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古镇伊斯兰教研究
分享到:
2013-04-12 01:34:39 【来源:】 点击:

 

(二)古城清真老寺

 

原在古城中央的静心街42号。按《回族研究》1991年第4期载高发元、李维耀著文,该寺建于明代,清康熙时扩建。按该寺存《清真碑记》,始建时间应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前,后不慎失火被毁。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在旧址上重建。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1938年,又扩建宣礼楼及5间房。建筑结构紧凑别致,风格独特。分前后两院。大殿高11.5米,面积300平方米,中间未设柱子。殿之两侧书写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及王维的《鹿柴》等杰作。殿之格子门则雕刻有花、花盆、香炉、经书、孔雀毛、旗、官帽、宝剑、笔架、笔筒等,从而显示此地是一个环境优美、出文武人才、经书两通的地方。殿门中央上方则悬有书“道自西传”四个大字的木匾一方。

 

该寺1988年已迁建至古城村北。但1980-1981年重建的3层、高17米、顶呈六角、主形为方形的“醒梦楼”一幢,仍在原址。虽是现代建筑物,也甚独特,值得保存下来。鉴于寺址已变,而我们的介绍仅限于1949前情况,故以“古城清真老寺”名。

 

(三)古城哲合林耶清真寺

 

在古城村静心街1号。始建于清乾隆后期。但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丙辰之难”中被焚毁。清光绪元年(1875年),又在原址上重建。但重建仅建有大殿和左边厢房,而对厅及右边厢房则系民国年间增建。

 

该寺有四大特色。一是大殿中间没有柱子。仅用八根木头飞跨顶上,俗称“八宝串”,乃能工巧匠之杰作。据说近年来西北哲合林耶穆斯林想仿做,但终不果。二是大殿窑窝里镶嵌着一块高170厘米、宽81.5厘米的巨石阳碑,上刻阿拉伯文《古兰经》首章。书法上乘,刻工精美,堪成精品。三是大殿重要部分所用大型石料,包括窑窝阳碑、殿前台阶基石及打磨殿门“灯笼石墩”所用的石料,皆系古城哲合林耶穆斯林从墨江(他郎的今称)辛苦运来。其中窑窝阳碑所用石料,系1936年用8天时间从墨江车运至大回村,再由16人用2天时间共抬而来(30里路程)。充分表现了哲合林耶穆斯林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宗教虔诚。四是围绕盖寺还有一个“神人”暗中相助的传说。大致意思是盖寺干活时有100人,而吃饭时就只有99人了,意为有一神人暗助。另还传说作殿前台阶的两块石条(一条长269厘米,另一条长255厘米)乃神人用两臂从很远的地方夹来。

 

(四)古城马云照拱北

 

位于古城村西江川至通海公路旁的山腰上。因马云照被古城哲合林耶穆斯林尊称为“古城老祖”,故也名“古城老祖拱北”。拱北乃石制。《纳古镇》一书附有照片。笔者因身体不佳,未去考察,甚憾。

 

马云照(1750-1829),名学成,古城人。原为格底目穆斯林。后经四川北上求学,投马明心门下,被马收为义子。两人“亲如父子,义如师生”。马“每以吾道之操持行修各要端教之”。学成后返回云南家乡传播哲合林耶。然以“操持异昔,引起户族不满”。遂离家按马明心嘱咐的“做老本生意”的口唤当了金矿工人。后成为了厂主。马明心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殉难后,其两个儿子被充军到云南他郎厅(今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马云照将马明心长子马顺清救回古城(据说是拿自己的独生儿子抵死,才将马顺清替换了出来)。后又倾其财力,使马顺清在他郎安了家,生了子。马顺清的四个儿子经商发家,成为他郎富户,从而被哲合林耶穆斯林认为是“保住了哲合林耶的根”。逝世后葬于古城。1941年,在大回村源信昌马原武老人支持下,开始有专人为其守拱北。关于他及他与马明心的关系,在哲合林耶穆斯林中也有一些神秘传说(注:马云照生平部分系参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与《纳古镇》一书所录古城拱北守护人马荣丰老人介绍。)。

 

(五)纳古伊斯兰教碑刻匾联

 

001.纳家营清真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金汁沟碑》;

 

002.纳家营清真寺约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也门爸爸与蔡爸爸功绩阿文碑记;

 

003.纳家营清真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清真寺常住碑记》;

 

004.纳家营清真寺清嘉庆四年(1799年)《清真寺公项碑》;

 

005.纳家营清真寺清光绪元年(1875年)三角残碑;

 

006.纳家营清真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真礼拜寺碑》;

