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景辉谈陈埭丁氏宗祠
分享到:
2013-03-18 00:45:11 【来源:】 点击:

    六 宗祠功能

 

  宗祠系祖先栖神灵之宅,子孙追孝思之所,作为血脉崇拜的神圣殿堂,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是“敬宗收族”。宗祠是实现宗族整合的标志,对于供奉在宗祠里的列祖列宗的崇拜,成了巩固以共同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关系的纽带。

 

  丁氏宗族,自陈埭开基,“其生于斯,长于斯,住族于斯者”,由“鼎立三房”继而“十房析居”102,云礽振振之盛昭,族属绵绵而无间。然而,随着“业日以拓,族日以大”103,发挥宗祠的敬宗收族的作用,使“族之人会统于一,庶不至涣散而乖离”104便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丁自申在宗祠于嘉靖间遭兵燹后极力倡导重建以不至于“泯宗”的事实,把不建宗祠即将泯宗联系起来,就是对宗祠重要性的最好诠释。宗祠的这一作用,不仅内在,而且外延。丁氏族人“聚处踰二百有余年,无远出而他徙”105,但自明末清初以降,外迁异地他乡者不为少数。据调查显示,移居省内各地的有晋江的东石和安海、石狮的蚶江、惠安的崇武、同安的陈塘、南安的官桥、永安的西洋、大田的前坪和均溪、平潭的中楼、福清的大浦、福安的黄儒、霞浦的高店、福鼎的秦屿等,省外的有浙江的苍南和温州、台湾的鹿港和台西,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海外的有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这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于种种的原因而迁播海内外各地的族人,宗祠是他们追寻“摇篮血迹”的地方。早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族谱就有“住居温州”的“十三世万庆、万乘兄弟从浙江总督标下中营中厅来泉援剿协防,陈埭筑寨,到祠谒祖”的记载106。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子姓以祠而为归”的现象愈加多了起来,有几件具有特别意义的事情是值得记述的。

 

  菲律宾是陈埭丁氏族人侨居海外人数最多的国家,在马尼拉除“旅菲清真五姓(金、丁、马、白、郭)联宗总会”外,还成立有“菲律宾聚书丁氏宗亲会”和“旅菲晋江陈埭同乡会”两个以陈埭丁氏族人为主体的华人社团组织。菲律宾聚书丁氏宗亲会会所厅柱楹联“菲岛开族源陈江一脉真传毋忘桑梓,聚书发祥振家声百代盛衍无忝宗风”,道出了与祖籍的渊源关系和文化认同。1985年6月,菲律宾丁氏宗亲以爱国侨领丁魁梧为团长,丁木德、丁晋朝为副团长,第一次组团返乡探亲谒祖。回族事务委员会精心安排祭祖、参观,热情接待,同胞亲情给“回乡探亲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7年11月,在籍宗亲组成以丁显操为团长的庆贺团,应邀赴菲律宾参加旅菲清真五姓联宗总会成立35周年庆典活动,进一步密切了菲律宾华侨与祖籍陈埭之间的宗亲联系。此后,旅菲宗亲又多次组团返乡祭祖,参加各种宗族事务活动,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宗祠重修,菲律宾宗亲踊跃捐资,共襄斯举,旅菲清真五姓联宗总会、菲律宾聚书丁氏宗亲会董事长丁木德热心桑梓,独捐人民币30万元,备受族人称道。

 

