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多民族和谐的见证
分享到:
2010-06-01 15:24:56 【来源:中国民族报杂志】 点击:
     洪水泉清真寺的砖雕和木雕表现出了高超的雕刻工艺和卓越的装饰艺术水平,尤其是数量众多的砖雕线条饱满柔和,雕刻出的图案栩栩如生。题材涉猎广泛,琴棋书画、飞禽走兽、花卉植物、博古器物应有尽有。所雕刻出的图案都是通过谐音、寓意和特定的符号表现出很强的生活情趣和民俗意蕴,比如“四季平安”、“耄耋之年”、“兔守百财”、“榴开百子”、“五福捧寿”、“凤麟呈祥”、“梅兰竹菊”等等。虽然伊斯兰教义要求在清真寺建筑的装饰上禁止采用人物或动物等有生命之物的图案,但地处河湟多民族杂居地的洪水泉清真寺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突破了伊斯兰教装饰艺术的禁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图案不仅反映出回族的清真寺建筑艺术对传统文化典型民俗符号的继承,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

     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装饰特点上,洪水泉清真寺都融合了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特点,表现出了多元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体现了清真寺对中原的建筑艺术和佛教建筑装饰特点的吸收借鉴。整个建筑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特点,又采用汉式古典建筑的形制,同时还参杂着藏传佛教建筑的某些符号。在清真寺大殿殿脊正中竖立的是具有藏传佛教风格的三只彩塑砖雕宝瓶,据说是当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为庆祝清真寺建成赠送的。还有在山门前檐及柱子上雕刻有颇具藏式建筑装饰风格的图案。上下两层的北厢房也具有藏族建筑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殿的隔扇条环板上分别刻有象征佛教和道教用具的图案。比如,佛教传说中由法轮、宝伞、金鱼(双鱼)、宝瓶(贯)、莲花、法螺、盘长、白盖八种象征吉祥的器物组成的“吉祥八宝”图案等。

     道教宫观常用来作为装饰的“暗八仙”图案也出现在这里,它是由八仙所持的器物,即宝剑、扇子、葫芦、渔鼓、云板、花篮、笛子和荷花组成的图案,可见在这座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中已经融汇佛教和道教的某些典型符号。这些符号出现在清真寺建筑的装饰中,这在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中并不多见。它是宗教和谐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河湟地处在青海和甘肃两省的交界处,以青海为主,位于日月山以东的青海同仁县以北的黄河湟水流域的交汇地带。历史上曾有西戎、羌、氐、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回回等多个古代族群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后来的历史演进中这些族群逐渐融合同化或迁徙离开,直到今天这里依然生活着回、汉、藏、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因此今天的河湟地区不仅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而且也是多种宗教共生的地区。这种复杂的文化格局,成就了河湟地区多元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表现为数量众多的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享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遗产中这种融合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民间社会,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工匠组合在一起从事创作是很常见的。这样在一起合作的创作就带着多民族的工艺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形成洪水泉清真寺多元建筑文化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不同民族的审美文化宗教建筑文化的相互融合。

     洪水泉清真寺的存在告诉我们,在我国多民族杂居地,各个民族、各种宗教、各种文化之间的交往是广泛而深远的,他们共同创造了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本身就是多民族智慧的结晶,很难在严格意义上说这些文化遗产是完全属于哪个民族单独的创造。同时,清真寺多元的建筑风格和高超的装饰艺术也让我们感受到,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是不断互动、交流和发展的,这种文化的交流涵化不仅是表现在历史上,也表现在当下。每个民族在与他民族的接触和交往中,传承自己民族文化,享有应有的尊重,保持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与包容,并获得参与多元文化社会所应有的价值观念,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河湟 见证 民族 洪水泉

上一篇:保安族古迹文物的实地调查
下一篇:清末民初的回族报刊与丁宝臣等五大报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