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智慧》第六章 经商谋财的智慧
分享到:
2014-02-20 10:19:05 【来源:】 点击:


    《古兰经》中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彼此间成立定期借贷的时候,你们应当写一张借券,请一个会写字的人,秉公代写。代书人不得拒绝,当遵照真主所教他的方法而书写。由债务者口授。”“如果债务者是愚蠢的,或者弱的,或不能亲自口授的,那么叫他的监护人秉公地替他口授。”“当从你们的男人中邀请两个人作证;如果没有两个男人,那末,从你们所认可的证人中请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作证。这个女人遗忘的时候,那个女人可以提醒她。证人被邀请的时候,不得拒绝。无论债额多寡,不可厌烦,都要写在债券上,并写明偿还的日期。在真主看来,这是最公平的,最易作证的,最可祛疑的。”“ 你们成立商业契约的时候,宜请证人,对代书者和作证者,不得加以妨害,否则,就是你们犯罪。”(2:282)在此,详尽的指点和恩威并重的叮咛胜似慈父对儿孙,阿拉伯人信仰和务实交融的智慧特色被深入形象地展现出来。凡事立据,成为阿拉伯人的一项通则。它的功用即是《古兰经》中所指出的:“这是最公平的,最易作证的,最可法疑的。”从谋财而不忘义的道德原则到谋财立据的行为方式,也许可以表明阿拉伯人经商谋财智慧的技巧:前者,作为一种道德命令,是要通过人们内心的自律来实现的,而后者,作为一道行为命令和操作规则,是给了人们一种外在的他律的力量,二者都建立在对真主的敬畏和顺从的基础上。这种里外结合、双管齐下,将自律与他津、自动与他动连成一体的谋略,对于促进正常合理的经商活动,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一种虚实结合、软硬兼顾的生存智慧。没有道律的自律,行为命令便失去了伦理根基,何为善,何为恶,便会变得混淆不清;而没有作为行动程序的他律原则,道德命令因没有落到实处的监督而流于形式。也许只有这种“软硬兼施”才可能在“谋财经商而不为耻”的心态基础上,使义、利达到真正的平衡。在义、利平衡之中,阿拉伯人并不忽视积累实际的谋财经验,麦加古莱氏人的民谚,几乎都与商业有关系。在阿拉伯世界的民谚中,这类民间智慧令人目不暇接。诸如,“麻雀在手胜于孔雀在林”——注重实际到手的利益,是阿拉伯人谋财的基本策略思想。这也反映在谋财方式上。当时,阿拉伯人经商贸易只有二条通道,或走陆路,或走海路。对陆路和海路运输,他们往往主张“宁肯走陆路,哪怕只盈利百分之五。却不要走海路,哪怕能获利百分之一百一十。”因为“走海路,得利刚过脚面,可危险达到脖颈。在陆地上,即使遇到风险,财产尽失,但生命却可保全。”“会讨价,就会做一半生意”——阿拉佰人将讨价还价作为达到交易双方利益平衡的道路,“从起售到成交也不要厌烦讨价还价”,是阿拉伯人的经商要快。“对字据不要掉以轻心”——“在拿到现金之前,不将收据交出”,是阿拉伯人的经商规则。“富于经验的魔鬼胜过毫无经验的好人”——经商谋财随时都会遇到风险,“不把需要丰富经验的人担当的工作交给毫无经验的人,不给未经世面的人以重任”,以及“不让游手好闲的人来参加你的买卖,他们要以言语来换取你们的财力”,这些都是阿拉伯人经商的用人要则。在义、利平衡之中谋财,同样在义、利平衡之中守财和理财。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阿拉伯人反对浪费,主张节俭。但阿拉伯人不单以经济眼光批评浪费,更从伦理眼光谴责浪费。把浪费看作大敌,指斥浪费为恶行和罪,对浪费深恶痛绝。浪费之所以是一种罪恶,阿拉伯人认为,因为浪费不仅指大手大脚地滥花钱,它将在饮食、谈话、办事以至一切方面都会表现出来。它会使人身体虚弱、精神萎靡、才智减退、生命缩短。——浪费何以能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呢?