于闽南当地民居的庭院布局。宗祠中轴线自南至北为泮池、门埕、前厅、前庭院、中堂(主殿)、后庭院、后殿,除泮池外,南北长49.24米、东西宽21.38米,总占地面积1052.75平方米。泮池为人工挖掘的半圆形水池,位于门埕之前。泮池源于风水术追求的环境理想模式,《阳宅十书》云,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泮池即宅前被称为朱雀方位之污池,一般在学宫、寺庙、祠堂或大型民居建筑前均辟有这样的水池。泮池和门埕绕以围墙,与前厅主体墙壁连接,门埕以石板平铺,两边各开设一门。“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宗祠”碑,竖立于门埕右侧。

 

  前厅建筑置于0.95米高的台基上,屋身面阔21.38米一分为三,两侧厢墙为白石裙墙红色封砖,各置一个方形青石透雕“螭虎窗”,饰以盘龙、花草和历史典故图案,精雕细琢,堪称佳作。中间入口处内凹一个步架的空间,闽南将此凹形空间称为“凹寿”。前厅为四檩屋,采用穿斗式梁架,梁与梁间用圆柱相接,显得典雅精致。共三排柱子,步口廊处,四根石柱,内侧两根圆形,圆形柱础,外侧两根方形,方形柱础;门扇间四根为圆形木柱,门扇内略去中间两根,只留外侧两根方形石柱。前厅三开间,中间较大,设正门,左右两开间各设一门,“大门及东西厅门,惟春冬及讳晨大开,常时关闭,不许擅自开放”56。红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额,高悬正门楣上方,字迹苍劲,熠熠生辉。前厅左右廊心墙上对应各嵌砌两幅石雕,左边前幅上镌题“洛水”、中阴刻山石修竹、下浮雕花鸟,右边前幅上鎸题“文山”、中阴刻瑞兽修竹、下浮雕花鸟。左右两边后幅分别鎸刻“贻谋”、“绳武”,以及光绪十五年(1889年)冬“裔孙廷兰敬题”的诗两首:

 

  洛水宗风庆最长,分支卜筑陈江乡。
 

      二千石后宏垂裕,五百年前此发祥。
 

    旧说双榕门外植,今仍一塔岭尖望。
 

    谱称计部规模远,愧乏涓埃象肯堂。
 

    一番考筑一番新,喜得聚书有达人。
 

    豹蔚龙骧群競爽,凤毛骥子齐拖坤。
 

    堂开三孝悬旌额,国赖孤忠能致身。
 

    况复乡贤孙继祖,增光俎豆重千春。

 

  诗词石刻镶以缠枝花砖雕边框。盘头亦称“水车堵”,堵内用泥塑作为装饰。前厅为硬山燕尾脊顶,分为三段,中段抬高,两侧加垂脊。这种将正脊分成三段,中间高两侧低的屋脊作法,闽南称为“三川脊”。

 

  前庭院开阔,条石铺就,以10×13米的大尺度,成为宗祠内的主要活动场地。

 

  中堂是宗祠建筑群的中心建筑,台基高0.37米,面阔9.72米、进深14.26米,室内铺设红砖,地坪比门厅高。其尺度与形制是宗祠建筑中的最高部分,整体结构为十一檩屋。入口处内凹一个步架空出为廊,两则山墙保留为廊心墙,使入口的廊呈半围合状,这种作法在闽南建筑中较为常见。整个大厅共有四部梁架,与山墙相接的采用穿斗式,六根柱子伸到屋顶,与檩条相接,横梁直接与柱子榫卯,成网格状结构。明间部分的梁架则采用抬梁式,两根金柱之间承托一根七架梁,梁上接两根筒柱,再承托一根五架梁,以此类推。内金柱与后墙之间承托一根架梁,梁上接两根长形筒柱,筒柱上放置檩条及弯曲的望板,望板与屋顶之间再放一根檩条,构成整个梁架。大厅的进深区分为三个空间:一入口的前廊;二前后金柱之间的祭祀、礼仪场所,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这里举行;最后内金柱与后墙之间设神龛,是丁氏宗族供奉列祖列宗考妣神主的地方。除了进深方向的三段式,在东西方向也分为三开间,中间大,两边小。在这样的九宫格分区中,四根金柱围合的空间是最神圣的中心空间。中堂墙体,用白色花岗岩条石为地基,条石上红砖错缝垒砌,墙面上部以前后屋沿为直线砌一道凸出的水平线条,被称为“鸟踏”的线条用两层砖叠砌而成,上层砖平砌,下层砖的断面切成半葫芦状作为装饰。山墙与屋顶相接处是彩色的博风带,山墙头饰有“鹅头”,用灰泥堆塑彩绘的图案花样很多,丁氏宗祠的鹅头饰以祥云彩卷,取富贵吉祥之意。廊心墙正面墀头上部凹入,放置石雕小狮子,这种俗称“憨番怡厝角”的做法用于驱邪避凶,护佑平安。中堂廊心墙上装饰与前厅相似,亦镶嵌有四组青石雕刻,除历史典故、山水花草外,有“敬录雁水公诗词石刻”:一为《本意?渔夫词》“坐占鸥沙香饵垂,一竿春水碧琉璃。风澹澹,日迟迟,闲看蜻蜒立钓丝”;一为《村居诗》“民风饶太古,何必说逃秦?山色隨时换,溪花自在春”。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楣上方的木雕以及廊心墙的石雕阿拉伯文组字装饰,特别是镶于正门门楣上方中央用阿拉伯文字组绘而成的鸟形图案木雕,传说是伊斯兰教“祈求真主赐予吉祥与安宁”的“吉祥鸟”57。

 

