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穆斯林的社会网络结构
分享到:
2010-03-17 20:13:01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最后举教缘产生的效应。西北甘宁青地区回族穆斯林聚居程度较高,其民族心理意识、遵守民族习俗的自觉性也较强,饮酒、吸烟的禁忌性明显,与异族通婚率也较低,然而宗教信仰意识最为强烈,对于因共同信仰产生的穆斯林认同——宗教认同通常位于认同前位;相形之下,因共同民族、因共同地域、因共同职业以及相近血缘关系产生的认同就位于教缘后位。而福建晋江陈埭镇丁姓、浙江百崎郭姓,民族认同高于其他认同。按照西北甘宁青回族穆斯林的标准属性衡量,陈埭回族是属于早已汉化了的,但仍然一定程度上坚持对“回族”的族群认同,对“穆斯林”的认同性较差。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现象在东南沿海一些地方较多,有不少人声称“回族”而非“穆斯林”,即只认同民族,不认同宗教,反映出当地回人的族群认同较强,而伊斯兰教信仰已经淡薄。这与西北地区回族穆斯林宗教认同高于民族认同的现象有着极大的差别。
  
  二、网络的延伸与发展
  

  “后天进化获得的种族或族群特性或‘气质’,具有遗传性,从而,种族或族群之间在种族或族群特性或‘气质’方面的融合或同化很难或者不可能发生,从而否定了同化的可能性。”研究的结论是:由于伊斯兰教的作用,回族穆斯林与中国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融合或同化在相当长时限内较难发生或者不可能发生。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承认“族群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不再是生物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因而通过相遇、竞争、适应的过程,这种差别会发生改变,同化不可避免”。回族穆斯林为了抵制、避免同化的发生(或是延缓这种同化的进程),通常采用聚族而居的方式,所以在中国各地形成了较多的聚居区。
  
      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结果是在中国形成一些相对明显的回族穆斯林“民族走廊”。
  
      “河湟穆斯林民族走廊”上的回族穆斯林沿着兰州—东乡—广河—康乐—和政—临夏—积石山—循化—化隆—西宁—湟中—大通—门源展开。   
     
     而沿线的一些城镇如兰州的七里河、小西湖,广河的三甲集,临夏的八坊,西宁的东关……,都成为著名的回族穆斯林的聚居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商业网络的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回民在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收购羊绒,足迹遍及整个西部边陲。甚至于深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周边国家。
  
       与“民族走廊”相对应的还有一些回族的“文化孤岛”。
  
       大者如海南的三亚、广东的深圳、西藏的拉萨,小者如甘肃甘南藏区的拉仁关“求索玛”群体。长期以来,这些“文化孤岛”上的回族穆斯林由于交通与通信手段落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存在某些孤独与寂寞。然而现在改善了交通与通信手段,彻底打破了封闭状态,尤其是通过网络与其他地区的穆斯林融为一体,精神上并不感到孤独与寂寞。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回族 中国

上一篇:回族: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商业、服务业
下一篇:“汤瓶八诊”——回族医学的瑰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