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时代(610~632年)—伊斯兰教的兴起
分享到:
2012-01-10 22:47:55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八)麦地那伊斯兰政权(乌玛)的建立与巩固
   1.麦地那的政治形势

    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时,麦地那的政治形势虽不像麦加那么严酷,但麦地那毕竟不是世外桃园,此时的麦地那形势依然很微妙、很严峻。当时的麦地那有多种社会成分,他们信仰不同,目标各异,意见分歧,利益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则是新出现的,不同信仰并存,新旧矛盾交织,形势错综复杂。穆罕默德和穆斯林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当时麦地那的社会势力主要有:

    (1)属于奥斯部落和赫子拉吉部落的穆斯林。他们在穆罕默德到来前就已信仰伊斯兰教,欢迎穆罕默德和其他麦加穆斯林的到来,支持辅助穆罕默德的事业。他们被称为“安萨尔”(辅士)。

    (2)从麦加迁来的穆斯林。这些穆斯林为了信仰,丢弃自己的妻儿老小,放弃自己的家产和钱财,背井离乡,来到了麦地那,准备在此跟随穆罕默德开拓伊斯兰教的新天地,这些人被称为“穆哈吉伦”(迁士)。

    (3)属于奥斯部落和赫子拉吉部落的多神教徒(拜物教徒)。旧的信仰在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他们没有皈依伊斯兰教,他们仍然保持着原先的多神崇拜习俗。这两个部落又分若干氏族(家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聚会的场所。他们只是期望穆罕默德能够起个仲裁作用,或者想借穆斯林的力量以自重。

    (4)伪装的穆斯林(穆纳菲格)。一部分多神教徒和犹太教徒看到自己部落的人纷纷皈依伊斯兰教,看到穆斯林的力量日益壮大,渐居优势,他们的内心虽然仇视伊斯兰教,但他们为了不失去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表面上也假装皈依伊斯兰教(《古兰经》9:101)。特别是一些头面人物更是如此。如阿卜杜拉·本·艾比·本·苏鲁勒就是一个典型。

    (5)犹太教徒。当时麦地那的犹太人是从巴勒斯坦被罗马统治者驱逐而来的,他们分几个氏族:盖努嘎尔族、奈迪日族、古莱达族等。在穆罕默德到来之前,犹太人在政治、经济方面均占优势。他们在奥斯部落和赫子拉吉部落之间,挑拨离间,经常点燃战火。他们经营武器,并把武器同时卖给交战双方,自己坐山观虎斗,借此一箭双雕:既削弱异己的力量,又使自己发财。穆罕默德到来以后,犹太人内心里虽不承认穆罕默德是他们所期待的先知,但从现实需要出发,想拉穆罕默德站到自己这一边,以便增加与当地多神教徒和周围基督徒较量的法码。

     由上可知,当时的麦地那各种力量之间存在着信仰之争、利益之争、权势之争。真可谓问题成堆,危机重重,稍有疏忽,一触即发。这是内部险情;外部压力更大,两大帝国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会乘虚而人。特别是一直处在敌对状态的麦加的古莱什反对派,对穆斯林的发展壮大不会善罢甘休,坐视不管。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置穆斯林于死地。

    2.穆罕默德的举措

    面对上述严峻、复杂的局面,穆罕默德深谋远虑,根据伊斯兰精神,为建立一个伊斯兰政权采取了以下措施:

    (1)兴建清真寺,创设新中心。当时麦地那有各种聚会场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去处。各人在自己所感兴趣的地方聊天、喝茶、熬夜,有的还饮酒赋诗。消磨时光。这种情况,本身就不利于麦地那人的团结与统一。穆罕默德为了统一步调,凝聚力量,集中智慧,决定在麦地那城内新修清真寺。该寺是继郊区的库巴清真寺之后的第二座清真寺,称为“先知清真寺”。寺基坑坑洼洼,有一些枣树,枯枝残叶,盘根错节。穆罕默德带领全体穆斯林,亲自参加新寺的建设。他时而平整地基,时而搬运土坯,时而挖掉树根。众穆斯林齐心协力,很快就把寺建成。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寺很简陋,并不像现在的寺。其实是一块用土坯围起来的露天空地。穆斯林在其中礼拜,头顶烈日,酷热难忍,于是用枣树枝叶,盖起屋顶,又以6个枣树干支撑。这样就算一个较完整的清真寺了。寺的东北隅为穆罕默德与家眷居住的土屋,通过甬道直达清真寺。

