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也是近代西北的一次人口大流动,陕西近百万回族人口大部分离开故地向西迁移,仅安插在平凉一带的就有五六万众之多。正是在这一大规模的迁徙过程中,“东安”一名随着陕西回民军的步步西迁播扬于新疆乃至中亚大地。也正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东干”一词频繁在俄罗斯和西方著作中出现,这无疑是受到同治元年以后陕甘新等地回民事变的影响。在1866年俄罗斯地理学会的会议上,А·К·海因斯作了《关于中国西北穆斯林居民或东干族的起义问题》的报告,在该报告中,作者首次提出有关东干族起源的假说。同一年,扎哈罗夫在其《东干人起源的札记》中,推测东干人来自“回纥”、“回回”。(注:二文见于《俄罗斯皇家地理学会会刊》1866年第3、2卷。参见[吉]M·Я·苏三洛著,郝苏民、高永久译:《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第9、10页。)清末来华的英国人布鲁姆霍尔、包罗杰也不约而同地将同治年间陕甘回民的反清起事称之为“东干叛乱”。(注:[英]M·布鲁姆霍尔:《伊斯兰在中国》,参见张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第25页;[英]D·C·包罗杰著、商务印书馆翻译组译:《阿古柏伯克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8-19、98-111页。)而就在此前,1858-1859年俄国军官瓦利罕诺夫(Capt. Valikhannof)到达天山南北路调查时,只看到中国人(Chinese)、准噶尔人(Dzungarians)和喀什噶尔人(Kashgarians),而没有“东干人”(汉回)的记载。(注:参见张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第25-26页。其实,在《瓦利罕诺夫文集》中也使用了“东干”一词,有可能是受到不久后爆发的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虽然此前“东干”这一称呼已零星出现在新疆地区,但无法证明它是突厥语对移居新疆回民的统称,有可能是其中一支移民(东安移民)的自称,维吾尔人借用来代称全体入疆回民。(注:《史料旬刊》第24期《高朴私鬻玉石案史料》载:“赵钧瑞系陕西渭南县回民,向在叶儿羌、阿克苏等处贩卖杂货,充当乡约,已十八九年未归。”渭南属广义的东府,渭南回民在叶儿羌等地充当乡约,这说明叶儿羌、阿克苏一带不仅有东安回民,而且还被公认为当地寓居回民集团的头领。)这也符合清代维吾尔族以地名称呼人群(如“喀什噶尔雷克”、“吐鲁番雷克”等)的习惯。清朝时期,迁入新疆的陕甘回民有按原籍聚居入寺的习惯,出现了陕西寺(坊)、西安寺(坊)、东安寺(坊)、河州寺(坊)等,被各地回民用来自称,这种称呼也被其他民族接受。如清乾隆以后,新疆玛纳斯县“居民一色是东干人”,(注:胡振华:《中国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陆续建有六坊回族清真寺,教民基本上按原籍入寺,形成了东安坊(陕西东府)、凤翔坊(陕西西府)、西宁坊(青海一带)、固原坊(今宁夏南部地区)、陕西坊(又称西安坊)、本地坊。(注:参见《玛纳斯县回族的迁入和分布》(http://www.cjs.gov.cn/show.asp?id=3894),“昌吉市之窗”网站。)新疆各地的情况应该与此类似。可能是由于东安寺(坊)影响较大,东安(干)一词的发音在突厥语中恰巧有“留居”、“转变”等义,正好体现了移居新疆的汉回“已与汉人同化而变其本来面目”的特征,其称呼遂涵盖了新疆其他各地回民。而到了同治元年以后,由东安(东府)回民发起和领导的回民起义,席卷了陕、甘、新广大地区,新疆突厥语各族(注:《伊米德史》(毛拉木萨·萨依拉木著、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译,1960年油印本。)中不仅称呼新疆回民为“东干”,也称呼陕甘回民为“东干”,如上册第86页记载说:“在公元1875年,从兰州方面窜来大虎、小虎两名赫赫有名的东干,他们率领着三万东干巴图鲁入疆”。可见维吾尔族把陕回也称作“东干”。)和西方人遂用“东干”一词称呼全体西北回民。由于同治以后,“陕不留回”,外迁陕回与故土割断了联系,“东干”源于“东安”的记忆逐渐模糊了,这个词被误以为是新疆突厥语族对移居新疆的陕甘回民的他称。但中亚东干人口耳相传,他们是从“东岸子”来的,是“东岸子人”,(注:参见王国杰:《中亚东干族族名族源考》,《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这就有力地否定了突厥语源说,而“东岸子”应该是“东安”的记音。
过去人们对“东干”是自称还是他称困惑不已,这根源于各种记载和调查的互相矛盾。中亚东干人自称“回回”、“老回回”,有人据此否定“东干”是自称。我们认为,“回回”是通称,各地回民共同认同于这一称呼。清朝官方也将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称为“回回”。基于地域的不同,“回回”内部尚有“陕回”、“甘回”、“缠回”(新疆维吾尔)、“东府回回”、“西府回回”、“河回”(河州回回)、“狄回”之分,即陕西回回、甘省回回、新疆维吾尔人、东府回回、西府回回、河州回回等。“东干”最初只是东府回回的自称,被新疆维吾尔族接受后用来泛称早期移民新疆的陕甘回民,1862年同州爆发回民起义后,“东干”(东安)一词被新疆维吾尔族和俄罗斯人用来称呼所有参加了起义的陕甘新回民,成为陕甘新回回的别称之一,但在回回内部并不都认同这一称呼。所以,到了20世纪初,除了俄罗斯人仍用“东干”称呼中国回族外,(注:“回”音在俄语中含义不雅,可能也是俄罗斯人坚持使用“东干”一词的一个原因。)“东干”作为族称仅通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初有人在新疆调查时曾听到与东安有关的传说:“有由东方到麦加朝圣的一些人民,那个国的名字叫‘安西’,阿拉伯人便称他们为东土‘安’而来的亲爱的人,称为‘东安’,演变成‘东干’”。(注:迪亚科夫:《东干回族起源及其他》,《新疆日报·周刊》第10期。转引自刘义棠:《突回研究·东干族属之研讨》,第244页。)这应当是当地人对这些迁来的“东安人”望文生义式的解释,然而也说明了“东安”就是“东干”,最初是一个地理概念。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上一篇:土耳其著名学者来西北民族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下一篇:关于当前西北伊斯兰教“门宦”问题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