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及当代意义
分享到:
2013-06-28 21:38:45 【来源:】 点击:

 


 

 

    四、俭故能广:弘扬节约的当代意义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即慈爱所以能勇武,俭啬所以能宽广。对于“俭故能广”,《韩非子·解老篇》说:“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宝爱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王弼注解认为:“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收敛贪欲而甘于恬淡,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故而能节约而不奢侈,这乃是俭之德。中国穆斯林的节约理念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一种道德素养。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之际,中国伊斯兰文化节约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大力弘扬。

 

     首先,崇尚节约、反对浪费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一些地方滋生蔓延,资源的流失,能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民生问题凸显。党和政府及时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中国穆斯林利用新能源,变废为宝。节约型社会建设既要求注重可持续的、资源节约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也要求注重适度消费的生活模式。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是节约型社会树立文明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重要理念,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的重要内容。河南省南阳县和湖北宜城王台回族村的穆斯林利用农作物秸秆、牛羊粪便和居民废弃物建起沼气池。河北孟村镇穆斯林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村”,并积极投资建成垃圾池,自主处理生活以及部分工业垃圾。

 

     其次,穆斯林俭而不吝的理念与赈济贫民的行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诉求。穆斯林认为“信士们皆为教胞,故你们应当排解教胞间的纷争”(49:4),“穆斯林是弟兄,应互不欺压和互不抛弃”,要求像对待兄弟般来对待教胞。教胞有难,就是兄弟有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渡难关。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收入,自愿施舍和救济那些贫困者和生活上有困难的教胞,即完纳天课。天课是伊斯兰教的扶贫基金。中国贫困穆民都会得到“多斯提”的无偿赈济,如果有人“无常”了,也会拿出“念散”钱的一部分捐给贫困穆民,同时,清真寺也会出“乜贴”给贫困穆民。这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再次,中国穆斯林的节约理念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中国穆斯林的节约理念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和谐,还体现在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表现。“真主创造天地,并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产各种果实,作为你们的给养。”(14:32)伊斯兰教认为,自然生态是真主创造的一切客观存在,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生态客观规律性,并利用这种规律来规范自身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例如新疆维吾尔族开创的葡萄长廊就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典型案例。勤劳的维吾尔族农民为了节约耕地、同风沙作斗争,在田间道旁种植葡萄,路边搭架,多占天少占地。葡萄长廊的建设既节约了土地,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田小气候,美化了农村环境,开拓了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穆斯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的案例应大力提倡,推广到其他地区和其他领域,以便加快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最后,中华民族是以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的民族。崇尚节约,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中华各民族的历史使命。建设节约型社会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做起。中国穆斯林的节约是一种健康科学文化的习惯与素养,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应将其推广到各行各业,利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与效率的最大化。同时,中国穆斯林崇尚的节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是一种执着的文化追求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对增强公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对我国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的体制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来源:《回族研究》  作者:王升云 李安辉


 

 

责任编辑 :落雨初荷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国 伊斯兰 文化

上一篇:我国伊斯兰教界学术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
下一篇:对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最新调查与思考

相关新闻