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为信著书所述纳数鲁简历及纳数鲁子孙落籍纳家营经过概括起来就是: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纳数鲁在曲陀关任回回营(千户营)千户;
约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纳数鲁接替自然死亡的蒙古人旃大元帅为元帅;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率明军抵临安,年过八旬的纳数鲁在未加抵抗的情况下避居仍属自己镇守范围的车里(今西双版纳);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车里归附明朝,纳数鲁则从车里返回曲陀关;
明建文至永乐后期(1400-1420年)前,纳数鲁及其长子纳荣相继在曲陀关逝世;
明建文至永乐后期,纳数鲁长子纳荣的3个儿子共3户及纳数鲁的次子纳华、三子纳富各1户,共计5户落籍纳家营。
明室对赛典赤家族尊重,最典型表现在对咸阳王赛典赤七代孙赛哈智的优遇上。《永乐三年刻立洪武二十五年圣旨碑》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综合这两个方面,纳数鲁及其子孙落籍纳家营的时间很可能在明永乐三年(1405年)或稍后,而落籍的户数也很可能就是5户。
鉴于没有材料说有非穆斯林同时也在纳家营落籍的,这纯是纳姓穆斯林的5户,当也可以说已是一个穆斯林聚落,尽管是一个很小的聚落。从这个意义上说,纳家营穆斯林聚落很可能在明永乐三年(1405年)或稍后已初步形成。
说初步形成,意思是说可以这样认为,但是相当勉强。因为按中国人的惯例,落籍三代或五代才可视为“土生”。这样纳家营穆斯林聚落真正或完全形成的时间就要往后推移几十年,前提是这期间没有非穆斯林居民在此落籍,或有落籍的但改变不了穆斯林占多数的比例。可从现有的材料看,还没有见有否定这种前提的资料。基于此,我们则可以说,纳家营穆斯林聚落的最迟形成时间不会晚于明天顺末年(按一代20年,下限至1464年)。况这时纳家营马、合二姓穆斯林的先民也已在这里落籍了。
这里附带有一个疑问要提一下,即纳家营在清后期和民国年间的又一称名“土军村”,是像纳为信著书所说的由于古代有军人奴隶曾在这里挖过矿,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土军村”,还是像《公项碑》所言是由于纳数鲁一班人系军人或军人家属,所以才有了“土军村”一名。可如果是前者,“土军村”一名为何这样难以更改;如果是后者,又为何仅见于用于清后期和民国年间。
(二)古城穆斯林聚落的形成
古城,在纳家营旁。对“古城”一名的来历,说法不一。康熙《河西县志》谓:海外古城,在治东三十里,元时筑,故址尚存。而纳为信著书谓:“古城或许是古僰夷人的城池。”又谓:由此得出一个假说,所谓古城乃古滇国的一个部落。传说洪水之后来了一次瘟疫,古城的原住民便绝灭了。可《回族——通海纳古镇》(下简称《纳古镇》)一书却谓据马姓族长马荣寿讲,古城乃是汉族鲁家、回族李家来这里后为了防匪打起的围墙,因墙外有壕沟和城楼,故人们称此地曰“古城”。
今古城居民以鲁、马、李三姓为主。鲁姓为汉族,迁古始祖姓鲁名元晨(字道林)。原籍四川巴县。传系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随沐国公入滇,落籍于此。李姓为回族,迁古始祖为李仁甫、李仁臣兄弟。原籍陕西凤翔府岐山县大关集。家谱称明洪武年间迁来落籍。马姓也为回族。迁古始祖为马鸾、马凤兄弟,传系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高石坎迁来古城。
鉴于汉族鲁姓和回族李姓落籍古城的时间难分先后,更鉴于回族李姓到20世纪90年代尚不足20户人,故古城在纳家营成为一个穆斯林聚落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从整体上说都还是一个非穆斯林占绝对多数的村寨。它整个转变或发展成为一个穆斯林聚落,当在马姓始祖迁古以后的很多年,也许是到清康乾盛世时期。总之,要到马姓穆斯林的户数、人数,都发展到超过非穆斯林鲁姓才行。因为其他姓氏人数都微不足道。
(三)纳、古二穆斯林聚落的逐步整合
自古城从整体上成为穆斯林聚落后,纳、古二穆斯林聚落的整合过程便开始了。这是由于纳古整合有许多优越条件。如:
共同的自然条件。同在狮山脚下,杞麓湖旁,土地资源相错,水资源更是上有你、下有我。
相邻的地理位置。两聚落相邻,随着发展更是日益接近。至民国末期,二者相距已不足2华里。
类似的民族结构与宗教信仰结构。均是回汉共居、回多汉少、回汉各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虽古城在清乾隆后期有了哲合林耶的传播,但似也更促成了两聚落共同信仰间的整合。