阿拉伯人用灯和灯油的比喻来启发人的心智:人的生命之灯要靠燃灯之油——人的资财来点燃。灯之所以能有光亮在于有油。假如把灯碗中的油无故倒掉,使灯芯吸不到油,那么灯必定很快地熄灭。可以说:节省用油,则灯长明;随便浪费,则灯熄光灭,所以问题不仅在于是否有油,还在于是否调节适当,还是浪费无度。这正是灯的明灭之关键。浪费之所以是一种恶行和罪,就在于它是在无故倒掉灯中的油,也就等于在泯灭生命的能源而扼杀生命。正由于此,真主才把浪费视为大敌。这个比喻明白告诉人们,浪费不仅是利的流失,也是义的丧失,浪费必然会产生危害,所以阿拉伯人说:“贫寒但善于谋划者,胜于富足却滥加挥霍者”,在此,节俭者胜于浪费者,不仅是物质财富上的优胜,也是一种精神和心态上的优胜。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谈及浪费时曾这样说道:“每天随便花掉四便士的人,一年便要乱花掉六镑多,这就失去了使用一百镑的信用。每天浪费价值四便士时间的人,日复一日,等于每天浪费掉使用一百镑的特权。无所事事地失去了价值五先令的人,就是丢掉了五先令,也不妨说是故意把五先令扔进了海里。失去了五先令的人,绝不止是失去这么点钱,而是丢掉了用它做交易可能带来的一切利益,到一个年轻人成了老人的时候,这会累积成数额相当可观的金钱。”①阿拉伯人对浪费的认识,与本杰明·富兰克林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不局限于算“小钱”,都着眼于算“大钱”。浪费作为一种精神的损失,其利害是难以估量的。这里所宣扬的绝不单纯是一种谋财理财的手段,而是一种独特的伦理,违背了这个伦理的规则不仅被人认为是愚蠢,而且彼看作是罪恶,这才是事情的本质。它不单是那种随处可见的商业上的精明;而是一种精神气质。阿拉伯世界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就,与这种伦理原则的养育是分不开的。与作为一种恶行的浪费相对立,勤俭是作为一种善行与美德被加以肯定与褒扬的。勤奋劳动则是勤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极高的善功。相传,一天艾什阿里派人外出旅行,来到一个地方,他们说:穆圣啊,继你之后,我们还没见过比某人更好的人,他白天斋戒,夜间礼拜。穆圣问道:他的衣食从哪里来的?答曰:我们供给他的。穆圣说,在真主面前,你们比他好。阿拉伯民间有谚语说:舒适的生活来自艰苦的劳动,今天的安闲逸乐,带给明天的是痛苦烦扰;今天勤奋劳累,明天则会欢乐幸福。又说:懒惰为羞耻,懒惰的结果是弃财。在阿拉伯人那里,勤俭与吝啬是被清楚地区别开来的。阿拉伯人信仰与务实交融的思维特色,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被映现出来。谈与浪费对立的勤俭时,阿拉伯人也不赞成人们当“守财奴”或“苦行僧”,而是叫人们“不必故意含辛茹苦,甚至不去满足生活之必需。该购置的应去购置,该享受的应去享受。饿其饥肤,故作贫寒,亦是错误。因为财富再宝贵,也不能同生命相比。”所以,勤俭作为善行和美德,在阿拉伯文化中,是以极自然极务实的方式被表现出来,既不是“要钱不要命”式,也不像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式,而是极富人情味。这也是与伊斯兰教反对禁欲主义分不开的。在义与利的平衡中,阿拉伯人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理财的经验。埃及历史学家艾哈迈德·爱敏,在谈及阿拉伯人思维方法的特点时曾指出:“阿拉伯人,无论在蒙昧时代或是在伊斯兰时代,他们的思想并不长于作整体的、全面的研究和观察,他们的观察只局限于周围的事物;眼见一物,心有所感,便作为诗歌,或发为格言,或编为谚语。”这也就构成了阿拉伯人理财格言或谚语的细琐、具体与实用:关于经商谋财的重要和崇高。