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穆斯林的社会网络结构
分享到:
2010-03-17 20:13:01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4.伊赫瓦尼的网络特征——伊赫瓦尼的“海乙”——即总寺——制度,可能是中国教派中最具集权性的,与老教——格底目的单一教坊制度不同,在一个较大范围的地域内,绝大多数的清真寺属于一个清真总寺。民国时期,青海的伊赫瓦尼教派的清真寺,几乎都由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委派。现在情况虽然有所变化,但我们仍旧可以从下列事件中见识一下。1999年西宁清真大寺改造扩建,共获得372座清真寺的资助。其中属于青海省内的清真寺的资金来源就有345座,主要来源于西宁、大通、湟中、民和、化隆、贵德、门源、祁连等市县。
  
  四、族群网络的发展走向
  
  全球一体化,现代化的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甚至于高科技的互联网,对中国穆斯林生活的渗透与影响响彻云霄是显而易见的。人口的流动性大为强化,信息的大量灌输(被动的、主动的),封闭的地理环境、封闭的心理环境被不断打破。市场经济、利益原则愈来愈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量度。商品交换意识,使农村的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逐渐发生变异,导致人际关系愈加复杂,而原有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愈来愈疏远。已经对中国回族穆斯林的社会网络系统形成了挑战。
  
        但是,族群认同是族群最为基本的特征,文化差异只是族群认同和族界维持的一种牵涉或结果,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必然会产生族群区分的文化的维持族界的标志。人们有理由相信,按一般性规律,随着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构建,现代化传媒的普及以及各族群间的交往的增加,族群差异将逐渐消失,族群间的同化不可避免。然而历史经历了1000多年,回族的民族特色尽管消失了许多——如语言、服饰、姓氏、日常风俗……,民族文化方面的同化现象确实大量发生,一些生产、生活习俗确有逐渐类同的趋势,但是回族的文化边界依然存在,它的某些文化符号依然存在,族群认同依然明显,“我者”与“他者”的划分依然鲜明。在可见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不同文化问的纠纷、矛盾与摩擦也有增多的趋势。但是,文化上的某些趋同并没有带来族群间差异的消失,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情感认同、族群意识甚好还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其社会内部网络建构也会持续。

(责任编辑 贠睿)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回族 中国

上一篇:回族: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商业、服务业
下一篇:“汤瓶八诊”——回族医学的瑰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