 

007.纳家营清真寺大殿门首“后裔恩进士纳之溶敬书”木质对联“天之天地之地维命于穆不已,始其始终其终至谋悠久无疆”;

 

008.纳家营清真寺二天楼楼前所悬清“嘉庆六年(1801年)岁次辛酉孟春月穀旦”“忠惠王后裔庚申科举人纳世雄立”“维天之命”木匾;

 

009.纳家营大坟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蔡爸爸墓志铭》;

 

010.纳家营大坟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纳之秩墓志铭》;

 

011.古城清真老寺清康乾年间立《清真碑记》;

 

012.古城清真老寺大殿格子门上悬“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岁次乙未季春月朔四日糓旦”“道自西传”木质匾额;

 

013.古城清真老寺水房内阿拉伯文碑;

 

014.古城哲合林耶寺清乾隆年间马得兴等同立《历久当勒》碑;

 

015.古城哲合林耶寺1939年马秉贤敬题“真理犹存”木匾;

 

016.古城哲合林耶寺大殿窑窝北侧马云照“后裔”刻马云照生忌日(“生于乾隆庚午三月,卒于道光巳丑年六月初六日”)石刻。

 

  六、纳古的经堂教育

 

纳古是经堂教育倡兴有较多资料留存的一个地方。现知道的就有四件。

 

一件是纳家营大坟地的《蔡巴巴墓志铭》。墓志铭云:

 

先师蔡爸爸,讳璿,字玉徽,乃大理府赵州人也。原自受业于黄老爸爸教下,奋志勤学,颖异超凡。虽得其真传,犹未入室,忽然师逝,自阅滇中,指示无人。先师慨大道之失传,毅然以□先待后为己任。闻楚之马大师四爸爸学识精通,超前轶后,遂负笈游粤西,纡道就学于武昌。立雪攻苦,尽得真传。后奉师命回滇,阐扬正教,剖抉微妙。西迤之名耆宿学,无不造匾,而请以考证其得失。门人云集,英才济济。先师训先谆谆,寒暑不辍。尽人得其真传,而咸奉为指南焉。因而东迤众姓,慕其德教,不辞跋涉之苦,再再谆请。议以□□之纳家营,为时中之地,故□□于□云。时邻村之人,多修馆受业,品学被全滇。受其教化者,不知何如其众多也。未几四载,忽于康熙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告终。呜呼!先师生于滇西,学于湖北,殁于东迤,事由前定,良非偶然。夫立德立言,古人所称为不朽。先师溘然长逝,屈指三十几年。其遗泽流风,爽人肌髓。继自今正教真谛,如汩然之水,流而不息,即谓先师为不死,可也。今门人王从云、张人杰同众人众亲勒石,是以为志。

 

孝男 蔡继藻 孙蔡乾 蔡坤 仝立

 

康熙五十九年三月十八日吉旦

 

一件是纳家营大坟地的《纳之秩墓志铭》。墓志铭云:

 

纳公讳之秩,乃前代海梯,清之长子也。自幼从学蔡爸爸教下。凡所训迪,皆能觉悟,蔡爸爸常以后学师范期之。讵料学习未久,蔡爸仙游。公知蔡爸有高徒王爸爸在赵州代师开学,不惜千里,负笈追随,立雪多年。其王师所诲,皆本蔡爸所训。深窥密奥,学成回乡,族内拜请师席,果如蔡爸所期。远近来学,训迪严切,讲解精详。不惟东士受其教育,及迤西各族亦皆普化。痛子学精早逝,幸侄彦明敏堪培,惟将立嗣,加倍养育,颇得心传。想公涵养纯粹,难识其蕴,藏度量之谦雅,难究其高深。不仅训迪之余,朝夕克治,凡有远游学士,皆虚己就正。即村内有不平,秉公理处。嗟呼!公寿不至耄耋,犹使后学凛其模范。美哉!公之行己,如是,即刻之前贤,伟然在望,天堂之美报,不知如何隆厚也。是以见深感庭训之恩,接登师席,家学渊源,子孙贤良,正可望也。特与学长众徒,竭力寿之后记公。生于丙辰康熙十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卒于己未乾隆四年五月二十二日,以志不忘云。

 

门徒 蔡坤 马品上 纳安 纳万兴 纳之□□俱授职设教 纳任一 纳铭 马有贵

 

侄 纳陞 纳斗 纳扬

 

孝男 纳彦率孙有宝 敬立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十日吉旦

 

按:此碑文额题“德山学海”。

 

第三件是纳家营清真寺约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立阿文碑记。《纳古镇》一书录有该碑记马利章译文。特将关于纳古的段落摘抄如下:

 

也门国王白尼哈米听说中国的伊斯兰教有所变异,他便从众多的教法学家中选了一位名叫尤素福•本•格哈塔尼的学者,带着教法经书,从也门来到中国。他先到了陕西,以《教法大全》为依据宣扬真正的伊斯兰教法。不久他离开陕西到了山东,引导当地的人该如何做。当他听说云南的教门有些荒疏,便从山东挑选了两位学者,一位叫奈智玛尼,另一位叫纳萨哈来到云南,辗转到了蔡爸爸的学堂中。他们认为,这里有些做法不符合教法,也听到晨礼主命拜后念《法蒂哈》,但仅仅只会念,已完全不了解含意。村民在念《作证言》的时候抬起几个指头,他们以为这么做是违背圣行的。经劝说一部分人改变了这一做法。但一部分人一边念,一边用手比划。蔡爸爸反复对我们的祖先解释说,这样做没有什么益处,反而有害。蔡爸爸认为我们的祖先对拜功疏忽,但信仰还是坚定的。他反复讲解教法,劝告我们的祖先,按伊斯兰教法行事。他们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一伙一伙地走上了伊斯兰的光辉大道,逐渐抛弃了许多陋习,从愚昧走向理智。正当他宣扬伊斯兰的种种好处,劝他们坚守教规,大家都有了同感时,蔡爸爸却在莱麦丹斋月病倒了。村中的人都去看望他,围在他的周围。他嘱咐道:我从迤西来到迤东,是学习穆圣从麦加到麦地那的精神……众人啊,希望你们遵照《古兰经》的明文去做。遵守圣行,学习四大哈里发的德行,坚持伊玛目艾卜•哈乃斐的主张。你们要尊重也门爸爸,你们不要轻易改变我所行的,谁改行异端,那么我跟他是无关的。

 

……

 

第四件是白寿彝《滇南丛语》文中的“蔡老师祖”一节。其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蔡老师祖,大理人。康熙年间,与马老师祖赴满克朝觐,路经河西纳家营。时纳家营的两村因宰鸡细故,激而反教。蔡、马闻之,大加劝解,不服。后蔡决定留下,“欲止寺中,村人不许”。只能住在村中。见“寺中既无人礼拜,往来之人稀”,乃制作种种糖食,吸引两村儿童,教之诵经。久之“两村儿童之能诵习经文者以一二百数,则渐教之礼拜”。见“村人欲求进一步之宗教上的摆脱,且将择日备度宴客,大开饮食之戒”,乃以“何必如此,过露形迹,徒惹人笑耳”,不若“以后徐图之”相劝,遂使此事未发生。后面对村人的“我吃鸡血,幸勿弃也”,乃以“盐拌花椒五香水代血,并为去毛洗剥”的办法,使“村人既利于坐享,复喜其味美”,从而使村人摒弃了吃鸡血的陋习,蔡的人缘也日益好了起来。这时他“乃开始劝众人入寺礼拜。其初,村人有意挪揄,由蔡在前领拜,而众在后任意玩笑。蔡听之而已,不纠正也。稍久,村众渐有礼拜习惯,然入殿仍不肯脱鞋,且将水烟袋挂在殿外,旱烟管携在身边,每拜后,殿中泥污不堪。蔡必备水,用布净拭之,不怒亦不言也。再拜,亦然。众中有忠厚者,见状不忍,曰:我等每拜后,劳老官洗拭,不如脱鞋上殿。自是,各项应守之仪节始渐上轨道矣”。十数年后,在蔡的苦心培植下,“听训诸生皆已成立”。蔡乃“大会村众,宣布伊斯兰信士应守戒各条,期以必遵”。鉴于是时“蔡之德化已深,诸生之拥护方坚,两村翕然改观,均为笃实穆民矣”。“蔡没之日,两村以争殡于本村以为荣。时值聚礼,纳营人礼拜后,蔡遗体已为古城人抬去,并遣人执兵守寺门,禁纳营人外出。纳营人曰:师祖不殡于纳营,宁不许纳营人送葬乎?纳营人既得出,各返家取武器,追古城人而与之斗。空中有人语曰:此非所以爱我也,我至不愿。村人感泣乃罢兵,即其地掘土为穴,葬如仪。”蔡死时常曰:我为河西出一斗芝麻的念经人。迄今,河西之大阿林虽稀见,然念经之风甚盛。云南境内各处开学者,仍以河西人为多也。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古镇 伊斯兰教

上一篇:伊斯兰的社会凝聚力
下一篇: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