    这座“先知清真寺”虽然简陋,但意义非同一般。它既是宗教活动场所,穆罕默德在此率领穆斯林礼拜,也是一所学校,穆罕默德给穆斯林诵读《古兰经》经文,传授伊斯兰知识;又是政治活动中心,穆罕默德和他的弟子们在此商议重大事宜,处理内政、外交要务;还是一个贸易点,穆斯林在此做生意,有买有卖(后来因影响礼拜,而专门在寺的另一角辟了一处,供人们办理世俗事务)。就这样,穆斯林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散漫走向统一。麦地那人由多个中心变为一个中心,由多个首领,变成一个领袖——穆罕默德。中心产生,使凝聚力增强。

    穆罕默德进入麦地那的第一天(622年9月28日)为聚礼日(主麻),这一天适逢星期五,以后每星期五便成为穆斯林的“聚礼日”,取代了犹太人的“安息日”(星期六),基督徒的“礼拜日”(星期天)。

    穆罕默德在麦加时,礼拜没有固定的朝向(格卜莱),穆斯林随意选定朝向礼拜。到了麦地那后,随着境遇的变迁,改以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为期向。17个月后,才确定以麦加卡尔白为永久性朝向。此举曾引起犹太人的非议。

    至于怎么样来召唤穆斯林到寺礼拜的问题上,曾有过一番讨论。起初,有人建议用犹太人吹号角的办法,被穆罕默德否定;又有人建议采用基督徒鸣钟声的方式,又为穆罕默德否定。后来穆罕默德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办法:口头大声召唤。他选用声音洪亮的释奴比俩勒担此重任。他亲自制定了召唤词(宣礼词),每逢礼拜时刻,麦地那的全体居民都能听到比俩勒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安拉至大!安拉至太!我作证: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安拉使者!快来礼拜吧!快来走成功之路吧!安拉至大!安拉至大!万物非主,惟有安拉!”这个声音,每天从早到晚共5次在麦地那上空回荡,它不仅召唤穆斯林去礼拜,而且给曾受迫害担惊受怕的穆斯林带来了一种安全感;非穆斯林居民也从中感到了穆斯林的力量。

    (2)打破世俗界限,穆斯林之间结成兄弟。

    很多关于伊斯兰教史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穆罕默德到了麦地那以后,让迁士(从麦加迁来的穆斯林)和辅士(在麦地那辅助穆罕默德事业的穆斯林)结为兄弟,同甘共苦。这一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不确切。诚然,迁士们大多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辅士们是本地人,多少都有一些家业。辅士与迁士互相结为兄弟,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确有其事。然而,当时,穆斯林之间互相结为兄弟的范围要广得多,并不局限于迁士与辅士之间。因为穆罕默德想要打破一切世俗的界限,如部落的界线、地域的界限、血缘的界限、种族的界限、地位的界限、贫富的界限等等,真正体现《古兰经》“众信士皆兄弟”的精神(49:10)。所以,我们发现穆罕默德与其堂弟阿里结成了兄弟,二者均为迁士;穆罕默德的叔父哈木泽与宰德结成兄弟,二者均为迁士;祖拜尔·本·阿瓦姆与阿卜杜拉·本·麦斯欧底结成了兄弟,二者均为迁士;还有许多迁士与迁士结为兄弟的例子。同样辅士与辅士结为兄弟的也不少。总之,穆罕默德想让穆斯林破除一切旧的陈腐的观念,如部落观念、地域观念、贫富观念……树立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即为主而生,为主而死,为主而喜,为主而怒,为主而聚,为主而散。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穆斯林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互助、互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富人慷慨解囊,扶危济困;辅土争相接纳迁士,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等方便。萨阿德·本·热比对其结拜兄弟阿卜杜·拉赫曼·本·奥夫说:“我算是辅士中的富有者,我愿分我的一半财产给你,任你支配!”阿卜杜·拉赫曼回答说:“愿真主赐福于你!不过还是让我到市场上去自谋生计吧!我是一个做生意的男子汉。”(穆罕默德·沙克尔:《伊斯兰教史》贝鲁特伊斯兰书局,1965年版,第1卷164页。)于是他在市场卖起奶油和奶酪来,以此维持生计。其他的迁士或经商,或务农,或放牧,个个自食其力,人人勤奋劳作,没有人愿意过一种不劳而获、游手好闲的生活。这种态度,更加深了穆斯林之间的兄弟关系和兄弟情谊。

     彼时彼刻,穆斯林之间的这种兄弟关系,并不是言不由衷的口头承诺,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协议,更不是武林好汉的歃血为盟。而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刻骨铭心的兄弟关系。它比写在纸上有可能被撕毁的协议还要牢固;它比说在嘴上,随意更改的话还要坚实;它比歃血为盟还要神圣。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罕默德 时代 伊斯兰教

上一篇:近现代伊斯兰教——西方的挑战与现代复兴
下一篇:马步芳参加抗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