有格言说,“只有具有远大志向、敢于冒险的人才能做到三件事:君王的工作,海上贸易,与敌人的厮杀”——经商贸易是与做帝王、做勇士相提并论的。关于消费与流通的必要与合理。有格言说,“不能使用的货币是陋币”,”如果意见不被采纳,武器不被使用,金钱不被花费,那还有什么用?”“迪纳尔像一把烙铁,它能烙出赞美和责难。谁积攒他,谁就成了他的奴隶;谁花掉它,它就为谁所有”。——在阿拉伯人眼中,消费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关于合理花钱。有格言说:“对于由劳动所得的收入,要有计划地开支”。——每收入一个达拉姆,可以拿出两个旦戈来,作为自己和家庭的基本生活费用。然后再拿出两个旦戈来,作为日常零用开支。最后还要剩下两个旦戈,把它储存起来,以便应付急需,消灾弭祸。也可以作为年迈体衰时的花销。① 转引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迎和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3~24 页。或者作为遗产留给后代。关于量入为出。有格言说:“花钱多少要根据收入的多寡”——“假如收入是一个达拉姆,开支为一个达拉姆和一个合别,家里便会愈来愈穷,并且可能背上债务。相反,只要在收入的每一个达拉姆中,少花一个合别,那么家里就会有所积蓄。生活就会日益兴旺,而决无破败的可能。”关于家庭财政。有格言说:“家里的财政不要分散,即使再大的商人也要担起管家的责任。”——“对全年的生活必需品,尽可能一次购齐。不论什么用品,事先储存下一定的数量,应比实际所需要的多一倍。要随时掌握市场牌价,当价格上涨时,可以卖出一半,把生活必需品大批买进,全年都可以不再为此担忧”。显然,这是适应以农、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关于收支均衡。有格言说:开支后要尽快补足。”——“稍一富足,便挥金如土,不足为取。不得不开支时再开支。但开支后要尽快补足。假如只消耗而不补足,即便是百万富翁,也终会竭尽。靠辛苦夯累好不容易才挣得的钱财,不要坐吃山空。”关于人际财务关系。有格言说:“若要同人们关系协调,须做到财产分明。”“富有不贪为强者。”——“对自己的任何财产可以随心使用。但不要贪婪他人的东西。”“ 既不要像乞丐那样期待施舍,也不要妒忌他人。”又说:“不要同挚友进行交易——假若欲做交易,就必须准备把好处都让给他。否则友情就会遭到破坏。许多挚友就因分利不均或微小亏损致使关系破裂。”还说:“不要轻易借款给人,尤其是朋友。”——因为索还时往往伤面子。假如借出去了,就不要再把这钱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可看作是白给朋友的,他不必偿还。索债会使友谊破坏,变友为敌。关于生活水准,有格言说:“知足者不会感到痛苦。”——“不管财物是多还是少,都应知足。每日所需求的只能是应当属于你自己的那一部分。如此种种,集合着阿拉伯世界有关守财理财的实用智慧。在阿拉伯人的观念中,“不来财守财,不积善留德,也不诚实可信——这是流民的品性”,所以,这些格言和警句,对于一个地道的阿拉伯人来说,它不仅是有关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而且也是有关道德品行、进而是个人行善积善的大事,与每个交易者的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义利的平衡构成了阿拉伯世界谋财理财智慧的本质特征。勇者创造机遇在世界商界,阿拉伯商人是一支引人注目的劲旅。单从现在国际通用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拉伯 智慧 第八章

上一篇:《阿拉伯的智慧》第七章 执政掌权的智慧
下一篇:《阿拉伯的智慧》第五章 乐善好施的智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