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古镇伊斯兰教研究
分享到:
2013-04-12 01:34:39 【来源:】 点击:

  八、纳古伊斯兰教内外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

 

《纳古镇》一书在讲到纳古镇的政治部分时,曾着重指出:纳古的“赛氏后裔们以自己卓而不凡的政治智慧,在19世纪中期历时近20年的全民性劫难中,创造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回汉互保)求得自我生存的政治奇迹。这一奇迹在中国回汉民族关系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已引起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关注”。这无疑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和高扬的课题。不过,我们研究的是伊斯兰教。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纳古纳氏后裔所创造的这个政治奇迹,乃是纳古伊斯兰教内外和谐相处优良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典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就拟按此角度作点研究分析。鉴于笔者至昆明后发现不具备作深入调查的条件,故只能暂时根据散见在《纳古镇》一书的一些材料及《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四)所载田应昌、纳家瑞文作一提要式的粗陈。

 

(一)纳古穆斯林内部各大姓氏之间的和睦相处

 

纳古两营(村)穆斯林内部,主要有纳、马、合、李四大姓氏。这四大姓氏据说从古至今关系都十分融洽。共同的信仰当然是主要原因,但密切的通婚关系使他们之间“非亲即戚”也有很大关系。各大姓氏之间都格外注意协作、团结,也起很大作用。

 

(二)纳古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和睦相处

 

纳古两村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先民,都是今日纳古这块土地的开拓者,共同的生活起点和生存需要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开发,纳古这块多乱石、多沼泽、少耕地又少矿产资源、不适于农耕经济的地方变成了青山绿水、碧波荡漾、农业比较发达、手工业和马帮贸易比较著名的地方。所以从他们的先民来到这里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相当融洽。据说穆斯林每年过圣纪节,都要邀请非穆斯林的汉族族长、乡老或代表参加,而非穆斯林的汉族同胞则要给穆斯林的回族送去壮牛、壮羊,以表庆贺。同时,每年汉族同胞农历十六赶庙会时,也盛情邀请回族穆斯林族长、乡老或代表来出席,并专门请回族穆斯林厨师来办清真宴席款待。

 

此外,在纳家营汉族清代所建的祭祀场所——奎阁中,据说有一个奎神名马天君,是唐王在用3000汉族人换800回回时,从回回国换来的。他有很大的神力。纳古汉族人常给他敬香,敬素食,遇穆斯林过圣纪时汉族人还要宰小牛、小羊来祭他。

 

另纳古穆斯林、非穆斯林间也有通婚的。不过见到的是非穆斯林女性嫁到穆斯林男家并随之皈依伊斯兰教。

 

此外,民国时期江川汉族人缪、张、王姓几家来到纳古。纳古穆斯林并没有强迫他们随教。相反是清真寺卖地皮给他们盖了三所房子住下,从而叫做“三家村”,这反映纳古穆斯林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三)纳古伊斯兰教两派三寺间的和睦相处

 

哲合林耶传入纳古前,纳古穆斯林同属格底目,和睦相处当是自然之事。哲合林耶传入后,除了初有少许的派别间不够尊重外,未闻有大的矛盾、纠纷发生。特别是一些知名阿洪,都特别注意维护两派三寺间的和睦相处。

 

(四)纳、古二村间的和睦相处

 

按《清真礼拜寺碑》,纳、古二村向有“亲故之谊”。后为开沟引水灌溉有过一些争端,也曾对簿过公堂,但两村民众都认为这是忘“亲故之谊”,即认为不能因这点事伤了和气,伤了友谊。

 

(五)大回村、纳古格底目、纳古哲合林耶之间的和睦相处

 

大回村,也称大东沟,今属通海河西区东渠。离通海县城21公里,离纳古15公里。系马明心之孙马世麟及其全家继他郎之后在云南的居住地,哲合林耶在云贵地区的一个中心,著名的云南东沟惨案即发生于此。马世麟也在此遇难牺牲。

 

大回村穆斯林多系哲合林耶,与纳古哲合林耶关系和睦自不待言。至与纳古格底目也能和睦相处,原因有三:一是大回村和纳古民国时期及以前都同属河西,蔡璿在纳古以及河西倡兴经堂教育时,大回村、纳古以及下回村、小回村等等河西重要穆斯林聚落皆在蔡学的普及范围内,有共同一致的经学渊源;二是大回村也是一个像纳古一样历代人才辈出的地方,至今在马月庭家中还存有一块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钦命提督云南全省学政户部福建司郎中兼翰林院检加二级纪录二次戚蓼生为岁进士”的匾额;三是基于纳古格底目与哲合林耶之间的和睦关系,纳古格底目也格外与大回村保持和睦关系。传著名阿洪纳本慈(1926-1995)1979年任纳家营清真寺教长后,还坚持亲自前往大回村为哲合林耶做节,表示对哲合林耶尊重的传统要继续下去。

 

(六)咸同滇变中河西东乡坝“回保汉、汉保回”事迹

 

咸丰六年(1856年)四月十六至十九日,云南省城昆明发生回族穆斯林惨遭血腥大屠杀的事件。一时之间血雨腥风横扫全滇。河西境内穆斯林也起而自卫,于是讹言四起。非穆斯林的汉族和穆斯林的回族开始互相猜疑,剑拔弩张,形势险恶。在这危急关头,河西东乡三十六营的回族穆斯林绅老和非穆斯林汉族绅老共同倡议在有汉、彝、回等民族居住的三十六营范围内,实行“回保汉、汉保回”,回、汉、彝三为一体的互保。