  丁氏族谱记载,清代以来或“以家计东渡”107、“出住台湾”108、“在台开基”109,或“经营台郡”110、“贾于鹿港”111,或“台湾学”112、“入台庠”113,有不少族人移民到了一水之隔的台湾。据人口统计,现有丁氏宗亲两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岛内的云林、彰化、嘉义和台北等县市。十八世丁朴实于乾隆末年往台湾经商,家于鹿港,子丁克家相继东渡以承基业。未几,克家兄克邦之子丁文栋复居于鹿港经营,生意盛极一时。至二十世丁寿泉于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家声日振,发展而为鹿港的著名绅商。他们编修族谱详细地记录“木本水源”之宗支世系,亦曾“回家娶室”、“回家谒祖”、“重翻起盖”祖厅114,然而由于政治藩篱的阻隔,中断了长期以来一直与祖籍保持的密切联系。云林的台西有丁氏人口近两万人,是台湾岛内丁氏人口最集中的聚居地,今光华村十张犁祖厝供奉有“四世祖考仁庵公神位”,但丁氏何时徙居于此,不见明确的文字记载,甚至连祖墓碑额上镌刻“陈江”是大陆的什么地方,也不为人们所知道。1993、1994年,笔者两度应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邀请赴台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并合作从事为期两个月的“陈埭丁氏宗族的发展及其移民台湾的研究”的课题调查,引起了当地丁氏宗亲的高度重视,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祖籍在大陆、衍派在台湾的海峡两岸丁氏的血缘关系,加深了祖籍观念和认同感,纷纷表示将组团到大陆寻根谒祖115。继解放前夕(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晋江县长丁维禧于1988年5月偕夫人在香港丁子对等宗亲陪同下回家乡探亲谒祖之后,1995年9月,以台西乡小学校长丁东德为团长的“台湾丁氏宗亲华南寻根之旅暨乙亥秋尝祀祖团”一行28人抵达陈埭,宗亲们以盛大的场面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在丁氏宗祠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衍居台湾及在籍合族子姓,聚集一堂,丁东德以“主礼人”之身份率大家谨具清香鲜花,向始祖节斋公暨列祖列宗考妣昭告祭拜116,洋溢着血脉相连、亲情共融的热烈气氛。1997年11月,以丁显操为团长的访亲团一行5人应邀到台湾,在台西、台北、鹿港、台东等地拜访了移居台湾的丁氏宗亲,促进了两岸宗亲的沟通与了解,表达了和平统一的共同愿望。

 

  无论是菲律宾华侨,还是台湾的同胞,寻根谒祖,宗祠祭拜,唤起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产生水源木本的归属感,因世代增加、地域分离而逐渐淡化和疏远的同宗族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藉此得到了加强,增进了宗族群体的凝聚力。

 

  改革开放后致富的陈埭丁氏宗族,对于历史上迫于生计出外谋生而在当地定居繁衍的族人,赈济解难,义不容辞,表现出同胞手足、亲亲相惜的包容情怀。1985年8月,平潭县遭遇历史罕见的强台风袭击,当地族人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回族事务委员会发动七个回族村捐资15000元、大米两万斤和衣物数百件,赴灾区慰问宗亲117。1990年3月,平潭族人筹资建造的一艘280吨位的轮船在运输途中不幸沉没,船员10人无一生还,损失达72万元,得悉消息,回族事务委员会立即募集48000元前往救济,安抚罹难家属118。福安黄儒村地处深山僻壤,聚居丁氏回民1000多人,对外交通十分困难。回族事务委员会于1992年4月组织七村村长到实地访问考察,捐助人民币5万元,帮助修建一条与山下公路连接的便捷通道,大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119。

 

  陈埭丁氏“族属之大,子姓之蕃,其间不能无富贵、贫贱、强弱之不齐”,但“彼虽贫,与我同宗也,必不忍以富而相呑;彼虽贱,与我同祖也,必不忍以贵而相凌”,这种“亲亲之心油然生”120的共同血缘意识,超越时空的距离,在“喜相庆而忧相恤”121的依存与互动中,加强了宗族群体的维系,呈现出一派从未有过的团结向心的局面。

 

  一是“纠宗绥族”。宗祠是正俗教化、宣传祖训族规、处理宗族事务的场所,甚至成为宗族中的司法公堂。

 