二聚落间频繁的互相通婚。首先是同族同教间(注:另纳为信著书第186页云:回族历来实行族内婚,但同姓不开亲。1946年实行了一次婚姻习俗的改革,其中有开亲一条,即“同姓五代以上开亲,但姑表亲不限”。)的通婚,其次则是回汉间或穆斯林非穆斯林间的通婚。而回汉间的通婚由于多是采取汉女嫁回男或汉男人赘回家并均随皈伊斯兰教的形式。这样整个互相通婚过程,便沿着有利于二穆斯林聚落整合的方向前进。
纳家营纳姓穆斯林向古城穆斯林聚落的迁移。从古城清真老寺《清真碑记》有纳姓入寺功德田亩,可知康熙初年就有纳家营纳姓迁入古城的情况。
紧密联系的经济、社会、宗教、文化活动。如蔡爸爸同时在纳、古二聚落倡兴经堂教育。
明清、特别是清中叶后客观上共同面临的和主观上共同感受到的外界压力。
至于二穆斯林聚落的具体整合过程,笔者不掌握资料,难以具述。只能说二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纳古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协同努力,已愈来愈走向“二而一,一而二”,即日益以一个共同的穆斯林聚落——纳古穆斯林聚落呈现于世人。
(四)纳古穆斯林聚落的特点
001.从聚落类型上说,属散居区的穆斯林聚落,与聚居区的穆斯林聚落有所不同。
002.从聚落的民族地域特点上说,属由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圈范围内的穆斯林聚落,与汉民族圈或蒙古族民族圈或藏族民族圈等单一民族圈中的穆斯林聚落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它必须在聚落之外面对多民族关系。
003.从聚落的形式结构说,系“二而一,一而二”的双子结构,与一村、一街、一坊的单一结构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它必须妥善处理双子之间的关系。
004.从穆斯林聚集程度来说,属穆斯林非穆斯林共居、各居住相对成片,穆斯林多而非穆斯林少的非完全型穆斯林聚落,与完全或基本上都是穆斯林的完全型(纯)穆斯林聚落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它在聚落之内就要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并且穆斯林作为主体要承担首要的责任与义务。
005.从聚落的标志性特征说,这乃是赛典赤•赡思丁后裔,甚或是中国的赛典赤后裔(穆罕默德后裔、“穆圣后裔”)聚居的一个聚落。由此,它无论在伊斯兰教内,还是在伊斯兰教研究上都有着重大意义。
006.从聚落内部居民姓氏结构说,系多姓氏、多房族、多支系“多元多支一体结构”,与姓氏、房族单纯或比较单纯的穆斯林聚落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它必须妥善处理纳、马、合、李、管、沐、忽、鲁、桂、胡、向、喻等“十三姓”氏之间的关系,处理纵错复杂的宗教、支系等关系。尤其是纳、马、合、李“四大”穆斯林姓氏之间关系的处理,则关系整合的全局。
007.从聚落的周边关系看,这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穆斯林聚落,又是一个与邻近周边某些穆斯林聚落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的聚落。这种特殊历史文化联系,或者基于某一聚落是某一姓氏的直接迁出地(如纳古合姓相传来自下回村),或者基于是同一始祖的后裔,再或者基于是某一经师的共同传经范围(如整个河西是蔡爸爸的传经范围),或者基于有宗教派别间的密切联系。正是由于这众多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的综合作用,纳古与本县河西镇的下回村、小回村、大回村、葛家营,峨山县的文明、大白邑、甸百亩,华宁县的盘溪等穆斯林聚落,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圈。
008.从聚落的稳定程度看,纳古既是一个稳定性较强的穆斯林聚落,又是一个历史上有一定流动性的穆斯林聚落。最典型的就是纳古穆斯林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恋乡情结颇重,被认为是“家乡宝”;同时纳古穆斯林为了生存,历史上就通过马帮贸易、开矿、做生意等等,走向省城昆明,走向境外泰、缅等地,故而也是一个著名的“侨乡”。
009.从聚落的内部机制看,也是一个有较强吸融性的穆斯林聚落。除与一般穆斯林聚落一样,能通过穆斯林非穆斯林通婚方式吸融新成员外,还能吸融个别男姓非穆斯林入教,吸融一些非穆斯林成员落籍。如民国年间在纳古地方出现的三家村,就是几家外来汉族人,由清真寺卖地皮给他们盖了三所房子住下才形成的。
上一篇:伊斯兰的社会凝聚力
下一篇: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