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入华隋开皇说溯源及其正确评价
分享到:
2014-01-31 03:01:29 【来源:】 点击:


  七、结束语

  我们首先为伊斯兰教入华隋开皇说溯源问题作一个小结,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地区商人等的来华而传入中国,从元代开始,这个经过无数的历史变迁和不断壮大的族群开始整体性地融入中国,接受汉文化逐渐形成回回民族。在元代以前,中国(或包括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穆斯林族群,存在一个关于伊斯兰教入华时间已历几百年的传说,斡葛思于希吉拉历七年,即伊斯兰教史上著名的传道之年,相应于公元628年奉使来华。与此相应,从元代开始,原本专属外来穆斯林族群的清真寺开始跟随汉族传统用汉文立碑,宏教记事。在华的阿拉伯穆斯林族群内部流传的关于伊斯兰教在华历史,经过碑文的记载和转述,就此为众所知并广泛流传。

  关于伊斯兰教入华年代目前最早和可靠的为两方元碑,即泉州吴鉴碑和广州郭嘉重修怀圣寺碑,均立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前者云:“隋开皇七年,有撒哈八撒阿的斡葛思者,自大实航海至广东建礼拜寺于广州,赐号怀圣。”后者曰:“(光塔)其制则西域……世传自李唐讫今。(穆罕默德)弟子撒哈八以师命来东。教兴,岁计殆八百,制塔三,此其一尔。”泉州与广州是元代最重要的两个海外贸易城市,都是阿拉伯商人和逐渐本土化的伊斯兰教徒的聚居区,按理对伊斯兰教历史应有共同的认识,但对斡葛思的入华时间却前者说隋,后者说唐,分成两脉一直延续到民国,而且以隋说为主流。我们现在当然知道唐代入华说才是正确的。但在天文和历法知识不普及的过去,出现推算上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对在本民族内传承下来的不同说法,后继者只能择“善”而从,这“善”的标准往往就是越古越好。正如白寿彝先生说:“但如就中国文人之旧习而论,则喜于托古者多,勇于崇今者少。”[17]因此,推算错误的隋代入华说反而泛滥。为什么广州怀圣寺碑能持唐说呢,我们推测因为有怀圣寺,当地穆斯林都清楚它是建于唐代的,因而郭嘉碑有“世传自李唐讫今”一语。

  希吉拉历和汉历积年数不同从而造成误会,对一般士庶而言,在历法知识不普及的古代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对明代顶尖的阿拉伯天文历法学家马沙鲁丁等人的错误却的确难以理解,他作为专业的司天监,不会也不应该不知道两种历法的积年数是不同的,更不应该如此疏忽确定“希吉拉历建元于隋开皇己未”。因为这个结果只可能在《回回历法》成书的洪武十七年甲子计算出来的,其他年份均不可能,因此他难辞其责[15]。

  在中国世袭的回回天文学家中,“隋开皇己未”(599年)说亦是代代相传,形同“世袭”的观念,如直到“回回历法”的应用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前夕,曾任秋官正的吴明炫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上疏曰:“臣祖默沙亦黑等一十八姓,本西域人,自隋开皇己未年为历元,抱其历学重译来朝。授职历官。历一千五十九载。”①笔者很奇怪为什么阿拉伯天文历法学者,如从北宋马依泽(961年)算起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明炫止,在中国从事天文及历法工作长达700年,伊斯兰历元在中国历史上是哪一年始终没有搞清楚。中西历法转换对他们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笔者怀疑他们主要是不想纠正先辈的错误,却给后人带来代代相传的误导。“承讹袭舛”是十分不良的文化现象,往往会成为后来者沉重的文化包袱。可是任何违背历史事实的叙述都会被后人重新审视,当其事者的确不可不慎。

  注释:

  ①(希吉拉Hegira,意即迁徙,以迁麦地那之年为元年的历法称希吉拉历)这里一千五十九载,吴明炫用的却是汉历,如把汉历1059年数换算成希吉拉历则已经有1092年。

  【参考文献】

  [1]余振贵,雷晓静.中国回族金石录[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2]中国回族金石录:历代碑记[M].大明一统志:外夷默地那[M].(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M].

  [3]沙秋真,冯今源.伊斯兰教史百问[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102.

  [4]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灵山条[M].

  [5]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M].吴文藻,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回回原来》以及王静斋《我之回教源流考》和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亦持此说。

  [6]许崇灏.伊斯兰教志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7]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三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744.

  [8]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A].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9]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回回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54.

  [10]秦惠彬.大食同唐朝的接触以及伊斯兰教的东渐[J].世界宗教研究,1987(1).丁谦.明史西域传考证[M].

  [11]杨怀中.伊斯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A].回族史论稿[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12]杨文炯.关于伊斯兰教入华“标志”问题的再探讨[J].西北史地,1989(4).

  [13]马肇曾,刘淑英.伊斯兰何时东传中国[J].回族研究,1999(2).

  [14][苏丹]加法尔·卡拉尔·阿赫默德.唐代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2).

  [15]刘有延.伊斯兰科学的东传及中国的承接问题[J].回族研究,2011(1).

  [16]柯劭忞.新元史·历法[M].北京:世界书局,1963.

  [17]白寿彝.《清净寺记》跋[A].中国伊斯兰史存稿[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1983.

  [18]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M].桂林:广西科技出版社,1996.

  [19]姚大力.“回回祖国”与回族认同的变迁[J].中国学术,2004(1).

  [20]杨晓春.元明时期汉文伊斯兰教文献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1]刘有延.广州怀圣塔建造年代研究[J].回族研究,2009(5).

  [22]刘有延.广州怀圣塔遗存的考古学问题[J].民族宗教研究(第1辑),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2010.

  [23]李兴华,秦惠彬,冯今源,沙秋真.中国伊斯兰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4]白寿彝.《重建怀圣寺记》跋[A].中国伊斯兰史存稿[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5]马明达.元刻广州《重建怀圣寺记》续跋[J].回族研究,2011(4).

  [26][日]田坂兴道.中国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发展·上卷[M].205.

  [27]金宜久.伊斯兰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8]中国印度见闻录[M].穆根来,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29]杨怀中.元代东来的回回世家[A].回族史论稿[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33.

  [30]岳珂.桯史:卷11[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1]方信孺.南海百咏:番塔[A].广州伊斯兰教古迹研究[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小穆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教 开皇 溯源

上一篇:从清真寺看历史:博大恢弘之民族文化史
下一篇:《天津宗教史》出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