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族小岛”撒拉族:篱笆楼与穆斯林葬礼
分享到:
2012-01-25 05:5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点击:

  有的循化清真寺还有准确的题记纪年,比如塔沙坡清真寺原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记载,被称为是青海境内现存建筑有绝对纪年且保存完整的清真寺,孟达清真寺1984年维修时在后殿曾发现“大明天启”题记。

  记者查询了全国各省的有关资料,循化县有6个古清真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最多的。虽然各省的文物保护标准不一,但是根据记者对各地清真寺的比较,循化古清真寺的规格很高。孟达、清水清真寺的教长都告诉记者,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将其寺申请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这些清真寺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马光辉说,当年一些撒拉族老人将这些清真寺用作仓库而使其避免被拆毁,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有关部门落实政策,这些清真寺遂逐一焕发新生。

  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学者们呼吁文物保护部门加强对循化古清真寺群的整体保护。循化的清真寺多为木构,维护压力很大,具体的文物维护工作也迫切需要专家的指导。有的清真寺还面临新建公路、水库的直接威胁。因此,循化清真寺的保护刻不容缓。同时,学者建议尽快出版一本循化古清真寺群的文物图集。亲临循化的学者毕竟不多,出版文物图集可以使学术界了解循化古清真寺群,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由于有的清真寺位于较为偏僻的村落,在编订图集时也许会有进一步的发现。

  篱笆楼民居与穆斯林葬礼

  韩牙古邀请记者到他家中做客。韩牙古家正中是一个露天小院,种着花草树木,客厅、卧室、厨房都拾掇得干干净净。村子里遇到的撒拉族老乡都友好地跟记者打招呼。村中房屋紧凑,遍植树木,浓密的树荫遮盖着狭窄的村路。村外就是清水湾,是循化盆地里最美的一段黄河,雄奇秀丽兼顾。

  说起撒拉族民居,篱笆楼特别有名,积石峡内的清水乡孟达村撒拉族向周围民族同胞学习技艺,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木材料,修建了篱笆楼。篱笆楼制作工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牙古决定带记者立刻出发入峡,去孟达看篱笆楼。车出清水,很快进入积石峡。峡内的险峻让人心惊胆颤,传说这里是大禹“导河积石”的地方。

  今天篱笆楼已经保存很少了,即使在孟达,也所存不多。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走进韩大妈家。看到篱笆楼为两层,是木石土混合结构。韩大妈带记者从木梯走上二层,从裸露的墙壁可以看到,墙体由木条抹泥筑成,这是篱笆楼得名的原因。韩大妈给记者展示了二层卧室的窗户,可以拆卸,也可组合,开闭自如,非常灵活。

  撒拉族虽然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但其民俗文化较为丰富完整。一位撒拉族学者告诉记者,婚俗和葬俗可以说是撒拉族最重要的民俗,相较而言,婚俗更容易参观,而葬俗则很难看到,需要机遇。

  记者与马光辉拜访白庄乡张尕清真大寺的韩文清教长,请教他对穆斯林经堂教育和现代学术的看法。正在和韩文清教长交谈,一位撒拉族同胞掀开门帘,匆匆进屋,耳语几声。原来,这一天韩文清阿訇正好要主持一次撒拉族穆斯林葬礼。他换上服装,系上阿訇头巾,携着《古兰经》走向村外的穆斯林墓地。经过韩教长特许,马光辉和记者也一同前往。

  撒拉族的葬礼不但是一家的事务,而且是与所有亲戚朋友乃至邻里相关的大事。马光辉告诉记者,来参加这次葬礼的人已经超出了一个“工”的范围,分别来自两三个“工”。所谓“工”是传统说法,在历史上,撒拉族来到循化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工”的村落组织,称为“撒拉八工”。

  整个现场大约有两三千人,其中少年儿童就有五六百人,但是成年女子不能参加。这天阳光明媚,墓地内浓荫遮日。韩教长率领成年人肃立。葬礼现场庄严肃穆,但不过分悲伤。成年人手捧《古兰经》,围坐在一起,形成若干个圆圈。孩子们小部分散坐在大人身边,大部分集中在旁边空地上。

  最后,逝者的家人逐一舍散“乜帖”(施舍或捐赠的财物),不但成年人领取,连小孩子都有,包括记者在内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在葬礼中的位置得到一份数量不等的“乜帖”。葬礼结束,大家纷纷返回周边的乡村。

  撒拉族研究备受关注

  由于撒拉族迁徙历史复杂、民族语言和文化独特,对这个人口约10万的较小民族的研究一直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浓厚兴趣。

  马成俊向记者介绍了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的现状。现代的撒拉族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是一直到80年代,学术界基本没有本民族学者的声音,50年来都是一种“他者的表述”。1980年代,一批本民族学者成长起来,1993年成立了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才形成了一支以本民族学者为主的研究队伍。

  研究会组织各方面专家,先后编辑出版了《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撒拉族语言文化论》、《撒拉族史料集》、《撒维汉词典》、《循化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多本著作。该研究会设有“学术宣传委员会”,还有自己的学术交流会刊《中国撒拉族》,建立了“中国撒拉族”网站。在记者考察的西北民族走廊五个较小民族中,撒拉族学术研究共同体的现状是较好的。

  在西北民族走廊上,撒拉语和西部裕固语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因此一直受到国际上突厥语研究界的重视。黄河谷地撒拉族居住区是世界上最东边的一个突厥语分布区,到这里来进行语言学调查的国内外学者很多。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耿世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方民族语言研究室等国内学者和学术机构都曾经到循化进行田野调查。到循化展开研究工作的国外学者也不少。这次记者在西宁就巧遇了匈牙利人类学者、国家萨满研究会主席霍帕尔和青年学者大卫,他们正要前往循化县考察撒拉族语言和文化。

  临别,马成俊教授赠送给记者一本书《民族小岛:新世纪撒拉族研究(2001—2010)》。循化县黄河谷地撒拉族居住区作为一个“民族小岛”,以其神秘瑰丽的民族风情召唤着四方来客,而它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则吸引着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探寻 民族 小岛

上一篇:甘肃省民办中阿职业学校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伊斯兰认为环境之于人类的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