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加强对国外回族的研究
分享到:
2010-05-31 14:57:25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点击:
     中亚的一支华人穆斯林———东干人

     在国外的华人穆斯林中,还有一支回族后裔,他们分布在中亚,保留着汉语的西北话,保持着中国中原文化传统。苏联在1924年民族识别、民族划界时,把他们定为“东干”民族成分。
中亚的这一支华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主要居住在阿拉木图市、塔拉兹市(过去叫江布尔市)郊区的东干诺夫卡乡、节尔坎特市(过去叫潘菲洛夫市)一带和马三成乡(营盘)、新渠乡等地,共有4万多人;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主要居住在比什凯克市、套克玛克市、骚葫芦乡(阿列克桑德洛夫卡)、米粮坊乡、坎布隆乡、额尔德克乡、卡拉松乡及红色米粮滩乡等地,也有4万多人;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主要居住在塔什干市南郊及安集延市附近,共有不到1万人;生活在中亚的这一支华人穆斯林总人口约为10万人。

     这一支华人穆斯林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迁徙到中亚去的呢?据已故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著名的东干学家穆哈麦德·苏三洛教授的研究和我们的了解,认为这一支华人穆斯林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迁入俄境的回族后裔。当时起义失败的部分回族是分三批进入俄境的。第一批是1877年11月由大师傅(译音)带领甘肃籍回族1166人,由新疆乌什县翻越冰大坂进入俄境,住在卡拉考勒;另一部分陕西籍回族3314人,由白彦虎带领,经喀什噶尔西北的乌恰县图尔呷特隘口进入俄境,住在套克玛克;第二批是1878年初由马大人带领的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回族1779人,经喀什噶尔西北乌恰县的斯木卡纳进入俄境,住在奥什;第三批是1879年以后的几年里,由新疆伊犁地区进入俄境的回族4682人,住在阿拉木图、热湖一带。这三批移入俄境的回族共计10941人。从那时起到现在的100多年里,这支华人穆斯林的人口不断增多,几乎增长了9倍。

      这一支华人穆斯林虽被定为“东干”(DUNGAN)族,但他们仍喜欢自称作“回回”、“老回回”、“老回”、“中原人”,也自称为“回族”、“回民”。关于“东干”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8世纪下半叶。1755-1759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后,在新疆实行大规模屯垦,自陕西、甘肃移来了大批回族人,当地操突厥语族语言的维吾尔人称他们为“通干”(TUNGGAN),据一些维吾尔老人们解释说,TUNGGAN这一名称是由TURUPQALGHAN(站下来的,住下来的)演变来的,意指“移来的回族人已在新疆住下来了,站下来了”。19世纪下半叶,陕、甘、新的回族人由于回民起义失败,便被迫移进俄境,俄语中没有送气的[t’]音,就把TUNGGAN读成DUNGAN。以后,当地的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也按照俄语的发音,便把这支华人穆斯林称作“东干”了。

      关于“东干”一词,除了有以上解释外,还有以下几种:(1)“东干”-“东岸”说,认为这支华人穆斯林来自黄河的东岸,由于音变,“东岸”变成“东干”了。(2)“东干”-“东甘”说,认为这支华人穆斯林来自东部甘肃,由于省略的原因,便说成“东甘”了。(3)“东干”-“潼关”说,认为这支华人穆斯林多是陕西潼关一带的人,由于音变,“潼关”变成“东干”了。(4)“东干”-“敦煌”说,认为这支华人穆斯林起义失败后路上曾经过敦煌而移居新疆及中亚,由于音变,“敦煌”变成“东干”了。这几种解释中,我个人倾向“东干”来自“东甘”说和“东干”来自“TURUPQAL GHAN”(站下来的,住下来的)的说法。

     这一支华人穆斯林都是农民起义失败后的逃难者,当他们初到中亚地区时,既无土地,又无牲畜,其生活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沙俄政府同意他们住下了,并让他们在一些地方开荒种地,也兼营点畜牧业。20世纪初,中亚各族人民不堪沙皇的残酷统治,掀起了反对沙俄的斗争,这支华人穆斯林也积极地参加了这次中亚各族人民大起义。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时期里,他们与中亚各族人民一样,在各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也经历过困难、曲折的道路。他们在和平建设和伟大的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今他们已移居中亚100多年,但其中90%以上的人迄今仍讲着汉语的陕西话或甘肃话,他们的子女在中、小学里继续学习着自己的母语。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广播电台还设有东干语的播音节目,在比什凯克市还印刷发行着东干语文的书籍和一份叫作《回民报》的报纸。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研究

上一篇:源远流长的广州回族
下一篇:试论伊斯兰教在西夏的流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