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族小岛”撒拉族:篱笆楼与穆斯林葬礼
分享到:
2012-01-25 05:5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点击:

在西北民族走廊上,若干较小民族混居在较大民族中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特色,费孝通先生形象地称之为“民族小岛”。撒拉族居住的循化县黄河谷地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小岛”。

  撒拉族人口约10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县以及甘肃省积石山县的黄河谷地,也有部分散居在其他地区。撒拉族自称“撒拉尔”,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撒拉语。

  撒拉族人就生活在这狭窄的黄河谷地。元末,撒拉族先民从中亚迁徙至此,明代逐渐形成民族共同体,雍正八年(1730),为使这个族群“遵循王化”,皇帝赐名“循化”并建立循化厅。过去对这个族群身份的认知一直比较模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细致的民族识别,在充分尊重本民族意愿的前提下,才确定为撒拉族。

  撒拉族圣地骆驼泉

  撒拉族圣地骆驼泉位于循化县街子镇,因此街子在撒拉族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街子镇的民族风情十分浓郁,街心花园有一骑骆驼的石头塑像,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穹窿圆顶随处可见。

  按照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马成俊的话说,“拜谒一下骆驼泉,几乎可以阅尽撒拉族全部的历史和文化”。马成俊是出生在循化的撒拉族学者,现担任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会长。

  撒拉族老乡韩牙古是清水乡人,他带着记者一起来到位于街子镇三兰巴海村的骆驼泉。韩牙古已经很多年没有来过骆驼泉了,看到这里的变化,他和记者一样感到很新鲜。院子中一泓碧池,倒映着蓝天白云。池边有祈雨亭,亭中有一眼泉水,泉水清洌。院子里立着《骆驼泉志》碑,叙述着骆驼泉的来历沿革。池边有几尊骆驼雕像,其中一头白色骆驼驮着一本《古兰经》。

  撒拉族关于骆驼泉的口述传说大致是这样的:古时候,中亚某部落受到迫害,部落首领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俩决定东迁寻找乐土。他们带领同族18个人,牵着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今天循化境内的黄河岸边。天色已晚,茫茫夜色中走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在街子发现一眼清泉,骆驼已经化为白石卧在水边。大家发现,这里与故乡水土相同,于是决定定居下来。

  在骆驼泉边有一堵文化墙,以八块浮雕讲述了这个故事。站在骆驼泉边,院外邦克楼高高耸立,气势不凡。韩牙古说,那是街子清真大寺的邦克楼,高达99米,据称是全国最高的。

  记者一行走进街子清真大寺,它是循化县最大的清真寺,也是青海省第二大清真寺,仅次于著名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走进街子清真大寺,只见庄严的礼拜大殿、巍峨的邦克楼、整洁的教室,布局井然,一派肃穆。

  街子清真大寺始建于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以后,原名“尕拉米西提”(撒拉语意为“黑色的寺”)。明洪武年间,尕勒莽墓前修建了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即为“尕拉米西提”的前身,此后几经扩建、重修。1982年,街子清真大寺第四次重建,采用了阿拉伯圆顶穹窿式建筑风格。寺内有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的墓地,高大的榆树拱卫着先贤安息之处。

  街子清真大寺保存着一本珍贵的手抄本《古兰经》,系撒拉族先民从中亚迁徙到循化时带来的,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历史上由驻于该寺的撒拉族世系总掌教“尕最”保管。由于这本《古兰经》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宗教价值,国家已经斥资进行特别保护。

  马成俊告诉记者,2000年,他曾经随撒拉族学者、青海省政协原副主席韩应选同志到土库曼斯坦访问,并开展文化、学术交流,从族源、语言、风俗等方面对当地进行考察。关于撒拉族族源,学者指出,根据土库曼斯坦文献记载,撒拉族是从该国西部serahs地区迁徙,途经撒马尔罕到达该国。当地传说中也有关于尕勒莽部落的故事。中央民族大学米娜瓦尔·艾比布拉博士通过在土库曼斯坦的长期调查,指出撒拉语和土库曼语有同源成分。土库曼斯坦学者也有介绍研究撒拉族的文章。这些学术研究增进了中土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记者走在街子清真大寺内,邦克楼上传来悠扬的唤礼声,撒拉族穆斯林从街子各个地方赶来,走进礼拜大殿,随着阿訇进行虔诚的礼拜。

  “骆驼泉和街子清真大寺,以及有关的民间记忆,将撒拉族的血脉与祖先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群体的象征,是祖先认同和族群凝聚的实证。”马成俊说。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是出生在街子的撒拉族学者,他告诉记者,“对撒拉族来说,街子清真大寺的古本《古兰经》是具有物质载体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而骆驼泉的口述传说是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循化县古清真寺群

  来到循化,记者发现该县由于地理环境较为封闭,保存了不少明清时期的古清真寺。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兴华告诉记者,“循化是我国古代清真寺最值得重点保护的一个地区,希望有关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注意到这一情况”。

  在循化县撒拉族学者马光辉陪同下,记者考察了清水、张尕、孟达、汉平四个古清真寺。各寺教长(开学阿訇)不但同意记者走入礼拜大殿仔细观看,而且介绍了各寺传统经堂教育的现状。

  以清水清真寺为例,该寺位于清水乡,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邦克楼和大殿大致为明代原貌,影壁和大门系后来重建。大殿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全寺木雕主要分布在后殿,木雕技艺极其精湛。马光辉打开灯,和记者一起仔细观看。前殿和后殿之间,上方为木雕垂花落地罩,下方为须弥座,使人一下进入一个木雕的艺术世界。木雕藻井精工细构,巧夺天工。全寺的装饰内容除了阿拉伯文装饰图案外,还有源于汉族和藏族文化的图像,既坚持了撒拉族虔诚纯正的信仰,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清水清真寺韩德文教长提醒记者,该寺木雕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大殿左右两侧的木雕并不对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差异。记者经仔细对比发现,左边较为简洁,右边更为繁复,源于藏族文化的一些吉祥图案大都在右壁。马光辉说,“关于这一现象,有不同的传说。有的说是清真寺邀请了一对木匠兄弟,两人各自负责一边,分别独立雕刻,形成了左右同中有异的现状。有的说邀请的两个木雕师傅分别是回族和汉族,导致左右表现内容有异”。

  其他清真寺都各有特色。孟达清真寺的彩绘令人叹为观止。张尕清真寺梁柱双环处理极为罕见。汉平清真寺是一个小寺,砖雕风格简洁,刻有“琴棋书画”等汉字字样,该寺的邦克楼是记者所见最为简朴的邦克楼,但是并不妨碍其神圣性。马光辉说,“在循化县还有几个清真寺,包括科哇、塔沙坡、木场、塔沙坡、苏只,每个寺都有自己的特色”。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探寻 民族 小岛

上一篇:甘肃省民办中阿职业学校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伊斯兰认为环境之于人类的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