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古镇伊斯兰教研究
分享到:
2013-04-12 01:34:39 【来源:】 点击:

李兴华
 

     赡思丁的后裔,终元之世,累代簪缨。父子祖孙游宦所及,多有后裔留居下来。年深日久,赛典赤氏遂成为回回人中最昌大的家族。

 

    赛典赤家族散在各地,而以在云南者为盛。

 

     大约在元末明初,赛典赤家族开始采用单一词的汉姓形式。如纳速剌丁之后,或以纳为姓,或以喇为姓,或以丁为姓;马速忽之后,或以马为姓,或以忽为姓。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元代)卷三《赛典赤家族》

 

  一、题解

 

      本文题为《纳古镇伊斯兰教研究》,但纳古称镇是1997年的事。称回族自治乡,也是1988年才有的事。而我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1949年以前的情况,故纳古镇伊斯兰教研究,实际上就只能是纳、古二营或纳、古二村伊斯兰教研究。又鉴于纳、古二营,在地域上本来就基本相连,到清康乾盛世时期又都成为了穆斯林有较多聚居的村庄,并逐步从有所不同趋向于“二而一,一而二”,所以具有了用一个集合的或统一的名称“纳古”称述二者的可能。所以纳古镇伊斯兰教研究,自然也就可以用纳古伊斯兰教研究来替代。这样在我们下面的叙述中,小标题的属地名称将不用“纳古镇”而用“纳古”。此虽有文不甚对题的嫌疑,但既考虑到纳古是两个村子,考虑到纳古是一个最基础的穆斯林集合聚落,又考虑到纳古现在为镇,考虑到我们是在研究名城名镇,这种处理还是说得过去的。何况“纳古”已逐渐成为了这里人们的习惯称名,它将比单称“纳家营”或单称“古城”更具魅力,更能促进纳古的进一步走向整合。

 

  二、纳古伊斯兰教的地位

 

    (一)一个有较多赛典赤•赡思丁后裔散布的地方

 

      文前额题已明述,赛典赤家族乃回回穆斯林中最昌大的家族。它散布在全国各地乃至境外,而以在云南者为最胜。然在云南,世系较明显、人口较多又相对集中,在历史上又多名气者乃有三处,即通海纳古、个旧沙甸和巍山永建。纳古之纳家营素就有“小麦加”的美誉。这三处,各有特点,都值得个案单独研究,以使得作为中国乃至中亚伊斯兰教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的赛典赤家族来龙去脉的研究取得进一步进展。

 

    (二)一个颇有特色的回族穆斯林聚落

 

     回族穆斯林在我国广大地区的分布特点就是“大分散,小集中”,即在大分散的条件下不同范围、不同方式的小集中。这每一个或每一种小集中都是回族穆斯林分布的一个特定单位,无疑都各有特点。不过有的特点多一些、复杂一些、典型一些,有的则少一些、简单一些、一般一些。而纳古就是一个特点颇多、颇为典型的回族穆斯林聚落。对它的研究将是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一种推动。

 

    (三)一个伊斯兰教内外多方面和谐相处的典型范例

 

     初步研究表明,纳古穆斯林在清咸同年间所创造的“回汉互保”的政治奇迹,从伊斯兰教研究的角度看,乃是纳古伊斯兰教内外多方面和谐相处优良传统的一个典型表现。它表明伊斯兰教在中国历史上就注意多方面的和谐相处。

 

     (四)一个经堂教育倡兴有较多资料幸存的地方

 

     经堂教育倡兴,是回族伊斯兰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各地回族伊斯兰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是关于经堂教育倡兴的资料,各地都显得非常贫乏,致使经堂教育在许多地方的兴起情况都难以具述,不能不靠推断。相对而言,纳古还是幸存了一些资料的,这十分珍贵。

 

     (五)云贵地区是哲合林耶的一个重要传播地

 