  在族人的心目中,入祀宗祠的祖先总是最完美的,人们往往把对有功有爵的列祖列宗的形象塑造,与纲常礼教相结合,鲜明地宣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人文价值取向,并化为遵行不悖的“家规训戒”。通过严肃的祭祀礼仪,让后世子孙崇敬仰慕祖德,着力效法,奋发思进,而违背祖训,便是不孝子孙,不遵族规,也就玷污了血脉。因此,崇拜祖先,便有了道德规范和伦理教化的作用。特别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辟宗祠为学堂,“系子孙读书之,不许闲人喧哗、游戏及暑天夜睡”122,读书子姓参加祭祖并“另行恭拜”123,“有能登科第者,向公领坊匾银四十大圆,入泮者领花红银四大圆,乡试者领赆仪一圆”124,以奖劝后学,努力求取功名,光耀门楣。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族谱中看到那些因“蹙从叔至死”、“从倭为戮烧毁宗祠”、“不孝致姑饿死”等犯下“通族共愤之”的不良行为的族人,受到“名削不表”的严厉惩处“以垂戒后”125。利用敬祖尊贤手段,训戒族人循规蹈矩,忌恶扬善,寄托着对后代子孙的厚望。前面述及,当清代初年出现“子孙罔忌,过庭鲜诗礼之训,入庙无尊敬之思”的那种“有乖祖制,殊失礼仪”的状况时,不难理解丁炜为什么要锐意改革宗祠祭仪的良苦用心,而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宗族血脉世系的沌洁高贵,也才能保持宗族香火永续世而增昌。

 

  在宗祠的处理宗族事务,公断族内纠纷方面,可列举以下典型一例:“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冬,族人以大沙公海纠众纷争,仪僭出字,责诸族长,赖天祖之灵,有子姓嘉、瑞风、湘江、克研、神宝、绳武等同衷,于臈月三日到祠,会请通族,得议定坂征银,委仪总数,义不容辞,遂择日到海定坂。越二十六年辛巳正月,与成功、耀宗等,清出海银二百有余金,赎回乌边港,祀海以报祖宗之万一。但祭有半资,而族争未平,私心自揆,坟庙破损,爰建愚意,贌港修理,举宗不以为愚,咸曰报祖庇第一举,因劝族人请成功、元邃等董事,择日于八月二十一日修理鹿园祖坟”126。因经营海荡问题,族人发生争端,由十六世丁淑仪责成族长召集众人,在宗祠进行商议处理,即使“纷争”得到妥善解决,又获“海银”用于修理鹿园和东塘祖坟。祖墓重新修葺,“酬土之日,子姓到坟盈千,演戏致祭”,化“纠众纷争”为“和气异常”,“观者无不称扬赞叹”127。仲裁宗族内的纠纷,乃至处罚触犯族规家法的行为等等,宗谱所载不乏其例。宗族遇事“相议就于大宗祠”,被视为是充分体现了祖宗的意志,祠堂的这种司法公堂性质,是与它的血脉崇拜主题相一致的。很有意思的是,海荡受潮水冲激,地貌时常发生变化,所谓“高叟不许,流西复东无常”,故必“定年抽分”128,抽分海荡时使用“戈”为丈量计算单位,而戈的长度就以凿刻在宗祠前石阶上的两个方孔之间的距离为标志(据实测长5米),这也可算是宗祠作为司法公堂的又一表现吧。

 

  士绅是宗族中的精英分子,他们的威望往往与族权相结合,构成领导阶层管理宗族一切事务,享有至高无上的支配权力。祭祀祖先、重修祠堂、修纂族谱、清复祖坟、制定祀约,以及审理争端、与官府打交道等,无不由他们提倡和主持解决。在宗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士绅精英,对敦亲睦族、伦理教化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荣宗耀族”。宗祠关系着宗族的荣誉,不仅建造得宏大壮观富有装饰,而且刻意赋予丰富的内涵,彰扬祖先的功绩,炫耀宗族的成就,藉以提高宗族的地位与影响。

 

