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及当代意义
分享到:
2013-06-28 21:38:45 【来源:】 点击:


 

 

    第三,爱惜食物。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应当把盛在碗碟中的食物全部吃干净,每一口食物都隐藏着真主的恩赐。践踏粮食是穆斯林的一大忌讳。新疆维吾尔族穆斯林在招待客人时,先铺餐布,忌讳踩或从餐布上跨过去。客人应把碗中的饭吃干净,不能将饭粒落地,万一掉到地上,也要拣起来放在餐布上。在清真餐馆点菜或吃面食时,穆斯林要把自己盘中的食物吃干净,不要浪费;如果有吃剩的拉面及饭菜,不能随便扔入垃圾桶,而应该用专门的工具贮存起来,喂养牲畜。维吾尔族、回族穆斯林忌讳践踏碱盐及各种食物,也忌讳向火和碱盐吐唾沫。塔吉克族穆斯林对粮食和食盐也极为珍惜,憎恨浪费和践踏粮食和食盐的人。

 

      第四,从简的习俗。穆斯林的丧葬习俗严格遵循着伊斯兰教规定的“土葬”“薄葬”和“速葬”的基本原则。土葬,指人去世后,不需棺材,遗体以土掩埋。“葬则掘土穿圹,敛以衾,而无棺椁,亦不封不树,故不害其田畴”。在选择坟地时,穆斯林不迷信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行。穆斯林主张本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薄葬即主张葬事从俭,不讲究任何排场,不用殉葬品,不送花圈帐联、不放鞭炮、不敲锣打鼓或使用其他乐器,禁止设灵位、挂遗像,也不摆设祭祀台和供品等。出殡仪式简单,一般不动用车辆,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速葬是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清初回族著名学者刘智在《天方典礼择要解·丧葬篇》中认为:“按圣教,翌日必葬。盖谓尸以入土为安,不得久停。”为达到速葬的目的,穆斯林还遵循“天下黄土皆可葬人”,坚持逝世在哪里就葬在哪里的原则,不长途运尸回乡埋葬,也不强调亡人必须回故乡与祖宗埋葬在一起,以节省人力与物力。

 

    三、伊儒相通:节约理念的理论来源

 

     节约是中国穆斯林约定俗成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中国穆斯林节约的理念是“伊儒相通”的结果。“伊儒相通”是指伊斯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趋同交融性。“伊儒相通”主要通过“以儒诠经”的形式。“以儒诠经”又称“以儒释伊”,是指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学者、经学家以儒家学说解释伊斯兰教经典,并使伊斯兰文化的精华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渗透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涵丰富的中国伊斯兰文化。

 

     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溯源于伊斯兰教。唐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人中国。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布和阿拉伯商人的来华,以及元末明初回族等新生民族的形成,伊斯兰教成为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些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伊斯兰教法的规定,恪守《古兰经》、“圣训”的训导,履行伊斯兰教的宗教功修。节约理念逐渐被中国穆斯林所接受,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国穆斯林重要的道德风范与伦理准则。例如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功课“念、礼、斋、课、朝”中的“课”功,又称“天课”,是伊斯兰教法规定的“施舍”,即“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又称“济贫税”,后来成为中国穆斯林自愿捐出的一种慈善性施舍,被视为一种“善功”。宋赵汝适《诸蕃志》记载“有番商,日施那帏,大食人也。轻财乐施,有西土气习。”明朝马欢《瀛涯胜览》曰“忽鲁谟斯,风俗淳厚,故无贫俗之家,或一家遭祸致贫,众皆赠以衣食财物而救济之。”清朝袁大化《新疆图志》曰:“其教重爱群合众,有不能自存活者,相与助赀财,谋生聚。遇糊口远人,赀而遣之。”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 伊斯兰 文化

上一篇:我国伊斯兰教界学术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
下一篇:对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最新调查与思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