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是包括10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老子》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俭”同“啬”,意为爱惜、保养,是老子持守而保全的三种宝贝之一,是修身处事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墨子·体过》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勤俭节约国家昌盛,奢侈浪费将导致国家灭亡。《左传》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奢侈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诫子书》认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代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代前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是“因勤俭而成功,因奢侈而破败”。唐文宗“去奢从俭,励精图治”。明代朱元璋倡导“节俭为本”思想,认为“勤俭为治身之本,奢侈为丧家之源。作为人主,当远声色,去奢靡,清心寡欲”。
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共生共存、融会贯通的结果。伊斯兰教的节约理念是中国穆斯林信仰的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约理念在伊斯兰教学者、经学家的大力推崇之下被广大穆斯林所接受。明末以来伊斯兰教学者、经学家结合儒家思想,大力推崇节约,反对浪费。明清回族伊斯兰学者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等人,用“以儒诠经”的形式,对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等加以明析化和系统化,特别是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以“指迷归正,劝人作善,止人为非”的宗旨,阐述了穆斯林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体察”一节中提醒穆斯林分清楚节俭与吝啬相差悬殊很大,不要混淆是非。“节俭之与吝啬,刚勇之与强暴……勤谨之与贪多,宽仁之与姑息……毫厘之分,相隔甚远,切勿混为一体”,并认为:“正则为一清真、偏则为自用,至要工夫,无非克已、有已之间,形状虽同,是非悬隔,一善一恶。”中国伊斯兰教史学家、回族学者马以愚在《中国回教史鉴》中谈到“廉货财”时认为:“奢则不孙,俭则固矣。”因此,明末以来伊斯兰教学者、经学家“以儒诠经”,将儒家经典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将节约作为宗教功课来要求穆斯林遵循,这与把节约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来弘扬是共生互融、共生互补的。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布,伊斯兰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的节约理念被中国穆斯林代代传承,相沿成习,成为带有宗教色彩的约束穆斯林行为的日常道德规范与习俗。
上一篇:我国伊斯兰教界学术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
下一篇:对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最新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