  后庭院较小,进深3米,红砖铺设地面,在中堂与后殿的两幢建筑间显得有些狭窄。紧贴中堂后壁中央,竖立着“旅菲清真五姓联宗总会理事长、菲律宾聚书丁氏宗亲会理事长、二十三世裔孙木德薰沐拜撰,二零零二年岁次辛巳腊月 日立”的《重修丁氏大宗祠碑记》,以及“陈埭丁氏宗祠修建委员会、陈埭丁氏宗祠修建工程监督委员会”石碑。

 

  后殿是整个建筑群的结尾,与中堂构成“前朝后寝”。后殿台基高0.26米,室内地坪高过中堂,整座宗祠自门埕、前厅、中堂、后殿分三个阶层逐次增高,蕴涵着宗族“蒸蒸日上、步步高升”之意味。后殿面阔三间,左右两间较小,与回廊等宽,梁架部分与中堂结构作法一致,但规模变小。后殿为八檩屋,七架带廊式,其中后墙上的檩条以墙代替,实际只有七檩,与中堂不同的是,后殿的四根檐柱齐全,中堂省略以扩大空间。后殿的装饰构件从简,正面金柱间一溜的双扇柳条门,两侧面与回廊相接,后墙条石基础、红砖砌墙,屋顶作法为三川脊。后殿安放一世祖丁节斋等汉白玉塑像,以及为2002年重修宗祠捐资5000元以上者的影雕肖像。

 

  回廊在东西两侧,连结前厅与后殿,近后殿处两边各开设一侧门。梁架为五架抬梁式,共有方柱、圆柱48根。向内一边敞开,外墙同为白石裙墙红色封砖,与前厅和后殿连为一体。丁氏宗祠的这种前前厅,后后殿,中间偏后置设主体殿堂,东西廊庑回围的布局形式,明清以后的建筑渐少见用,也不同于闽南当地民居的庭院布局。采用廊院式建筑,使宗祠整体布局构成汉字“回”字形,尤有意思的是后殿东北削角砌筑,使回字口部更与汉字书法转角顿笔象形,这也许是丁氏回族把强烈的民族意识融入宗祠建筑形式中的最好体现。

 

  丁氏宗祠建筑的小式作法亦多具有其独到之处。

 

  木作。宗祠的前厅、中堂和后殿使用杉木门、柱、隔扇,中堂与后殿使用柳条门。为了放大正门的形象,增强大门的气势,在正门两旁各加了一扇余塞板,中堂与后殿的余塞板亦作成柳条门的样式,前厅的余塞板则以镂雕螭纹宝瓶图案的窗格装饰,取其“平安”之意。前厅正门门楣上雕刻有圆形的避邪“门印”,斗拱、雀替,以瑞兽、花鸟、人物为雕饰,作工精细,彩绘艳丽,栩栩如生。宗祠内木构架和隔扇的油漆绘画,以黑色调为主,即民俗称“红宫乌祖厝”之作,凸现庄严肃穆之氛围。

 

  砖作。宗祠建筑的外墙,以花岗岩为墙裙,上部分用红砖砌筑,用红砖作为墙体建筑材料,流行于闽南、粤东及台湾地区。这种在闽南称为“烟炙砖”或称“雁只砖”、“颜只砖”的红砖,以稻田中的泥土为原料,用松枝烧制,色泽艳丽,规格平整,质地极佳,表面留有堆码烧制时自然形成的深浅色泽纹理,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丁氏宗祠采用不同规格的红砖,以各种拼接手法,砌筑出多样化的外墙“壁堵”形式,并以砖雕花草图案装饰廊心墙,颇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石作。以花岗石为建材,既防潮防蚁,又坚固耐久,闽南建筑普遍采用,特别是暴露在外的构件,多用石材而为之。丁氏宗祠的建筑基础、裙墙、埕坪均石作,前厅、廊庑的多数柱子亦如是。廊心墙镶嵌石雕装饰,平雕、镂雕、浮雕技艺精湛,山水花草、瑞兽人物题材丰富多彩。石柱分圆形、方形两种,没有雕饰成龙柱、花鸟柱、蝙蝠柱等,保留了原始质朴的形态,柱面镌刻楹联。柱础则花样较多,可分为扁球状,瓜瓣状和方形等几种样式。扁球状柱础雕饰花鸟、方形柱础雕刻吉祥如意图等纹样,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裙墙石砌方法分有两种,宗祠两侧外墙采用条石表面不打磨,平置叠砌的“磉石”作法;前厅两边的花墙采用的则是“堵石”砌法,即将石材凿切成板状,表面打磨,竖砌成“堵”的块面。花墙台基用长石条作“柜台脚”处理,脚端雕成象鼻状或“雌虎吞脚”等,给人一种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稳定坚牢、不可动摇之感。

 

  泥作。宗祠的屋面铺盖筒、板瓦,筒瓦的端部封瓦当,板瓦末端置滴水。屋脊彩绘,以蓝白为底,描画花鸟螭纹、人物字画等图案。正脊均采用燕尾脊,并在脊上加灰黑色陶制吻兽作为装饰,立于脊端,民间亦称“泥虎”。前厅垂脊末端的泥塑,有的饰以卷草,使戗脊头增加弯曲变化,美称“草花”或“凤尾”;有的雕饰瑞兽、人物,用于镇邪、祈福。翘首仰望,宗祠屋面的精巧泥作,舒展欢快,赋予人们无限的遐思与想象。

 

  丁氏宗祠,以其营造有度的恢弘规制,装点适宜的平实修饰,彰显着它那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庄景辉

上一篇:试谈海南回族古籍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下一篇:当代中国阿訇不能不思考的五个关键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