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西宁的皮货业作坊
分享到:
2010-03-16 18:44:26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皮子的鞣制加工过程

       皮货加工的工艺流程相当复杂,劳动也很重,简单地讲要经过这样几道工序:(1)净洗。将原皮以淡水洗,用木棒或者脚踏,将污泥洗净;(2)日晒。洗完后将皮展开,先晒皮面,后晒毛面,否则就会脱毛;(3)进缸。将原皮泡在大桶内,加上皂荚水或是洗衣粉等,用人工或机械反复鞣搓,致使皮毛内的油污除尽,达到原来的毛色鲜艳、润滑;(4)铲皮。用大铲刀将皮面上的脂层剥去,这叫水铲;(5)煮。将料水烧开后用人工把皮子一张张放入锅内,用手慢转几分钟后拉出水面仍铺于大缸内,再撒上黄米面粉,每二三天煮一次,这叫攀皮,是最重要的一环;短者7天,长者10天后即出缸日晒,干透后再铲,这一次铲叫面铲;(6)将面铲后的皮子一张张用细小的木棍抖打硝面,使毛花疏散干净为止。将皮子加工成产品的过程:首先把熟好的皮子按毛色,花纹的粗细,毛的长短,皮张大小配活,然后皮匠裁制,人工缝,用杀毛剪杀平,用铣抓子扣散,再用皮硝、面粉、盐水调好花子,最后打包起运或是入库待售。

工资情况

       熟羔羊皮20张为一个工,工资白洋5角。裁制配料方面,野牲皮上衣统子每件白洋5元,黑二毛上衣每件3元,白二毛上衣每件2元5角,针缝二毛羔皮上衣一件5角,按当时棉布每市尺银币1角,小麦面粉每斤2分计算,皮匠工人的工资收入尚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裁制野牲皮的匠人一般工资较高,这些工人大都来自外省市。

皮货产品的销售渠道
 
       西宁有150多家皮货业作坊,而十五六家皮业商号集中在以东关大街为中心的北关街、南小街、北小街等处,如米木沙为经理的福兴隆,苏子贞、林子明合伙经营的泉泰涌,沈临瀚独家经营的隆泰兴等商号,他们将皮货销往上海、武汉、成都、天津等地,回来带上布匹、绸缎、丝织品等,在西宁出售。还有的不在街头设店铺,而把带来的百货批发给零售商而得利,如刘雨树、马长麟、马延令、苏香亭等人。

       还有一部分作坊家,因缺乏资金,周转不灵,无力外销,但本市又卖不出去,他们只好委托给去外省的本地皮货商家代销。上海、武汉等市有专设的皮行,如上海的祥生泰,汉口花楼街的西北皮行等,专为来自外省的皮货商提供各种方便,包括住宿、修改皮货、介绍顾主、沟通销路、提供行市。双方成交后该行收取百分之三的佣金。据西宁皮货业老前辈马应熙老先生说,去上海、汉口、成都等地的皮货,大部分被云南、贵州的皮货商买去。

        城内石坡街有陕西人开设的忠兴福,大新街对面有丑进颐家的皮货铺,东关南北有好几家中等皮号也出售猞狸、貂皮、岩貂(也叫扫雪皮)等野兽皮产品,总之,西宁市皮货业作坊家大部分是自产自销。

西宁皮货业的兴衰

       从1912年开始直到1938年为止,在马麒任甘边宁海镇守使的这20多年,是西宁皮货业较兴旺发达之时。皮货到了上海、汉口、成都等地后销路好,利润也高。因为当时官府的税收较低,农村生活稳定,城市工商业也很景气。作坊家收购羔皮比较顺利,自由贸易不受官府的阻挡,支付工资都用银币为主,不受省内外钞票贬值的影响,因此皮货业尚能稳定发展,作坊家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北关街各巷道差不多都有小作坊。他们的生活也逐步提高,市场经济有起色。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西宁 皮货 作坊

上一篇:广河县浮现珍贵手抄本《古兰经》
下一篇:东西文化交流古道:丝绸之路7000公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