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智慧》第六章 经商谋财的智慧
分享到:
2014-02-20 10:19:05 【来源:】 点击:


    这个故事中的每一方,无论其行为动机,行为过程以及行为中的价值判断,都是围绕公平而展开的。兄妹是为讨还公平,国王是为实行公平,而公主则无可奈何接受了公平。故事虽然未必真实,但正是表达了阿拉伯人对“公平”的向往、理解及行为方式,因此才使其经受住岁月的磨硕而流传至今的。

    故事中曾提到:“当兄妹俩见国王亲自惩处了公主,他们便一起感谢国王的关照,并赞扬国王奉公守法的美德。”显然,“公平”使国王的行为具有了合理性,也使兄味的行为具有了合理性。离开了“公平”,“复仇”和“灭亲”都将变得难以理解。又是这种以“公平”为善行的观念,使伊斯兰教对刑事犯罪的主张是:“以命偿命,以眼偿眼,以鼻偿鼻,以耳偿耳,以牙偿牙;一切创伤,都要抵偿。”(5:45)只有一条除外,即被害者如果“自愿不究”,“得以抵偿权自赎其罪愆”(5: 45)。这成为一条司法的原则。

       在司法实践中,究竟怎样来贯彻这一公平原则呢?在圣训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少女被一犹太人用二石击头部而告到穆罕默德处。穆罕默德审问属实,令被害人以同样二石击那犹太人的头部。

       由“公平交易是善行”演化出来的公平观和善行观,使善行和公平或公平和善行密不可分。它不但在上述这样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表现出来,也渗入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之中。以夫妇关系而言,阿拉伯人允许多妻制,但公平对待众妻,是伊斯兰婚姻制度中十分强调的原则,众妻室的地位一律平等,并没有正室与偏室的差别,而且,妻究竟能多到何种程度,主要依据丈夫公平对待的能力。没有能力公平对待的,那么以少娶妻为好。即使在一夫一妻的情况下,双方之间也有一个公平的问题。在阿拉伯民间,有一个猎人和戴羽毛帽子的仙女的故事。故事说一个猎人就像《天鹅湖》中的王子,一次邂逅了三位正在湖中洗澡的白鸽仙女。他爱上了其中一位。于是偷了那姑娘的羽毛帽子,使她不能再回到鸽群之中。猎人一直以诚挚的态度对待这位意中人,终于感动了仙女,后来仙女也喜欢上了这个体格健壮、心地善良的漂亮小伙子,便点头同意嫁给他。婚后他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有了两个孩子。

       又过了好几年,猎人见妻子对自己感情笃实,再加上有孩子作维系,他怕失去妻子的那颗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了。为了打更多的猎物维持生计,一天,猎人决定出远门去打猎,临行前,他把可以使姑娘变回白鸽的羽毛帽子交给她母亲保管。待猎人离家后,聪明的白鸽姑娘施巧计,使其婆婆不得不当众拿出羽毛帽子,姑娘也当众带着她的两个孩子飞走了。临分别前,她对婆婆说:“我飞回娘家去了。如果我丈夫想来找我,那就让他到利哈岛来找吧。请转达我对他的敬意和感谢。他聪明而高尚,我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等猎人回来之后,遭受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几乎昏厥过去。但他想起妻子临别说的话,激动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相信妻子的出逃不是出于憎恶,也不是出于怨恨,而是出于妇女的一种尊严。她要自己的恋人去追寻她,让他经过一些磨难和考验,使他懂得爱情也需要公平,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结果猎人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随时都有葬身海底的危险,终于抵达了利哈岛。然后,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习俗,正式向“戴羽毛帽子的姑娘”求婚,求婚被接受后,法官和证人相继而至,当着众人的面,猎人和“戴羽毛帽子的姑娘”正式在乡亲们面前举行了婚礼。俩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白头偕老。

    如果说前一个故事还只是涉及了较为明显的处理两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中的公平问题,那么后一个故事则涉及了处理两性之间关系中的公平问题,其寓意是深刻的。由于公平是一种善行,所以,无论追求社会阶层之间的道义上的公平,还是追求两性之间在情感生活方面的公平,都被视为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事。伊斯兰教之所以能对阿拉伯民族之外的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们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人们不能小视其“公平”观所具有的魅力。世界几大宗教中唯有伊斯兰教,其内部没有教阶等级,人人必须履行同样的宗教功课,甚至以宗教教规的名义,规定了富人比穷人要尽更多的宗教义务,比如纳天课、朝觐的有关规定。尽管有人可能腰缠万贯,有人可能身无分文,有人贵至国王,有人只是一介草民,但当人们走向生命的终点时,人人都只带走三块白布,没有陪葬,没有任何多余之物。其间,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那就是真主对穆斯林的公平。在进入乐园的道路上,大家起点一样,平等一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只要经
过修炼都可以进乐园。人与人之间绝对公平,这对于被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社会不公平弄得晕头转向的人们来说,是一块多么芬芳的绿草地!阿拉伯穆斯林以其独有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赢得了当今世界亿万人民的尊重。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抓住时机》一书中,谈到今日的穆斯林世界,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人中间了解伊斯兰的丰富遗产的人很少。他们只记得穆罕默德的剑和他的追随者把穆斯林信仰送进了亚洲、非洲甚至欧洲,他们用不屑一顾的眼光看那个地区的宗教战争。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伊斯兰教义中没有恐怖活动这一条,而仅仅三个世纪前基督徒还在欧洲进行宗教战争。”①在这一点上,尼克松说对了。在这个将“公平”视为善行的民族的心理中,不仅没有恐怖活动这一条,而且反对不公平竞争。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就一直主张人类不分种族、肤色,都一律平等。在他看来,阿拉伯人不比非阿拉伯人优越,非阿拉伯人也不比阿拉伯人优越,白人不比黑人优越,黑人也不比白人优越,全人类就像真主护佑下的一个家庭,每个穆斯林之间都是兄弟关系。你们“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

    在这些话语中,都深深浸润着公平是善行的思想,映照着阿拉伯人质朴美好的心灵世界。在此,人们不仅会佩服这位美国前总统的眼光,也许还会再一次呼吁:伊斯兰世界应被更多的人了解,世界应更多地了解伊斯兰世界,这样才算公平。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拉伯 智慧 第八章

上一篇:《阿拉伯的智慧》第七章 执政掌权的智慧
下一篇:《阿拉伯的智慧》第五章 乐善好施的智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