      除甘宁青地区外,云贵、新疆、东北可能是哲合林耶分布最重要的三个地区了。在云贵地区,哲合林耶的传播地依时间先后次序是云南河西古城、云南普洱府他郎厅、云南河西大东沟(大回村)、云南新兴(玉溪)盘溪、贵州兴仁。古城当以时间最早而著称。而古城乃本文纳古的一部分。

 

    (六)著名阿拉伯语、阿拉伯史学家纳忠、纳训的故乡。

 

      三、纳古穆斯林聚落的形成

 

     (一)纳家营穆斯林聚落的形成

 

     纳家营在今云南省通海县城西北,杞麓湖(通海)北岸,狮山、磨盘山等山岭之下,与杞麓湖南岸的通海县城一起犹如通海湖水沿岸的两颗明珠。

 

      纳家营这个地方,按纳为信《元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世家》再版(下简称纳为信著书)的说法,在穆斯林落籍这里之前,曾有“土著民族”居住过。穆斯林“到来之际,故人已乘黄鹤去,只留下一座破烂的观音寺”和有人在这里挖过矿的遗迹。查明代《正德云南志》,今纳家营这个地方唐初属西宗州河西县管辖。而河西县在天宝后则没于蛮,为步雄部。后阿僰蛮易渠夺而居之,为阿僰部,立万户,休僰隶之。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阿僰部属地则改为河西州,隶临安路。后改为县。明朝因之。这就是说,包括今纳家营这个地方在内的整个河西,在唐天宝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的500多年中,主要是阿僰蛮活动的地方。而阿僰,按《玉溪地区民族志》,乃古滇国主体民族之一,今白族的先民。所以今纳家营这个地方在穆斯林到来之前如果真有“土著民族”曾居住过,那这个“土著民族”就是今白族的先民(注:纳为信著书第161页则称元朝史料中的“阿僰”,今属彝族。)。而留下的观音寺遗迹则说明这里的阿僰已受到佛教的影响。

 

     在今天纳家营这块土地上留有后代、最先落籍到这里的居民是穆斯林,是纳姓穆斯林,他们的始祖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四世后裔纳数鲁。对此纳家营大坟地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明敕封世袭锦衣卫纳永阶墓志铭》和纳家营清真寺清嘉庆四年(1799年)《清真寺公项碑》说得很明白。前者谓:

 

     粤稽我纳氏宗谱,远祖肇自西域。自所尔入贡中华,受爵封王。数传至赡思丁……封咸阳王。而二世、三世俱封王爵,至四世祖纳速(数)鲁,接受临安沅江宣慰司都元帅。……洪武三年,命访咸阳王后裔,授武略将军之职。宣德七年,又陞授掌印世袭锦衣卫,连续八代至我叔曾祖永阶公,犹然荫袭职也。……于是,后嗣迭兴,子孙繁衍,迄今沿世五代,而孙枝秀发……

 

    而后者谓:

 

     尝考县之东里有土军村者,狮峰拥护,杞水回澜,斯固胜境也。自四世祖□□□□□系因元李之乱,避居车里。至洪武三年,访忠惠王后裔,数鲁统四子曰荣、曰华、曰富、曰贵,回籍而□□□□土军村之由来也。

 

     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在今天纳家营这块土地上扎根繁衍起来的纳氏家族,正是受云南各族人民尊敬的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正是大约在元末明初开始采用单一词的汉姓形式称姓称名的赛典赤家族的一部分。

 

     现在的问题是两篇碑文关于纳数鲁及其子孙落籍纳家营的具体时间、落籍的具体户数等等关键性问题都语焉不详,这样就难以判断纳家营穆斯林聚落到底形成在什么时候。不过根据赛典赤家族在明初被明室尊重的一般情况和纳为信著书所述纳数鲁的简历以及纳数鲁子孙落籍纳家营的简况,也可大致给出一个回答。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古镇 伊斯兰教

上一篇:伊斯兰的社会凝聚力
下一篇:云南回族穆斯林跨境东南亚探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