 丁氏宗族七个半世纪的光荣历史(以一世祖丁节斋为开端),就镌刻在楹联上,撰写在匾额里,这是在感叹丁氏宗祠建筑特色的同时,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在丁氏宗祠里竖有匾额18方,石刻、漆书楹联近30对。匾额记述历代科第功名,褒奖先进;楹联除描绘宗祠风水、历史渊源和人物事件外,亦多为颂扬赞美先贤功绩之句。“人文蔚起,代有簪缨”129,正是陈埭丁氏宗族历史上的一大靓点。陈埭丁氏回族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非常重视学习汉文化,对下一代的汉文化教育更是不遗余力,不仅择名师从学,而且督导奖励有加,子孙读书蔚然成风。由于“延师课子读书,每以功成名立为训”130,故于“破荒及第,肇自汾溪公”131而后,“举科名者,复踵相接”132,“子孙贵显,为当代最”133。据统计,明清两代登进士者12人、举人21人134,以及贡生26人、秀才105人135。兹先记录进士:

 

八世丁仪,明弘治辛酉(1501年)举人,乙丑(1505年)进士。

九世丁自申,明嘉靖己酉(1549年)、庚戌(1550年)进士。

十世丁衍忠,明万历壬午(1582年)、癸未(1583年)联捷武进士。

十世丁日近,明万历己卯(1579年)举人、己丑(1589年)进士。

十一世丁启濬,明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壬辰(1592年)进士。

十一世丁士龙,明崇祯癸酉(1633年)、甲戌(1634年)联捷进士。

十二世丁钟,明崇祯癸酉(1633年)、甲戌(1634年)联捷进士。

十二世丁楠,明崇祯已卯(1639年)武举、庚辰(1640年)覃恩进士。

十二世丁胤甲,明庚辰(1640年)进士。

十四世丁天禧,明崇祯丙子(1636年)武举、庚辰(1640年)会魁。

十五世丁莲,清康熙癸巳(1713年)春、秋联捷进士。

二十世丁寿泉,清同治癸酉(1873年)举人、光绪丁丑(1877年)进士。

次记录举人:

十世丁云会,明嘉靖壬子(1552年)举人。

十世丁衍仁,明万历戊子(1588年)举人。

十世丁衍经,明万历甲午(1594年)武举人。

十一世丁震武,明天启辛酉1621年)举人。

十一世丁之典,明天启辛酉(1621年)举人。

十一世丁大纲,明天启甲子(1624年)武举人。

十二世丁绍美,明崇祯癸酉(1633年)武举人。

十二世丁宗典,明崇祯丙子(1636年)武举人。

十二世丁元辅,清顺治辛卯(1651年)举人。

十三世丁文麟,清康熙壬午(1702年)举人。

十三世丁飏,清康熙庚子(1720年)武举人。

十三世丁克猷,清乾隆丁卯(1747年)武举人。

十四世丁其显,清康熙癸巳(1713年)武举人。

十六世丁湘江,清乾隆庚寅(1770年)举人。

十六世丁毓瑛,清乾隆辛卯(1771年)举人。

十七世丁嗣曾,清嘉庆丁卯(1807年)举人。

十七世丁捷三,清道光辛卯(1831年)举人。

十八世丁汉章,清嘉庆庚午(1810年)举人。

十九世丁庆辉,清嘉庆戊寅(1818年)举人。

十九世丁金城,清同治丁卯(1867年)武举人。

二十世丁廷兰,清同治壬戌(1862年)科举人。

 

  匾额与楹联相应生辉,引人入胜。“三世进士”匾,赐进士出身光禄寺少卿礼刑二部郎何乔远,为梧州知府父丁自申、南京户部清史司子丁日近、太子少保资政大夫刑部左侍郎赠尚书孙丁启濬立;“父子进士”匾为历任汀章总兵父丁天禧、兴化府教谕丁莲立;“兄弟科第”匾为广东都使司佥事署都指挥佥事兄丁衍忠、奉直大夫直隶和州知州事弟丁衍仁立;“六子簪缨”匾为丁启濬六子即奉直大夫工部虞衡司员外郎长子榗、敕授承德郎都察院照磨次子榘、三子樾、敕授儒林郎广东惠州推官四子檝、诰赠朝议大夫兵部武选司郎中五子梡、敕授文林郎兴化府儒学教授六子●立等136。“科甲蝉联,簪缨鹊起”137,称之“特盛”138,诚如楹联“秀擢龙门六试七联捷,名魁虎榜四闱十登科”139之所云,“六试七联捷”指的是:

 

  明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二十九年庚戌联捷进士丁自申,

  明万历十年壬午、十一年癸未联捷进士丁衍忠,

  明崇祯六年癸酉、七年甲戌联捷进士丁仕龙,同年联捷进士丁钟,

  明崇祯十二年己卯武举、十三年庚辰会试覃恩作进士用丁楠,

  明崇祯十二年己卯武举、十三年庚辰会魁(进士)丁天禧,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春、秋联捷进士丁莲;

  “四闱十登科”即: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举人丁衍仁、丁启濬,

  明天启元年辛酉举人丁震武、丁之典,

  明崇祯六年癸酉举人丁士龙、丁钟、丁绍美,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丁胤甲、丁楠、丁天禧。

 

  文风盛,仕宦多,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文人学士,有著作二三十种传世140,一副以书名与府志卷目对仗而撰的柱联,读来绕有兴味:

 

  桐史志芳型列传外忠义孝友循绩向学隐逸笃行仕迹艺术文苑擅大家毓秀并夸名媛

 

  芸编传巨制归囊后三陵六书午亭平圃问山涉江香雨沧霞瑤华推才子填词兼著紫云141

 

  更可引以自豪的是宗族代有名人出,如“执法秋官重四朝”142的四朝(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名卿丁启濬、尽节一身可谓精诚动天地而泣鬼神的“忠烈”143丁楠、“壮猷平鹭岛孙谋远绍豹韬”144的“重藩都督”145丁良、“海内诗名齐十子”146的清初著名诗人丁雁水,以及“名达九重”147的近代军火科学家丁拱辰等。从撰碑、立匾、题联可以看得出来,与当时的郡守县令、乡绅名流,乃至象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礼部尚书黄凤翔、礼部尚书史继偕、礼刑二部郎何乔远、刑部郎中庄士元、吏部郎中陆深、吏科给事中史于光、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吳之屏、资政大夫刑部尚书兼刑部右侍郎王士正、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龚自珍、大总裁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景廉、头品顶戴工部尚书翁同龢、吏部左侍郎满洲副都统麟书、兵部左侍郎许应骙等148,过往交谊甚密。

 

  科举入仕之多,名人辈出,明代下半叶是陈埭丁氏宗族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亦如何乔远所称道的:“吾泉阀阅之家,则陈江之丁为盛”149。宗祠里的匾额和楹联,向人们诉说着丁氏宗族的辉煌历史。
一是“教育基地”。光前旨在裕后,是为了激发后代子孙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的荣耀。1984年,陈埭镇回族事务委员会决定把丁氏宗祠辟为“陈埭回族史陈列馆”。这一有别于其他姓氏宗祠的创新作法,使丁氏宗祠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着新的作用。

 

  作为晋江市博物馆的下属分馆,陈埭回族史陈列馆于1985年3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其展出珍贵文物100余件、图片近200幅,生动地再现丁氏宗族的历史,为宗祠平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2002年宗祠重修之际,陈列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改,充实内容,重新布展,使之更加完善。陈列内容分为“繁华都市中的穆斯林商人”、“永远的家园——陈埭”、“丁氏回族的形成、发展与分布”、“历史舞台上的丁氏名人”、“续写辉煌篇章”,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在陈埭”等几个部分,向人们“叙述一个族群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一段外来移民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一篇回汉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动人故事”150。陈埭回族史陈列馆的建立与展出,不仅给族人“上了一堂历史课和创业课”,同时也“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兴趣与赞誉”,并“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关注与重视”,1997年被中共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列为“晋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1。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庄景辉

上一篇:试谈海南回族古籍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下一篇:当代中国阿訇不能不思考的五个关键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