 

事情的经过,按田应昌、纳家瑞《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试论咸同滇变中河西东乡坝“回保汉、汉保回”的事迹》一文的叙述是:在东乡坝回、汉、彝各族人民面临灾难之初,纳古回族穆斯林曾在清真寺内集会商议,有的主打,有的主和。最后大家以回、汉、彝各族人民团结为重,推举清三品花翎都游击纳凤春、东乡坝付团绅纳太寿、纳古穆斯林领袖纳海等为代表,前往东乡坝找汉族团绅公孙烁商议。由于纳凤春和公孙烁的先辈过去曾同路上京赶考功名,两家子女也以兄弟、姐妹相称,成为你我同心的“金兰世交”。而这时公孙烁又身为东乡三十六营的团总,在汉族中有很高的名望,纳凤春、纳太寿、纳海等又在回族穆斯林中颇有威信,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到清咸丰八年(1858年),随着马如龙的返据徽江府之新兴州暨驿馆等处,东乡坝汉族感到威胁即将降临,于是派代表赴纳古找回族穆斯林代表纳凤春、纳太寿、纳海等人商议。后双方数次在纳古、四街、七街和公孙烁客厅会议,协商组织回、汉共同联防,实行回、汉互保,并订下了双方不杀一个对方人的协定,从而使东乡坝回、汉、彝各族群众在此后的近十年(1858-1866年)中免遭了灾难,与附近下回村、大东沟等地的穆斯林几被杀绝,清真寺多被焚毁,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事后,即清同治六年(1867年),为了互表感谢,互表希望加深友谊,回族穆斯林一方送给七街汉族非穆斯林一方刻有“和气致祥”四个大字的石匾和一幅清代著名书画家钱南园的《瘦马图》;而汉族非穆斯林一方则送给回族穆斯林一方一块书有“屏藩东里”四个大字的木质匾。此“和气致祥”石匾,最初被七街人砌于村东龙海寺门外照壁内,1985年照壁被拆,仅剩“和”字被保存于七街村公所;而《瘦马图》,现仍被公孙烁的后代妥善保存着(《穆圣后裔》一书有录);至“屏藩东里”木质匾,现仍保存在纳家营清真寺内。

 

以上六点说明,纳古伊斯兰教确有一个注意内外多方面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这就有力地说明了伊斯兰教在今日建设和谐社会的全民活动中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因这个优良传统本身就是历史证明。鉴于此,本文在介绍完了这一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之外,还想简单概述一下笔者认为的纳古为何会有和为何能长久保持这一传统的三个基本原因。

 

第一个基本原因是纳古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种子。

 

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具体说来就是回、汉等民族之间的友谊,是他们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结果,又是未来长时间内新的、更深厚友谊的种子,需要十分珍惜和呵护。设想,如果没有纳古穆斯林先辈和七街人汉族公孙烁先祖结成的“金兰”之交,是很难想象在危难关头会有咸同滇变中东乡坝回汉互保之花开放的。所以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是形成、维护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的一个最基本条件。

 

第二个基本原因是纳古注意靠平时的教育和个人修养来作基础铺垫和数量积累。

 

阅看《纳古镇》一书所录纳古穆斯林为亡故亲人所立墓志铭,像“持家务以勤俭,处乡里以和睦,待亲族以诚信”、“行表有丘山之乐,动作有和厚之容”、“忠厚存心,和平处世”、“累世忠厚”之类的词句随处可见,可见纳古以“十二分的宽厚”要求个人,以“十二分的融洽、美满”要求家庭,以“互谦、互让、互助、友爱”要求所有聚落中穆斯林,绝非只是口号,没有这作基础,我们所介绍的纳古的这个优良传统便失去了根基,没有这作基础,一步一步的进行积累,到时候是难开出动人之花的。

 

第三个基本原因是纳古注意及时化解不和谐的因素。

 

纳古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不和谐。纳、古二村关于灌溉用水的矛盾,各姓氏间关于坟地的争执,哲合林耶刚传入时的不愉快,两村人为争殡蔡爸爸而发生的近乎械斗等等,都说明不和谐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能不能为了和谐、更和谐的共同目标而及时将不和谐的因素、苗头化解。

 

  【参考文献】

 

  [1]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回族——通海纳古镇[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白寿彝.滇南丛语[A].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3]白寿彝.回族人物志(元代)[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4]纳为信.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世家[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5]纳家璧.从“蔡璿碑”和“纳之秩碑”看云南早期的伊斯兰文化教育[A].纳家瑞.纳家营的“源”与“流”[A].昆明伊斯兰经学院.穆斯林青年选辑(上册)[C].昆明:内部资料集,1998.[6]高发元.穆圣后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7]玉溪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玉溪地区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8]王子华,姚继德.云南回族人物碑传精选[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9]宛耀宾.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10]马占伦.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11]刘树生,等.中国穆斯林专辑:云南卷[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12]纳麒.传统与现代的整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3]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14][清]赵灿.经学系传谱[M].杨永昌,马继祖标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15]桂阳.纳速拉丁的后代神奇的土地——记纳家营及其清真寺的沧桑巨变[J].云南穆斯林,2004,(3).[16]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

(四)[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古镇 伊斯兰教

上一篇:伊斯兰的社会凝聚力
下一篇: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