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历第六世纪,我们同样也看到另外一些苏菲把苏菲与哲学融为一体。于是,他们的苏菲思想就介于苏菲和哲学之间,既不是纯粹的苏菲,也不是纯粹的哲学。他们的代表人物有苏哈拉瓦迪——《光照哲学》一书的作者(卒于伊历549年)、穆哈伊丁·阿拉比(卒于伊历638年)、埃及苏菲诗人欧麦尔·法里德(卒于伊历632 年)、阿布杜勒罕格·赛伯尔(卒于伊历669年),还有其他苏菲等。很明显,他们都受到了不同文明、不同哲学的影响,如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这些苏菲大师给我们提出了在心灵、道德、认识、存在方面极为深奥的理论。这在哲学和苏菲领域是有价值的,同时,这些思想又极大的影响了以后的苏菲。
由于哲学苏菲的出现,伊斯兰苏菲开始产生两种潮流:一种是正统苏菲,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他们以古筛勒为代表,他们大都是伊历第三、第四世纪的人物。之后是伊玛目安萨里及追随他们的苏菲大师们。他们所有这些苏菲的主要特征是以实际行动来净化道德。另外一种是哲学苏菲,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把苏菲和哲学合二为一的那些人。当哲学苏菲声称万有单一时,他们受到了穆斯林法学家的猛烈抨击,其代表人物是伊本·泰米叶。
另外,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伊斯兰苏菲在某些时期的确受到了哲学的影响,某些术语带有明显的哲学痕迹。但伊斯兰苏菲在伊斯兰初期便出现了,东方学家却错误地把伊斯兰苏菲归于外来文化。
一部分哲学苏菲试图创建苏菲之道,但由于其创始人的信仰的不明确而未能在伊斯兰世界里流传下来。如以“大长老”著称的伊本·阿拉比创建的“大道”、伊本·赛伯尔创建的“赛伯尔之道”。而另外一些苏菲之道,其创始人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教育性色彩。如勒发尔之道、嘎底勒叶之道,它们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伊斯兰苏菲在后来(也就是从大约伊历八世纪一直到现在)开始停滞不前。苏菲们把注意力转向注释和总结前人的作品上,正如他们的功修转向关注一些表面的形式一样,这使他们在很多时候背离了他们的号召。近代虽然有许多苏菲,但再也没有产生过如在苏菲早期具有崇高精神地位的、声名大振的苏菲大师。这或许与奥斯曼帝国时期文化的停滞有关系。无论如何,一部分苏菲在某些时期的偏差不能说明其根源的腐坏。
在这简洁的回顾之后,或许你能认识到我在前面叙述的苏菲的五种主要特征只有在某些历史时期全部体现过,也就是在苏菲发展的成熟期。它开始于伊历第三世纪,从那时起,苏菲成为宗教道德的一门学科,它旨在净化人性以期望达到完美,它追求绝对真境中的“浑化”,它的基点是体验而不是理智。苏菲们在表达他们的功修状态时借助特殊的术语,这些术语仅在他们中间使用,只有通过某种分析和深悟才能知其含义。
[1]《绪论》:329页。
[2] “巴颓尼”意为内在,指寻求《古兰经》内在含义的人,又称“内学派”。逊尼派对若干伊斯兰教派如卡尔马特派、伊斯玛仪派和卡拉米叶派的称呼。认为他们脱离《古兰经》本文,而对经文作深奥玄妙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